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末复习你会吗?你真的会吗?

 张福涛lu70kpm9 2022-01-16

叶修

学习策略师

一个研究 思维方法学习策略 的人

新来的朋友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 学习策略师

即可免费获得深度思维、高效学习的方法

0

马上又要期末考试了——也有可能部分人已经考完了,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怎样做期末复习才是最高效的?

因为,这不是教你应付这一次考试,而是告诉你,一个准备考试的原理。本质上,它和如何应对高考复习是相通的。

很多人觉得,期末复习简单啊,不像高考复习那么复杂——要好几轮、近一年时间呢!期末复习,大概也就一个星期左右而已。时间越短,它自然就越简单啊!

然而,你知道如何期末复习吗?你真的知道吗?你确定你真的知道吗?

1

大部分人是怎么做期末复习的?

期末复习,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很模糊的。我和很多同学沟通过,很多同学表示,虽然他记得有【期末复习】这回事,记得老师宣布“今天开始进入期末复习周”,但他完全不记得,自己的期末复习有任何章法可言!

他们是怎么复习的呢?

最多的模式就是,刷试卷,疯狂刷试卷,各科都在疯狂刷试卷!

期末复习很容易变得比之前的学习更累,你知道为什么吗?有人说,当然知道啦!因为试卷比平时更多了啊!

可是你知道,为什么试卷比平时更多了吗?为什么老师突然要开始布置那么多试卷了?

你可能觉得这是句废话,因为老师要做复习,所以要发试卷啊。

然而当你这样粗糙的思考时,你可能就会忽视了问题更深一层的原因——其实老师也不知道该怎样做期末复习,他就干脆让你去刷试卷算了,这样最简单粗暴。

所以大部分人会感觉到,期末复习,一周多的时间,好像也没有专门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就是额外刷了很多试卷而已。但是这样刷试卷有什么意义呢?你的分数并不会临时提高点。

另外一种模式就是,看和背老师发的资料。

有些老师会给学生发资料,资料上印满了各种知识点,密密麻麻的,基本上就是把几本书外加很多教辅和试卷上的题型等,全部集合起来了,浓缩到几张或十几张纸上去了,然后字号还特别小,让人产生一种密集恐惧症的感觉。

图片

这种超浓缩的资料,给人的感觉是,很齐全啊!感觉很有收藏的欲望啊!甚至很有安全感啊!

但是,越是秘籍浓缩的资料,越是不适合考前临时集中复习,因为它不仅让你有收藏的欲望,还会让你有不想去看、去背的欲望。

其实,这种密密麻麻的东西,你背了也很容易忘。其原理,与英语学科中,你脱离了文章、应用场景,顺着单词表背单词效果很差是一个性质的。

这两种模式就是最常见的复习了。剩下的,可能就是自己看看书,背背文章然后翻翻错题本之类的,不成体系。

这样不成体系的复习,肯定不会效率太高,那么,什么样的期末复习才能提高效率呢?

2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的是,期末复习的第一要务就是——舍。

舍,舍弃部分学科,舍弃部分章节,舍弃部分题型。

期末复习,时间非常短,也就一个多星期而已,根本不可能全方位复习到所有学科,所有知识点。所以,你如果想要这短短一个多星期能够发挥额外的效用,提高期末的分数,就必须把这点时间用在性价比最高的学科和章节上。

其实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我前几周写的那篇,讨论高考不同学科提分性价比的文章(高考中,哪个学科拿分的性价比最高(上)高考中,哪个学科拿分的性价比最高(下),在有限的时间里,你需要寻找性价比最高的复习点、提分点。

大的原则也有部分是类似的:一般来讲,相对分数越低的科目或章节,提高空间就越大。

你拿着已经140分的英语,再去复习就意义不大了;而只有60多分的物理或者历史,复习的意义就很大。

不仅可以选科目,还可以选章节。比如同样是历史,你理解很透彻、基本所有题目都会做的章节,再去复习意义就不大,那些你经常出问题的章节,复习的性价比就很高了。

除此之外,我还可以补充一点,帮助大家判断,什么学科或者章节的复习性价比更大——如果你感觉在这个学科、章节中,那种似懂非懂、好像掌握了但又不太确定的模糊点越多,那么这个学科、章节的复习性价比,就越高。

为什么这种模糊知识点的复习性价比特别高?性价比高,意味着只需要少许力量就能有分数增加,而模糊知识点,意味着你已经掌握了一部分了(不然不可能感觉模糊,而是直接感觉就不懂、已经忘记了),同时也意味着你目前的状态其实还是拿不到分数的(半对就是错,一样是零分)。

总之,这就像是一壶水,已经烧到90度了,但还没有烧开。

当你顺着这个点去复习的时候,就相当于接手了这壶烧到90度的水,只需要继续加热10度,就能完成水的沸腾了。你只需要继续对这些知识点施加少许学习时间和精力,就能彻底掌握、多做对几道题了。

图片

总的来说,你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去选取你的复习学科和章节。

你要精确的去【取】。

而取,也就意味着舍。

很多人其实过不了这个心理关。很多人老有一种贪心,好像狗熊掰棒子一样,什么都想要,所有学科都想抓在手里。

可是结果又如何呢?事实会不断的告诉你,你越想全部抓住,你越是全都抓不住……谁能把所有学科、章节全部抓住?至少得700分以上,才有资格去动这个念头。

你考多少分来着?

3

然后你还得知道,不同性质的内容,要用不同的复习策略去应对。

你大致可以把高中的内容分为记忆性内容和理解性内容,除了少数特殊考点外(比如英语听力、语文作文等),都可以这么分。

理解性的内容占大头。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的各种题型,是典型的理解性内容。还有,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古诗词阅读等。文科的政治历史地理,是记忆性内容和理解性内容混合起来的,低分段主要攻克记忆问题,高分段还是要回到理解性内容上来,因为这些学科的的各种论述题和有难度的选择题,本质上都是在考你的理解能力。

理解性内容怎么复习?

最标准的、高效的复习模式是,对着你平时做的题型结构化、解题思路结构化,以及对应的模式识别,去顺着复习。

图片

数学物理是最典型的,解题思路结构化 模式识别就搞定了,复习的载体就是你的笔记本和错题本。

政治历史地理这种的,其实也是很需要模式识别的,论述题基本上就是一点答题思路模板,加上模式识别来选取你用来套模板的知识点——多么简单!要不怎么说文科上分快呢。当然,文科的简单得建立在你懂行的基础上才行,要是不懂行,很容易掉进坑里。

我在【高中生学习策略课程】里就说过,高中的学习,核心策略就是模式识别。在高中里,结构化处理简单问题,模式识别处理重难点问题,对绝大部分学科都是适用的,无非就是各个学科使用两个策略的比例不同而已。比如数学,模式识别占比非常高,语文、物理、化学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结构化和模式识别相对平衡,生物更偏重结构化一点(英语则需要另外的策略)。

所以,如果你平时做好了模式识别和结构化,甚至做了错题的思维追踪法,复习的时候就会非常轻松。

那也有人会问,如果没有做结构化和模式识别呢?也没有做过思维追踪法呢?那该怎么复习?

说实话,那样你的复习就会很困难、很迷茫了。没有这些策略配套,你平时的效率就会比较低,而且学习会比较散。比如数学,如果你做了结构化和模式识别,一个章节,哪怕是导数这种超复杂的章节,只需要15-20个大类题型和解法就搞定了;小一点的章节,比如数列、立体几何这种,10个大类都不到。那么你对着结构化和模式识别,只需要一两天时间就能复习好几个章节的数学考点。

如果没有模式识别和结构化积累作为抓手,你会感觉,各种各样的数学题至少有几百几千种吧,简直无穷无尽啊!这怎么复习?你会感到迷茫、无从下手。

图片

既然迷茫、无从下手了,那就只能盲目刷题了,每天两张数学试卷,无脑干吧……

这样的低效,你不得不接受,谁让你平时没有积累好呢?谁让你平时没有用上各种策略呢?

所以我要给大家传递一个观点——高效的期末复习,是无法脱离平日积累而单独存在的。平时没有学的,期末复习也不可能高效的起来;平时下的功夫越多,期末复习就越容易高效(前提是你懂方法策略)

这也算是马太效应的一个体现吧。

4

记忆性内容的复习和理解性内容有点不一样。

记忆性内容,如果是一直跟着我们学习策略体系的同学会知道,想要牢牢记住一些记忆性的知识点,最好的是需要长期多次复习的。所以,如果你临时开始背诵一些知识点,大概率会短时间内快速忘掉——这是由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决定的。

所以,如果你平时该记住又没记住的东西很少,那你临时补救一下,还有可能。如果遗漏的知识点很多,还想要短时间内记住大部分,那是基本不可能的,它违反了人脑的规律。

图片

所以,同样的,对于记忆性内容的复习,一样要有所选择、取舍。

●  你要选那些核心概念、定理,书里的黑体字部分。边角料的小材料先别管了,留给平时去记吧,现在的时间只能记那些没记住的核心概念了。

●  如果老师特别标注了哪些知识点特别重要、考的概率特别高,那你就优先去背吧(如果老师是那种“整本书都很重要”类型的,那还是算了吧)

  最好不要顺着书或者资料清单一样样的去背,而要优先背那些曾经错过的、出现在错题本里的东西。错过一次的知识点,再出现一次的概率很高,再错一次的概率也很高,你优先解决它,性价比更高。

今天的文章就说这么多吧。

其实从重要性的角度来说,一次期末考试,既重要(可能影响你过年的心情),也不重要(毕竟不是高考)。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做一个项目、一次锻炼,专门锻炼你做决策、做分析的能力——分析如何取舍复习的点,决策复习哪些内容。

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如果你能分析、决策好一次期末考试,你就更有可能分析、决策好一次高三复习,乃至更有可能分析、决策好你的人生。

场景是变化的,但能力是同构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