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龚剑|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120035948@qq.com 2022-01-15
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
文/龚剑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午,17点20分钟。

打开电脑,新建一个文档,对着空白的屏幕,静坐。

透过窗纱,前面楼房之前鲜亮的黄色外墙已经褪成灰黄,但更显从容淡泊。屋顶留下的天空,是淡淡的蓝色,显出一片淡雅与沉静。

窗户玻璃的里面,窗帘紧掩。但无人等归人,没有“达达的马蹄声”响起。天花板上传来小孩玩具落地的“得得”的声音,随后便伴有小孩走路的声音、大人的笑声。

偶有停车、开车门的声音。人们似乎都不说话,或是说话也一如“从前慢”。

最多的声音是各种鸟的叫声,有的是“唧唧喳喳”,有的是“bi--da--gu----gu----”。大自然中最热闹的应该是它们了。

就这样静坐着,对着空白的屏幕。“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得是一个自由的人。”朱自清先生月色下漫步荷塘的心境也非常切合此时的我。台灯洒下的黄色光晕浮在键盘和书上,一切都是恰到好处。这真是一种难得的自由。我嘴角微微上扬,闭上眼睛,暂且受用这难得的轻松。

但我竟不能完全浸淫其中,因为今天是春节,所谓“三元之日”,即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春节古代又称元旦,“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人们在这天互致问候与祝福。照例,今天我要去妻子老家给她娘家人拜年。

因为疫情,儿子今年没有回家过年,我和妻子两边的晚辈也大多留在当地。昨天的年夜饭,我们只有四个人——岳父、大舅、我们夫妻——一起吃。大舅昨天说今天上午9点出发去拜年,这搁往年是肯定晚了,不过今年许多人都没有回家,估计路上没有往年那么多车。

和往年不同,去年叔丈去世,今天需要去给叔丈“拜大年”。我七点半起床,和妻子下楼去照顾岳父。他老人家今年96岁了,一直住在楼下车库里,这两年行动不便,去年起请的保姆年前回家了。岳父现在生活不能自理,但昨晚又将纸尿裤脱下,拉了尿在床上,只好跟他换衣服和床单,并放进洗衣机清洗。等和妻子晒好了床单,已经将近十点,大舅他们已经快到灰埠,我一个人才开始出发,因为妻子要留在家里照顾老爷子,不能同去。

出城后,太阳如正月初一的人们露出了笑脸,心里舒坦了许多,岳父的床单、被褥和衣服可以晒干了。路上两边的别墅前面,门前挂着大红的灯笼,两边贴着大红的春联,地上铺着大红的鞭炮纸,穿戴整齐的人们高兴地交谈着,就连路口的红灯也是一派喜庆:年在乡村。

赶到婶婶家,许多来给叔丈“拜大年”的亲戚都到了,围坐在阳光里,交流着一年的桑麻,憧憬着新年的愿望,强大的祖国让许许多多的人显得自信而从容。

吃过中饭,带着亲戚给的鸡、蛋和酒回到家,阳光和熙,温暖而亲切,早上晒的床单如自习课上听话的孩子般非常自觉地吸收着阳光,没有一点飘动。

和我一同来的还有大舅及内侄女一家四口,妻子听到内侄女一家来拜年赶紧下楼,两个孩子接过红包笑得如阳光般温柔,岳父在床上睡得如婴儿般甜美。

大舅他们离开后,我才开始看微信,一一接收人们送来的祝福。这中有亲人、同事、朋友、徒弟、学生、干儿子,祝福的形式,除下干儿子是奶声奶气的语音,其他大多是文字、图片和表情。微信群里就更热闹了,内容丰富,有的猜谜语,有的成语接龙,“高安文苑”群正在为昨天公众号上推送的陈君拟的上联“高手如云齐聚文苑颂风雅”拟下联。我不会拟对联,正如前两天收到的一封电子邮件中说,我“不懂古文知识”,但我要懂“礼尚往来”,需要回复这些信息,将我的祝福送给他们以及读这篇文章的你,当然也包括写这封邮件的说我“误人子弟”的你:

祝春有百花夏有阴,秋有硕果冬有暖;

祝有人并肩迎风雨,有人牵手斗雪霜;

祝有人陪你赏夕阳,有人伴你走天涯

祝忧愁袭来有人解,喜悦降临有人享;

祝耕耘获硕果,付出终有报;

更祝山河静美,家国安宁长!

教育使人富有
文学使人高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