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注意过没有,中亚许多国家的名字都是以“斯坦”为后缀的,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等。 其实,在历史上,中国也曾被别国以“斯坦”命名。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600年到300年间,古波斯语的语言体系形成,波斯文化也应运而生,从西亚传入到了中亚地区。 公元9世纪,波斯人创立了萨曼王朝,又称萨曼帝国。公元10世纪时,萨曼帝国成了世界军事强国之一,几乎统治了整个中亚地区,因此,波斯文化在中亚广泛传播。 上文提到的“斯坦”,便是由波斯语“stan”音译过来的,意为“……之地”和“地区”。中亚国家在独立之前,大多以“斯坦”作为后缀,来区分不同区域的民族。 打个比方,我国以省作为后缀来区分地区,例如福建省、江苏省等。以此类比,“斯坦”就和我国的“省”字作用类似。 既然“斯坦”刚开始只是用来区分区域的,那后来为何又变成了中亚各国的后缀呢? 原来,公元10世纪时,中亚各地区的民族与突厥和伊斯兰教相结合,分割土地,逐渐组成了多个国家。这时,萨曼王朝虽然衰落了,但波斯文化并没有完全消失,许多波斯语得以沿用至今,“斯坦”便是其中之一。 那么,为何中国也曾被称为“斯坦”呢? 按理说,中国位于东亚,和波斯文化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然而,当波斯文化在中亚地区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正值唐宋时期。唐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空前繁荣,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时代所需。 那时候,我国和印度(当时称为天竺)有着密切的来往,印度称呼我国为“Cīnasthāna”,音译过来就是“秦那斯坦”。中亚国家当时并不了解中国,更多的是从印度那边了解到的,所以,他们也跟着印度一起称呼中国为“秦那斯坦”。 “Cīnasthāna”音译为“秦那斯坦”,意译为“震旦”,有黎明破晓的意思。就地理位置而言,我国位于亚洲的东方,而日出东方,所以,“震旦”一词用来形容我国,再合适不过。 值得一提的是,复旦大学以前的名字就叫做震旦学院。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教育学家马相伯先生在法国天主教耶稣会奖学基金的资助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学院,后来才改名为复旦大学。 “斯坦”二字看似简单,却蕴含了中亚悠久的历史文化。其实,历史的痕迹就在生活的点滴中,如果愿意加以研究,我们便能从中发现人类发展的轨迹和历史变迁的潮流。 |
|
来自: 润德堂i98bjjfg > 《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