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适性”,可以成为一种学校文化吗?

 陈林细谈教育 2022-01-15

“双减”确实给教育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双减”减出了时间,也释放了孩子内心里更多的希望,每个孩子内心里都有很多的希望,不仅仅是考好试的希望。他们希望自由掌控自己的时间,他们更希望真正地拜望几个更重要的老师,那就是他们的眼耳口鼻舌意(有点像佛家的“六识”),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当然,每个孩子在这六个老师当中都有最钟情的。因而,他在家里可以做做手工,前两天我还看到一个我们学校的孩子自己学起了吉他,当然女孩子们也是可以跟父母亲学些烹饪的,这都取决与他们到底钟情于那个老师了。

“闲适性”,让孩子看到了希望。因而,我们学校可不可以也有些“闲适性”呢?比如,我们学校开展“闲适性课外阅读”,每天早晨孩子们伴着音乐读读诗,练练语感,想想美景,陶冶陶冶心情,开启一天美好的时光。中午的时候,我们也播放一段优美的轻音乐,然后孩子们自由畅读,在自己选择的书本里相遇心目中的英雄,在自己选择的书本里生长自己的创新意识,或者在自己选择的书本里陶冶自己的心情。这是多好的闲适啊。

当然,还有大课间,还有各种各样的社团,还有学校的小菜园……孩子们倘若真的自由,他们能不感到幸福吗?

有人要问了,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可以“闲适”一些吗?

课堂教学为什么就不能闲适呢?亚里斯多德不是喜欢将课堂搬到花园里跟学生们面谈吗?当然,在教室里,闲适性的教学也是未尝不可的呀。教师来一个令孩子愉悦的“先行组织者”,勾起孩子的美好回忆,再以一种浪漫的方式呈现新的知识,组织孩子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再与孩子一起讨论,将新知识系统化,然后进行应用,最后进行反思,这些过程都是可以“闲适”的呀。

是什么让我们的课堂不够“闲适”的呢?是功利心!这种功利心不仅是因为考试,还有一些机械重复的繁重事务,还有家长对孩子出人头地的传统愿望,只要我们把这些消除了,让孩子真正做回自己,课堂自然是可以“闲适”的。

教师可以“闲适”一些吗?为什么不可以呢?只要教师心中充满爱,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完全可以闲适一些啊。平时多读读书,教学时就会显得更加轻松。跟孩子真诚交流和学习,心情会愉悦一点,当然,我们再把学校的管理机制建构得更加严密一点,比如有专门针对特殊孩子、调皮孩子的措施,教师可能就更加幸福了。教师与教师之间的教研也是可以“闲适”一点的啊,在一个专门的地方,大家喝着茶,就能把一堂课给好好研讨了,不需要正襟危坐,我们只要效果,只要让一堂课真正有效的措施和架构。

所谓文化,就是一种行为方式,在学校,就是孩子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教研方式,当这些方式倾向于“闲适性”时,闲适性文化便诞生了。

“闲适性”,是可以成为一种学校文化的。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