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昆曲六百年

 文冠厚朴 2022-01-15
图片

世界上许多伟大的民族,都有其精致高雅的表演艺术:希腊的悲剧,意大利的歌剧,俄国的芭蕾,英国的莎士比亚戏剧,我们中国高雅的艺术则是——昆曲。

苏州人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园林与昆曲是苏州人的两位小囡,苏州人用吴地乳汁孕育了这两位艺术家,然而他们用其灿烂夺目的光芒,向世人展示吴地的精神文化。

图片

一句“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将昆曲与园林又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园林的景致和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几百年来无数人为之神伤,为此落泪。

园林中的春夏秋冬、风花雪月一一化入曲中,惹出许多悲欢离合的人生故事。园林与昆曲构成了几百年来中国人共同拥有的一处精神家园。

图片

昆曲最早的源头可追溯到 600 年前的元末明初,昆山千灯人顾坚创作出一种新的腔调——昆山腔,这就是昆曲的前身。

当时在南方有四种代表性声腔:“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昆山腔赫然在列。但昆山腔仍是以吴地方言传唱,语言的局限性导致了其不能广为流传。昆曲急需改革。

图片

至明代,昆曲迎来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彻底改变了昆曲的命运。戏曲家魏良辅在原“昆山腔”的基础上,大胆的运用当时官话中州韵,集南北曲之长,融筝、箫等乐器,用十年研磨出一种优雅婉转、典雅华丽、像水磨糯米一样细腻软糯,时称“水磨调”。

一时“昆山腔者宗魏良辅”魏良辅被后世尊为“曲圣”。昆山腔也成为南曲正音。而时间一长,水磨调的弊端也日渐突出。由于魏良辅只擅长于清唱,对戏场编剧内容知识不足,不能将昆山腔的艺术淋漓尽致的体现,继续在文学内容的充实。

图片

上苍是眷顾中国昆曲的,又一位改革家诞生了——梁辰鱼。一部名为《浣纱记》的剧本横空出世。水磨调吸收了文学的养分,清曲变成了剧曲。昆山腔经过千锤百炼,终于变成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剧种,昆曲诞生了。并且形成“四方歌者皆宗吴门”的场面。

在昆曲盛行天下的时代,唱昆曲、听昆曲是中国人最时尚最风靡的生活方式,这种社会氛围促使了传奇剧本的创作。明晚期汤显祖的《牡丹亭》、《南柯记》、《紫钗记》、《邯郸记》“玉茗堂四梦”,使昆曲趋向成熟。清中期洪昇的《长生殿》以及孔尚任的《桃花扇》将昆曲推向顶峰。

图片

此时全国上下都沉醉在昆曲之中,中国人都似生活在园林里,而且一睡就是 300 年。而在昆曲之乡,苏州,昆曲更是人人皆能吟唱,上至耄耋下至垂髫。而且也出现了不少职业昆班。并且在社会上公开演出,例如“虎丘曲会”。

每年八月十五,在虎丘千人石上,全国昆曲迷都会盛装出席来到这里,远望去“雁落平沙、霞铺江上”,最终的冠军便会一举成名,成为新兴昆曲名角,全国巡演。

图片

昆曲在今百年的捶打锻炼中不断成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从而奠定了近代戏曲舞台艺术近一步发展的基础,所以被称之为“百戏之祖”当之无愧。

在清乾隆后期,中国戏曲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时代,出现“花雅之争”。雅部专指昆曲,花部则是其他所有戏曲统称,此时昆曲也已不再光芒依旧了。随着四大徽班进京的诞生,市民阶级的崛起,戏曲舞台上掀起一股徽班热,昆曲遭受冷落。

图片

由于昆曲的衰落,许多艺人纷纷转行,进入其他戏班,从而将昆曲与花部进行相互交流。许多花部吸收昆曲的养分,不断成长。直至今天京剧界仍以“昆乱不挡”(昆曲、花部都能演)做为标准。

著名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十岁时,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剧目就是昆曲《长生殿》。而事实上不止京剧,越剧、川剧、黄梅戏等都有昆曲的身影。昆曲像一位母亲将宝贵的乳汁,无私的传播给他们。而母亲却已经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了。

图片

鸦片战争之后,国家动乱、民族危亡。文人士大夫阶层已经完全没落。昆曲没有了土壤,已经濒临灭亡。幸得有志之士,将昆曲余苗尽力挽救。

1921 年,贝晋眉、张紫东、徐镜清等昆曲名家集资千元创办了昆剧传习所,培养了一批“传”字辈艺人,延续了昆曲的香火。但最终传习所破产、艺人们纷纷改行,直到建国后的 1956 年。

图片

1956 年 4 月 10 日,新编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且被人民日报评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随着《十五贯》的顺利演出,各地的昆曲剧团纷纷成立。昆曲顽强的存活了下来。

而十年文革几乎将昆曲这一枝兰花连根拔起,但他挣扎着顽强的活了下来。1982 年文化部提出昆曲工作的八字方针“保护、继承、创新、发展”。

图片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昆曲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在海外进行演出。昆曲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赞扬,打动了许许多多海外华人华侨的中华心。其中就有知名华裔作家白先勇。

2002 年,白先勇来到苏州,此次访苏的目的是筹划青春版《牡丹亭》,目的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观众。2006 年,在国内演出大获成功的喜悦之下,青春版《牡丹亭》跨出来海外巡演的第一步,在美国西海岸连演 12 场,场场爆满。无论是侨胞还是友人都对其做出了极高的评价。

图片

这是一场跨越 400 年的古人与今人的对话。

六百年的昆曲既是对传统的全面继承,又面临全新的发展环境,从传统中走出来的中国人,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取舍?如何守护这一份瑰丽的遗产?苏州人一直在进行。

图片

2000 年苏州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昆曲艺术节。并且申报昆曲为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 年 5 月 18 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由总干事松浦晃一郎宣布,昆曲成为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昆曲从历史的深处走来,满载着中华民族的硕果,演绎着属于全人类的经典。台上是一个世界的声音,台下是一个民族的唱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