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至高智慧。 也是华夏文化日常生活的立足点。 古人认为;大自然的物质运动是和谐守恒的。因此,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生命的结构也会有一定的周期性。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故而,保持与自然界一致的季节规律性是健康的前提条件。 从解剖学来讲,人体有颈椎骨7块、胸椎骨12块、腰椎骨5块,共计24块。 日应二十四小时;地应二十四山向;天应二十四节气; 人身应二十四肋骨、二十四节脊椎、和二十四经脉。 正好与大自然的24节气相对应。 这也体现了天地大宇宙与人的小宇宙的统一和谐。每一块儿脊椎骨都对应着一个节气。 人体与宇宙是相互感应的,信息是相通的,与大自然的大千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 节令更替虽然时间很短,一瞬而过,但是大自然的能量在节前节后的变化还是较大的。 所以,当外界气候条件的变化超过身体的应变能力时,人就会生病。 有沉疴旧疾的,在节令更替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旧病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尤其是近些年的医学统计数据来看,中风、哮喘、心脏疾病往往多发于节气的前后和半夜期间。 所以在掌握这些规律之后,我们就可以反客为主。 运用中医的方法、进行主动的干预。把宇宙大自然的季节交替时产生的能量为自己所用,进行“节气调理”(就是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的影响,通过特定经络腧穴进行调理)这样不仅可以防未病、治已病。还能起到平日所达不到的治疗、以及养生目的。 “节气调理”以及锻炼的最好时间段是在节气的当天、前一天、后一天连续进行。 由于篇幅有限,附上惊蛰节气之前的节气调理注意事项以及调理方法。 01 大寒(公历 1 月 19~21 日) 大寒时节是一年当中最严寒的时段。 是一年当中最后的一个节气,自大寒节气以后,阳气渐渐的要升发。 节气调理:以肾经为主,肝经为辅,补益阳气,调畅肝气,迎接春季。 组穴:膻中、神阙、关元、大椎、肾俞、心俞 02 立春(公历 2 月 3~5 日) 立春,闭藏的冬天从这一天结束,象征着阳气升发,万物始生的春季的开始。 要顺应自然界木的属性,木与肝相应。肝喜条达而恶抑郁。避免生气、动怒,调理肝经,使人体气机宣达,代谢就能得到正常运行。 组穴:太冲、关元、神阙、中脘、大椎、命门、肺俞、肝俞 03 雨水(公历 2 月 18~20 日) 天气逐渐回暖,冬天的雪转化为雨水,降水量渐增。 此时,木旺而土气尚弱,木旺易乘土。 肝疏泄太过可致脾胃之气虚。肝气郁结太甚会导致脾胃气机郁滞。 故此时注意固护脾胃之气,防止肝气横逆。 组穴:期门、神阙、关元、大椎、肾俞、肝俞、 04 惊蛰(公历 3 月 4~6 日) 天气回暖,春雷阵阵,蛰伏的昆虫、动物开始苏醒。 人体气机经过立春、雨水之后,进一步升发。 要注意肝气的调达,以及情志舒畅 组穴:合谷、太冲、关元、神阙、中脘、大椎、肝俞、肾俞 二十四节气在我们临床诊疗中,是最容易忽视的辨证方法。 如果在临床过程中,遇到常规辩证治疗效果不理想时,也可以与之结合,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END· 觉得好看就点个赞再点在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