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一讲络穴

 出租车99 2022-01-15

后期激励我继续研究的皮穿支穴位的,并不是最初的穴位皮穿支的对应,而是最神奇的穴位分类-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中医人为什么这样分类吗?

图片

五腧穴貌似某一种结构。原穴貌似与胚胎发育有关、郄穴都是深部发出的细小血管。而络穴应该与静脉有关。

但是问题在于,基本上很少有解剖学者从这一个角度来解剖。所以,我只能干瞪眼。直到最近看到一个医生的书,才让我敢写此文,说明这一个猜想。

一络在黄帝内经里面的表达
讨论络穴,首先要辨析的黄帝内经“端络”一词的意义。

络,很多词典把它定义为“网状物”,比如网络,甚至经络在很多人脑海里面也是由经编织的网络的意思。从本义上看,要从“络绎不绝”来思考。络是连续的意思,络:相连续,前后相接; 绎:连续不断; 络绎:前后相连。

1、

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这一句话中络的意思就是将经脉连续性。端的一个偏旁部首是“耑”,意思是“物初生之题也”,即开始,引申为两端。端络的意思就是从开始寻找、按照其连续性寻找。也就是说,古人很可能按照连续性寻找血管。

对现代科学来说,寻找血管不难。但是困难在用什么观察角度来观察。正如上面一文章从足三里看皮穿支针法所说,每一次解剖,都是对原有组织的破坏,每一次解剖实际上只能有一个观察角度。因此,理解皮穿支要有多种解剖思路才行。

事实上,小腿的浅静脉的走向、排列,我这是第一次在书上看到。这一本书是2021年9月份出版的。而且,只有一页。但是这一页就让我真实的明白,古人是怎么研究出来的。

图片

这一个图,应该叫做现代科学“端络”小腿的浅表静脉。现代医学在哈维式血液循环概念之下,不能算真正的端络。如果古人真的把全身的微小血管网端络出来,结合这样一种观察角度。藏象与经络的关系,复杂网络之二复杂网络与血管体视角下的人体之一

或许真的能够写出黄帝内经。

2、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这一句话非常有意思。事实上,以前我也没有想明白什么叫经脉未盛,络脉调匀。直到昨天有一个共学群的人发出来两个声音,一个锻炼前,一个锻炼后,我反复听了很久,才恍然大悟。所以,机器的声音,意义非常大。但此处的络脉,并不是上图的静脉。

这一点要做辨析,需要对黄帝内经里面众多的络都进行分析。以后再写吧。

3、

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一段话非常清晰。中都,膝关,曲泉的解读这一篇文章清晰的标注出来了经脉,再一层次的分支是络。再更细的层次是孙。也就是说孙、络、孙络是极小的微血管。

但是很多中医往往就认为络只有这一个意思。这显然是太不懂中医的语言了。

要学好中医,先理解语言。

 4、

岐伯对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名曰害蜚,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阳明之络也。

这是黄帝内经-皮部篇常用的格式。从皮部用这样类似的排比句可以看出,上图这种西医称为浅静脉的血管,都是浮络。只是,这些浮络中医分为六个皮部。

因此,络、络脉、浮络之类的含义,最好的理解方式就是中医的上下文的背诵,不去理解,只使用。当然,对我这种现代医学思维的人来说,只能“回流功能的管道”来帮助理解。

也就是说,络穴与回流管道有关。

二、深浅静脉

深静脉:深静脉又称伴行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行程与同名动脉相同。收纳引流同名动脉的供血范围内的血液。下图就是一个超声图像,动脉和经脉为一红一篮两个管道。

图片

浅静脉:浅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浅静脉不与动脉伴行,最后注入深静脉。浅静脉病很高发,最出名的病就是大隐静脉曲张。发病率非常高。我相信读者中肯定有。

深浅静脉、动静脉伴行是最基本的医学解剖知识。各位可以自行理解。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皮肤内要发育浅静脉?仅仅深静脉不够吗?大隐静脉曲张就是浅静脉曲张切除大隐静脉后并不影响下肢活动,这又是为什么?大隐静脉是阑尾一样可有可无的结构吗?

这一个问题,我没有在什么书上看到过答案。不知道读者当中有没有。

我的理解是与组织代谢率有关。有一个前提是动脉管壁上有平滑肌,所以动脉血都是“射血”,高速高压进入微循环。而静脉平滑肌菲薄,静脉压力近似0,所以静脉血流动缓慢。动脉快、静脉慢,要保持平衡。静脉的容量要一定程度的大于动脉。

比如大脑,是一个高能耗的组织,耐受缺血时间为几分钟。我猜测流过脑细胞周围微小血管的的都是动脉血,微小动脉构成很大、很密的网络,而且血管没有节律性,都是最大程度的开放、没有阻力的供血;而静脉直接成为一种|“池塘”样形态,表现为各种静脉窦。同样极低耐受缺血能力的是肝脏。肝脏动脉供血后,大量血液进入到门静脉,非常粗大的静脉系统。

但有一些耐受时间较长的器官,比如肌肉,就具有同等的动脉-静脉能力。肌肉内动静脉伴行,不同血管分支之间填充肌肉,动脉把血压入肌肉,静脉抽走。因为肌肉时刻保持一定的运动,即肌肉的纤维不断的对血管给与压力,这就造成肌肉内很少出现“静脉窦”。也就是说,在肌肉内,血液流经是最短距离。这也符合肌肉需要瞬时的高血流的特点。

皮肤组织是最耐受缺血的人体组织。因此,皮肤血管都比较细,而且由于皮肤经常具有较大的移位,所以有时候血液并不一定沿着皮穿支静脉回流,而是被外力移到其他部位,所以必须在体表有一个四通八达的回流系统。(供血系统必然是皮穿支动脉,但回流可以不一定),有时候这些代谢产物较多的血液不能回流到深静脉,就会引起局部的问题,中医叫做“不入经”,认为是一种“邪”。同样,胚胎发育时候,有时候某些区域并不一定会发育出来皮穿支动静脉的供血系统,因此中医就用奇经八脉作为补充。

图片

皮穿支是皮肤的供血系统。皮肤是连续的,从备份角度看,任何一个皮肤区域都会接受来自两个皮穿支的供血。从整体上看,血管的供血和回流的管道要有一定的适应,人体皮肤在一套动静脉伴行之外的独立的浅静脉系统。

最终,浅静脉的血液一定会进入深静脉。那么是在哪里进入哪?通常认为大隐静脉在腹股沟处进入股动脉伴行静脉(深静脉)等等。但是在局部经常出现交通支。如下图所示深浅静脉交通支

图片


三何为络穴

一是络,二是穴。络穴就是有深浅静脉交通的皮穿支。同样,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络的交汇穴也有一定的深浅静脉的交通的含义。

如下图三个圆圈处分别是大钟穴、公孙穴,一个叉号处为足少阴与阴跷脉的照海穴。

图片

如下图,圆圈处为飞扬,叉号处为足太阳与阳跷脉的申脉穴

图片

从以上的结构,来理解络穴的治疗作用就会有所感悟。比如络病虚实,大意就是次经络上的回流不畅通,虚大致是活动不足,导致拥堵;而实则是过度运动,导致经脉过于亢进。也就是说,络病的虚实与经脉或者全身的虚实恰好相反。再比如,'一络通两经',这也就意味着络穴处的血管壁可能有特殊的神经受体,让两个经的血管能够同时律动。再比如沟通表里,很可能古人就是看做这一种“深浅静脉的交通”得出的直观结论。

总之,皮穿支穴位的研究,提示,从形态结构出发,有很多可以思考的点。欢迎大家加入群来讨论。群号在上两篇文章里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