分享

“普娃”何时能逆袭?弄清2个影响因素,才能找到针对性办法

 成长教育漫谈 2022-01-15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些“普娃”是指什么娃以及这篇文章要写的主要内容。

说到“普娃”这年头由于各种“天花板”太多了,也导致了很多已经达到被很多人仰视水准的人也不得不自谦一句“我们就是普娃”。

所以这里要明确一下我在这篇文章里说的“普娃”是:成绩“不高不低”,存在感“不强不弱”,学习兴趣“不大也不小”,学习态度“不积极但也不消极”型的孩子。

这么说不是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因为可能会有敏感的人觉得我说成绩中等的孩子是“普娃”,那么成绩差的孩子是不是就什么也不是了?

其实如果要评价成绩差的孩子,我们就不能用从这个维度来说了,这要评价我会说这类孩子属于“上升空间很大的孩子

没必要给孩子“贴标签”,我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如果帮助不同情况的孩子通过怎样的方式获得进步。

事实上每个孩子的情况也各有不同,我所说的也只是一些“面”上的分析,具体到个体的时候,想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想要更高效解决自身的问题,还是需要结合个体做一个全面分析才行的。

但“大方向”我们清楚之后,还是有利于我们解决问题的。

制约“普娃”逆袭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清楚这个问题是非常关键的。

在这个问题上其实很多家长都能大概想得到,例如不少家长都会评价自己的孩子“缺少内驱力”“不主动”……

都对!

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是孩子不能逆袭或者说成绩提高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我们还需要在更进一步去思考——孩子为什么没有这些会让他们成绩提高的要素呢?

如果是从这个角度去看,那么这些“原因”其实就不再是“原因”了,就变成了跟“成绩不能提高”一样的“现象”了

所以只是分析到这一步肯定是不够的。

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有二:

1、对学习这件事情本身缺少“欲望”

所谓缺少欲望也就是没有什么需求,如果一件事情(包括学习)对孩子来说不能让他们有满足感、有成就感、有被重视、被欣赏的感觉,那么对他们来说对这件事情就会缺少就很可能让他们无法产生克服困难也要达成的意志。

孩子对“学习”认知不够,那么他在学习的兴趣上、毅力上就缺少了基础。

在这种基础之上“兴趣”和“毅力”又会形成一个恶性的循环——因为缺少兴趣导致没有毅力、意志力,而缺少毅力和意志力又会加剧兴趣的缺失,所以孩子会长期处于一个“宠辱不惊”“无欲无求”的动态平衡状态也就成为必然了。

要打破这一平衡,我们很多人总是想从“兴趣”入手,这其实对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不行的,因为孩子本身对学习这件事情就缺少认识,如此状态下想要产生兴趣是极难达成的。

最好的解决办法自然是从“认知”这个基础去解决,具体如何解决咱们后面再详细说。

2、缺少自信甚至已经有了某种程度的自卑感

学习本身带给孩子的体验感其实是很复杂的,因为通过“学习”他们会获得的远比我们想到的那些还要多。

积极的我们就不说了, 光是消极的就有麻木、自我否定甚至严重的话还会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不要看孩子还小就觉得这些东西不会存在,中小学生抑郁的比例大幅提高的本身就说明了现在的很多孩子心理上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抑郁”了的只是已经突破了他们的承受力表现出来罢了,那么还有多少濒临突破呢?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的孩子可能距离“抑郁”就一线之隔了呢?

所以“缺少自信”不仅仅只是表现出来的影响,其背后的深层影响可能会危害更大。

以上是两个原因仅仅只是一部分孩子的学习兴趣不高、不主动的关键所在。

其实还会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例如环境的问题、方法的问题等等,但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大多数的原因剥丝抽茧之后也可以归为以上两个原因。

所以如果家有“普娃”家长想让孩子逆袭,那么在分析孩子问题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上面这两个问题,好好捋一下都存在哪些因素会导致孩子出现上面两个问题,然后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去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具备逆袭的可能。

仅仅只是从“学习方法”等角度去做,无数家长已经用结果告诉我们收效几乎是没有的。

解决办法

既然我在这里把问题集中在了上面说的这两点上,那么我们就重点从这两点入手来解决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适用性”所以我在这里提供的方法会侧重“一般方法”,对个体而言,需要家长或者学生本人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1、创造“需求”

对孩子来说,很少会有孩子“少年老成”到对什么都无所谓,很多时候他们表现出来的“无所谓”其实更多是一种因为想得到却得不到(或者知道得不到)而自我产生的自我安慰。

这点一般来说从小学3、4年级之后开始在一些孩子身上就会表现得非常明显,时间的早晚很多时候取决于孩子的经历以及其自身的自尊等人格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在“学习”这件事情上被认同、被肯定得太少,导致孩子无法形成有效的自我效能感,无法形成“好好学习就会获得更多认可”的动机。

而过强的自尊或者是其他因素又使得孩子为了躲避更多的“被否定”就会开始尝试着用“逃避”“消极”这样的态度来解决问题——因为这样会让他们有一种“我并没有尽力”而产生的自我原谅的感觉,因为自己没有尽力、不在乎、没去争取,所以失败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们上面说了,只有孩子对某些事情有“需求”才会形成“动机”,才能激发孩子克服困难努力达成目标的意志力。

那么家长是否清楚自己的孩子最需要的到底是么呢?

这里我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认真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但是我要提醒的是家长不要自以为是地认为一定是“好成绩”,也许孩子最需要的仅仅只是父母的陪伴或者是父母对自己一些表现的肯定……

在这点上无论是什么年级的孩子,一般来说都会存在这方面的需求。

而且这种“被认可”“被欣赏”“被关注”“被需要”等等不仅仅只是局限于学习,而是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孩子能够在其他方面获得满足的话,也会有利于促进他们在学习上形成动力。

很多的孩子从一开始就“想学好”其实就是因为他们会觉得通过“学习”能够得到很多来自父母的积极反馈。

所以如何让孩子觉得他要学习、他应该努力学习就变成了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了——我们怎么样做才能够让孩子觉得他有“我要好好学”“我要克服困难好好学”的动力。

1、积极的肯定

2、浓厚的学习氛围

3、乐观的生活态度

4、积极的视角、欣赏的眼光

“讲道理”可不可以呢?

可以,但是你要知道道理这东西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听不懂,对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则又听不进去。

所以道理可以讲,但不要讲太多了,真要“讲”那就换个方式——通过讲的内容让孩子自己发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认真、积极等那些“道理”,我们需要做的是启发、引导和鼓励,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是什么。

2、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的培养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有很多事情是我们自己掌控不了的。

例如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在学校在同学圈子里肯定是很难获得各种认可、表扬、肯定的,这种情况下我们硬是跟孩子说“你很棒”“你很聪明”等等,说真的大家觉得孩子自己能信多少?

但是要提高孩子的自信心肯定是离不开表扬、肯定的。

那么这个矛盾怎么破解呢?

我们可以试一下:弱化对“结果”的表扬、肯定,多发现“过程”中孩子的积极表现并给予及时的肯定。

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积极表现、积极态度,并给予孩子正面的认可,多从态度、习惯、毅力等品质上给予孩子认可。

当孩子的自信心一点点被培养起来之后,他们对“需求”的欲望也会随之提高,就会有再进一步的想法。

当然,过程中不是不能有批评、否定,适当、适量的负面评价只要度控制得好也是可以起到积极效果的。

另外一个培养孩子自信的小窍门就是“以点带面”。

孩子身上一点长处、优点都没有的可能性是非常少的,而任何的优点背后都会带来自信、自尊、意志力等培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好这些“点”,让孩子从这些“点”上获得这些积极的品质,如此也是可以增强孩子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的。

其实几乎是所有的孩子在学习这件事情上都渴望自己也能“逆袭”,因为谁都不可能拒绝这种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当你发现孩子开始变得“无所谓”的时候,更多的其实是因为他们在这件事情上遇到的阻力太大、自信心不足、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或者是有办法了但却坚持不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