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故事之二:望仙台

 晨曦深处 2022-01-16

黄河故事之二:望仙台

这里说的望仙台,不是唐大明宫里面的望仙台,它在老陕州城外,是西汉时的建筑。据《太平寰宇记》载:"河南道陕州陕县,望仙台在县西南十三里,汉文帝筑以望河上公“。

唐朝才子崔曙曾作诗《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

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竟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得到一些信息。望仙台是汉文帝时所建,在唐朝此台犹在。三晋,现在的山西,在老陕州城对面的黄河北;二陵,老陕州城东南的崤山二陵,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风雨的地方。这两个地标锁定了望仙台的确位于老陕州城。诗中的关门令尹,指预测老子要经过函谷关的守将尹喜,而这里的河上仙翁,就是河上公,称仙翁,这与望仙台吻合。

同样,在杜甫的五言诗里也有“天寒邵伯树,地阔望仙台”。邵伯,指西周时与周公分陕而治的召公,因其经常在甘棠树下为民断案解忧,留下了“甘棠遗爱”的传说,《诗经·召南·甘棠》就是人们歌颂召公的诗篇。这里的望仙台,指的就是汉文帝当年的建筑。

河上公当年顺水漂流而下,被陕州人搭救,在岸上筑一茅庵,整日苦研《道德经》,他注释的《道德经》现在依然广为流传。信奉黄老之道的汉文帝,对河上公非常赏识,在其仙逝后,筑望仙台以寄托思念之情。

明代王世贞作《望仙台》诗:

汉兵南下未央灾,鱼服龙潜隧道开。

世外老翁何所与,君王空筑望仙台。

望仙台,曾经一个皇帝魂牵梦绕的地方;望仙台,一个无数文人墨客感怀念思的诗题。我翻遍了手头的史志资料,找到了不少有关望乡台的诗,但始终没有找到一张望乡台的图像。一个浸透着无数美丽传说的仙台,就这样在人间悄然而去了,怎不叫人惋惜!

现在,在当年望仙台的旧址,当时的鸡足岛,现在的召公岛,三门峡人建起了一座高大雄伟的“迎祥阁”。由望仙台到迎祥阁,不仅仅是28.5米的高度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三门峡人的热情好客。

迎祥阁正门上方匾额“河上仙居”,寄托着人们对河上公的崇敬和缅怀。两边悬挂着安徽巢湖宋贞汉老师的对联:

立三门以连三省,揽胜河山,谁吟万顷甘棠碧?

滨九曲而望九州,骋怀天地,我醉千年虢国春。

这副对联融入了很多三门峡的元素,位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位于九曲黄河之畔,有人们代指勤政、廉政的甘棠,也有曾经辉煌一世的虢国。

另一面悬挂着北京顺义孟广祥老师的对联:

拔地眺三门,任思绪飞扬,放胆追寻高峡梦;

拂云收百景,喜诗情激荡,凌空咏叹大河风。

读着这些优美的对联,吟诵着古代隽永的诗篇,你难道不向往这块底蕴丰厚的文化热土吗?

来吧,朋友,和我一起登迎祥阁。

御街行·登迎祥阁

飞檐画栋层楼跃。寻先哲、星闪烁。随吾回返旧茅庵,看尔如何惊愕。凌波风在,望仙台灭,河上迎祥阁。

蒹葭涌翠纱轻薄。九曲远、流千壑。天鹅长颈向天歌,银汉何须乌鹊。流霞次第,山峦零落,栏外云中鹤。

悠雲作于上阳古城

2021/08/26

相关链接:

黄河故事之一:羊角山

讲不完的黄河故事

秋行大禹公园

湖泊草甸一瞬间

诗情此夜追牛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