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心静体闲。看着孙辈孩子们健康快乐活泼玩耍,也常想起自己小时候的快乐时光。今年暑假在老家小住。与往昔小伙伴相聚,更勾起往事桩桩……,一次和松叔钓泥蛤蟆的趣事令我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堂叔名叫松林,小辈们都称呼他为松叔。他五十年代后期参军,文革前退伍。回乡待分工时间。他是村里最活跃的人,小孩子都爱找他玩,听他讲参军的故事。我和隔壁春伢子粘他最多,经常帮他跑跑腿,传传话或者到小卖部买些小物品,因此他也最喜欢我们俩。这年春夏交替之时,村里“双抢”结束不久。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松叔突然找到我和春芽子说:“晚上去钓泥蛤蟆,你俩愿意去帮忙吗?”我当时心一愣,心想晚上能钓蛤蟆?真没见过。那时我和春伢子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十三四岁了,知道村周围稻田里生长着泥蛤蟆。这种蛤蟆背部黄褐色,跟泥土颜色差不多,我们乡下都叫泥蛤蟆,可以食用,很多村民也时常到稻田里或池塘边去捕捉,用来改善家庭生活。由于年小,我和春伢子都没有去捕捉过泥蛤蟆。今天松叔邀请我俩去帮忙,想着要见新鲜事,真是又惊又喜,我俩很高兴地答应了松叔的要求。 农忙时节,乡村的夜饭都在晚八点钟左右,饭后我和春伢子手拉着手,欢快地跑到了松叔家,只见松叔早就准备了钓泥蛤蟆的工具,一根足有四米长的竹梢,竹梢尖头扎上了一段白色鞋绳,一只扁竹篓,竹篓上沿有倒插封口,一个用竹篾弯成椭圆形网兜,还有五六只拇指大的小青蛙,是做饵料用的。 初秋的夜晚,还有点闷热,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大都会搬出竹床、竹椅,摇着大蒲扇,在屋前场地上纳凉。这时,一轮明月挂在半空,月光洒满稻田,水光涟漪,银光闪烁,一行行嫩绿的禾苗,任微风抚摸,摇摆起舞,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清香,使人神清气爽。松叔带我们沿田埂来到村外一个小土堆上,土堆是个乱石草坪,高出稻田一米有余。松叔选好一处背向月光的土坎边上,安排我俩一个拿网兜,一个拿竹篓,示意不要出声,三人席地而坐。只见用鞋绳一端拴上一只小青蛙,挥动竹梢,小青蛙随着甩向稻田水中,他右手拿竹梢上下挑动,左手掌抿着嘴唇,吹起了口哨,声音像极青蛙嘎嘎的尖叫。这时奇迹出现了,向着我们前方的稻田里,一片哗啦啦的水响,泥蛤蟆慢慢地一步一步跳跃着向钓饵游过来。不一会,松叔说:“上钩了,准备!”松叔竹梢一提,我迅速伸出网兜,一只足有二两的泥蛤蟆就装进了网袋,春伢子很快双手一抓,就把它装进了竹篓。接下来,松叔口哨不断,竹梢不停挑动,泥蛤蟆就像现在饲养的小鸭子,饲养员敲着饲料盆子或吹哨子,嘴馋的小鸭子,都会习惯性的朝着进食口令欢快地跳跃过来,争着抢吃饵料。这时,松叔也快速挥动竹梢,有时几秒钟就钓上一只,我和春伢子也着实忙得不可开交,时不时慌乱中还跑掉了几只。时间约有一个钟头左右,竹篓就快装满了,松叔高兴地提了提说:“足有六七斤,走,我们回去!”第二天,松叔将一大半的泥蛤蟆分给了我和春伢子两家,父母亲向松叔表示了谢意。 这以后,松叔分配到省城一家物资公司工作 。后来又调回县城供销社,直至退休,前年八十四岁高龄的松叔因病去世,这篇小文权作悼念松叔,愿他在天之灵一样充实快乐。 |
|
来自: 120035948@qq.... > 《高安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