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的长征

 汐钰文艺范 2022-01-15

长征,是指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陆续从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地区进行的战略大转移。红军长征的直接目的,是突破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保存革命有生力量。长征的战略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北上到抗日前线,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长征历时两年,纵横湘鄂川黔滇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穿越苗瑶壮彝回等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长驱6.5万里,进行战役、战斗近600次,打退了敌军穷凶极恶的围追堵截,克服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红军长征,是革命与反革命两种力量、光明与黑暗两种命运的一场大搏斗。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在长征途中,英雄的红军指战员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领导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不仅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而且培育和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伟大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保证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文章图片1

第一单元 建立苏区,壮大红军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疯狂屠杀。为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中国共产党人毫无畏惧地从血泊中站立起来,与8月1日发动了著名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于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总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近百次武装起义,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和左右江、鄂豫皖、湘鄂西、湘赣、陕甘等多个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动武装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了挽救中国革命,制定了发动武装起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总方针。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从1927年下半年起,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的工农武装起义风起云涌、此起彼伏,从而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地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新时期。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文章图片4
文章图片5

二、建立革命根据地

八七会议后,中国共产党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组织发动了一次次武装起义,使一度陷入低潮的革命形势又蓬勃地发展起来。到1934年初,党领导的红军已发展到近30万人,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章图片6
文章图片7
文章图片8
文章图片9
文章图片10
文章图片11
文章图片12
文章图片13
文章图片14
文章图片15
文章图片16
文章图片17
文章图片18
文章图片19
文章图片20
文章图片21
文章图片22
文章图片23
文章图片24
文章图片25
文章图片26
文章图片27
文章图片28
文章图片29
文章图片30
文章图片31
文章图片32
文章图片33
文章图片34
文章图片35

第二单元 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在中国东北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危机。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救亡的旗帜,并表示愿意同其他武装力量“共同对日作战”。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顽固执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一再妥协退让,对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开展了英勇的反“围剿”斗争,并取得了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3年9月,蒋介石集中百万军队,对各个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党内“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领导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随后,其他几个革命根据地的红军,也先后出发长征。一部分红军和游击队,留在长江南北,坚持游击战争。

一、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从1930年底开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指挥下,各革命根据地连续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胜利。1933年9月,在第五次“围剿”中,为了消灭中央红军,蒋介石抽调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革命根据地。1934年4月,广昌保卫战失利,红军和根据地损失惨重,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文章图片36
文章图片37
文章图片38
文章图片39
文章图片40
文章图片41

二、长征前的准备工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减轻国民党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压力,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先后派出抗日先遣队北上和红六军团西征,为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开辟前进道路。但由于战略转移的准备工作是在博古等极少数中央领导人中秘密策划进行的,加上时间短暂,准备工作不够充分,致使长征初期红军的行军和作战十分被动。

文章图片42
文章图片43
文章图片44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文章图片47
文章图片48
文章图片49
文章图片50
文章图片51
文章图片52
文章图片53
文章图片54

三、踏上长征路

1934年10月中旬,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继中央红军之后,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和红六军团也相继撤出鄂豫皖、湘鄂西、湘赣等革命根据地,踏上长征之路。

文章图片55
文章图片56
文章图片57
文章图片58
文章图片59
文章图片60
文章图片61
文章图片62
文章图片63
文章图片64
文章图片65
文章图片66
文章图片67

四、坚持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时,中共中央决定成立苏区中央分局和中央军区,以项英为分局书记兼军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同时,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以陈毅为主任。留在长江南北的红军部队和游击队及部分党政工作人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在江西、福建、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安徽、河南等八省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红军主力的长征,同时也保存了党在南方八省的革命力量。

文章图片68
文章图片69

第三单元 遵义会议,伟大转折

长征初期,中央红军虽然连续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但自身也遭受惨重损失。在血的事实面前,红军广大干部、战士逐渐认识到,这是排斥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正确领导,贯彻执行错误的军事指导方针的结果。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并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这次会议在极端危急的历史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会后,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不仅冲出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而且在运动战中迎来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一、突破四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国民党军队为了阻止红军向西转移,分别在江西信丰至安远、湖南汝城至广东乐昌、湖南宜章至良田,设立了三道封锁线,妄图趁红军战斗力最薄弱的时候消灭红军。经过一个月的英勇奋战,红军突破了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集结40万大军,利用湘江天险,筑成第四道封锁线。由于“左”倾教条主义者的错误指挥,红军虽然突破了湘江天险,但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中央红军和中央机关工作人员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

文章图片70
文章图片71
文章图片72
文章图片73

二、转兵贵州

湘江之战后,蒋介石已经判断出红军将沿湘桂边界北上湘西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便在沿途布下重兵,企图围歼中央红军。博古、李德仍然主张按原计划前进,这将使中央红军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危机关头,在毛泽东坚决主张下,中共中央政治局放弃了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文章图片74
文章图片75
文章图片76
文章图片77
文章图片78

三、突破乌江天险

中央红军进军贵州途中,为了摆脱敌人的追兵,必须渡过乌江。而乌江江面宽阔,水深流急,两岸山峰连绵,自古就有天险之称。1935年1月2日、3日,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第二师第四团冒着对岸军队的密集火炮,先后在乌江江界河渡口和回龙场渡口成功登岸。1月5日,红三军团第十团在茶山关渡过乌江,向贵州重镇遵义进军。1月7日,红军占领遵义。

文章图片79
文章图片80
文章图片81
文章图片82
文章图片83

四、遵义会议

在遵义会议上,张闻天、毛泽东、王稼祥比较系统地批评了博古、李德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实行单纯防御、在战略转移中实行逃跑主义的错误。与会者多数同意张闻天、毛泽东等人的意见。会议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委托张闻天起草《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会后不久,在向云南扎西地区进军途中,政治局常委会议决定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中央总的责任。3月中旬,在遵义的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的“三人团”,以周恩来为团长,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一步步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文章图片84
文章图片85
文章图片86
文章图片87
文章图片88

五、四渡赤水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采取了机动灵活的运动战方针,开创了战略转移中一个崭新的局面。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在川滇黔等地区,大范围迂回,忽南忽北,声东击西,四渡赤水。在迷惑、调动敌人的同时,寻找有利时机,大量歼灭敌人,由此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毛泽东曾将四渡赤水誉为其军事生涯的“得意之作”。

文章图片89
文章图片90

六、巧渡金沙江

红军渡过赤水后,从贵州向云南进军,为了摆脱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必须抢时间渡过金沙江。金沙江水流湍急,两岸是悬崖峭壁。红军派出两个排智取了江对岸敌人的哨卡,随后利用仅有的7只渡船,经过7昼夜的抢渡,大队人马全部过江。至此,中央红军跳出了优势敌军围追堵截的圈子,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文章图片91
文章图片92
文章图片93
文章图片94
文章图片95
文章图片96

七、通过彝族区

红军渡过金沙江后,主力部队决定取道四川冕宁至安顺场,中间必须通过大凉山彝族地区。由于四川军阀对彝族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压迫和掠夺,造成彝、汉之间很深的民族矛盾,加之国民党军散布谣言,使彝族人民对红军产生了很深的敌意。为取得彝族人民的信任,红军总参谋长、先遣队司令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同时,红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更得到了彝族人民的拥护。在彝族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红军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区。

文章图片97
文章图片98
文章图片99

第四单元 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在长征的两年时间里,各路红军以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披荆斩棘,冲破国民党重兵一次又一次的围追堵截,在运动中有效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长征途中,红军翻越了一座又一座陡峭险峻甚至是终年积雪的高山,跨越了一条又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江大河,穿越了沼泽遍布、渺无人烟的茫茫草地。红军征服了行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朝着胜利的方向阔步前进。

一、浴血奋战

长征途中,面对国民党军的绝对优势兵力,英雄的红军指战员在毛泽东等指挥下,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进行了数百次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其中,著名的战役战斗有血战独树镇、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攻克腊子口等等。

文章图片100
文章图片101
文章图片102
文章图片103
文章图片104
文章图片105
文章图片106
文章图片107
文章图片108
文章图片109
文章图片110
文章图片111
文章图片112
文章图片113
文章图片114
文章图片115
文章图片116
文章图片117
文章图片118
文章图片119
文章图片120
文章图片121
文章图片122
文章图片123
文章图片124
文章图片125
文章图片126
文章图片127
文章图片128
文章图片129
文章图片130
文章图片131
文章图片132

二、爬雪山过草地

雪山和草地,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从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红军共翻越白雪皑皑、人迹罕至的雪山20多座,穿过沼泽遍布、危险丛生的草地1.52万平方公里。“爬雪山,过草地”是对红军长征艰苦状况、奋斗精神最简洁、最生动的描述和概括。

文章图片133
文章图片134
文章图片135
文章图片136
文章图片137
文章图片138
文章图片139
文章图片140
文章图片141

第五单元 三军会师,长征胜利

1935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到达四川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两河口召开会议,决定红一、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在北上途中,张国焘坚持南下的主张,试图分裂党和红军。党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并取得了胜利。1935年6月至1936年10月,各路红军先后会师,并最终在陕甘地区实现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三大主力大会师。以此为标志,历时两年的长征宣告胜利结束。

红一方面军

2.5万里

红二方面军

2万里

红四方面军

1万里

红二十五军

1万里

总里程

6.5万里

一、懋功会师

1935年6月8日,红四方面军西进部队攻克四川懋功。接着,以一部前出至懋功东南的达维。12日,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北进达维途中,同红四方面军一部胜利会师。18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红一方面军主力到达懋功。红一、红四方面军懋功会师,大大增强了红军的力量,为开创革命新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章图片142
文章图片143
文章图片144
文章图片145

二、永坪会师

1935年9月15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到达陕西延川县永坪镇。16日,刘志丹率领西北红军到达永坪镇,两军胜利会师。以后,红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永坪会师壮大了西北红军的力量,为迎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此时已改编为红军陕甘支队)的到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文章图片146
文章图片147
文章图片148
文章图片149
文章图片150

三、甘泉会师

1935年9月上旬,中共中央率中央红军主力先行北上后,于9月18日到达甘肃岷县哈达铺。在这里,毛泽东等从报纸上获悉陕北红军和根据地依然存在,遂正式决定前往陕北。在哈达铺,北上红军根据俄界会议决定,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10月19日,中共中央和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初,到达甘泉地区,同红十五军团会师。

文章图片151
文章图片152
文章图片153

四、甘孜会师

1935年9月下旬,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也称左路军)南下。10月5日,张国焘在四川理番县卓木碉另立“中央”,随红四方面军行动的朱德、刘伯承等同张国焘的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张国焘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严重影响了红四方面军内部的团结和战斗力。在接下来的南下作战中,红四方面军伤亡很大,到1936年4月间只剩下4万多人,减员过半。中共中央一再电令红四方面军北上,从苏联归国到达陕北的张浩(林育英)也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的名义致电张国焘,要求其取消另立的“中央”,这样,张国焘不得不于1936年6月6日宣布取消。1936年7月2日,红二、红六军团长征到达川西北的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5日,中共中央电令红二、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在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力促下,红二、红四方面军决定共同北上,同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会合。

文章图片154
文章图片155

五、三军大会师

甘孜会师后,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指挥部到达甘肃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回族自治区),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以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和将台堡会师为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文章图片156
文章图片157
文章图片158
文章图片159
文章图片160
文章图片161

附录:天津的“长征人”

虽然红军长征的脚步并没有经过天津,但天津这座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仍与长征有着不解之缘。早在红军长征如火如荼展开的时候,天津的一家名为《野烟三周报》的进步刊物,就曾刊登文章介绍了有关红军长征的情况,并高度评价了红军坚持北上抗日的革命主张。长征胜利特别是天津解放以后,先后有数十位参加过长征的干部、战士,遵照党的指示来到天津,他们带着长征的优良作风、光荣传统和伟大精神,为天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文章图片162
文章图片163
文章图片164
文章图片165
文章图片166
文章图片167
文章图片168
文章图片169
文章图片170
文章图片171

结语:长征永远在路上,它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长征,也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优秀儿女寻求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今天我们正在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伟大长征,面向未来,面对挑战,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使长征精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毛泽东诗《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