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哥读《左传》2、

 为什么73 2022-01-16

原创 这里是九哥 九哥形而上 2022-01-15 20:26

图片

船歌

背景音乐是柴可夫斯基的《船歌》,边听边读双重享受

    《左传》的正文篇目分为经和传二部分,如题图所示,经的部分十分简练,就是按照时间线罗列当年发生的事件,而传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对当年比较特别的事件的具体描述。《左传》开篇隐公元年就有一个很特别的事件,也是一个很棒的故事——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故事中的郑伯指的是郑国国君郑庄公,段指的是郑庄公的弟弟“叔段”,鄢是一个地名,整句话翻译成白话文就是郑庄公在鄢这个地方打败了他的弟弟段。《春秋》(《左传》经的部分)是孔二尼所做(其实是孔二尼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编撰的),被儒门弟子奉为经典,可以这么说,孔二尼放个屁后世弟子们都会说“真香!”。

    九哥想说的是大家在读《左传》、《论语》、《孟子》这类所谓的儒家经典的时候,一定要多读几遍老人家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读通读透,站在老人家的角度去读这些东西才能做到去其糟粕留其精华。

    话说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姜”为妻(正妻),后人用郑武公的谥号“武”冠在“姜”(郑武公正妻娘家的姓氏)之上,称为“武姜”,以区别其它名“姜”的人。

    武姜和郑武公生了二个儿子(也许不止二个,因为按照伯仲叔季的排序,这哥俩的中间有可能还有一个未成年夭折的兄弟),大的就是郑庄公,小的就是叔段。武姜生郑庄公的时候难产,差点丢了命,因此很不待见这个大儿子。郑武公在世的时候,不止一次在郑武公面前唠叨,希望改立太子,立小儿子段为太子,郑武公没有答应。最后,郑庄公也以嫡长子的身份顺利继位。

    郑庄公继位后,武姜来为小儿子段讨封地,第一个提出的地点“制”被郑庄公拒绝了。因为那座城地势险要,对郑国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郑武公以这座城是被郑国灭国的虢国国君的葬身之地不吉利为由,告诉母亲,除了这个地方,其它的地方都由母亲说了算。

    不知道最后段获得的这和个封地“京”(这个京和后来的京含义不同,只是一个单纯的地名)是否是母子商量的结果,反正段获得了京,并违规建了一座大城,被人称为“京城大叔”。

    京城大叔一时风头无两,郑庄公的一个近臣来和郑庄公说:“根据周制,大中小城池的营建都不能超过都城的规模,大城不能超过都城的三分之一,现在京的营建规模已经超过了国都的规模了,这样的僭越行为如果不及时制止,将来叔段做大以后恐怕很难制约,不如现在就把他迁到别的地方。”

    郑庄公说:“这是母亲为他求的,如果我现在剥夺了他的封地,无法对母亲交代。”

    近臣叹息道:“野外的荒草一旦蔓延开来都很难清除,何况是大王的亲兄弟!”

    这个时候郑庄公留下了一句著名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今天还经常被引用,妥妥的国学瑰宝。

    叔段自此在作死的路上狂奔了……

    很快,叔段已经不满足于“京城大叔”的称号的地位了,他要求京旁边的二座小城,向国君上贡的同时向自己上贡。另一位近臣来找郑庄公,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您现在究竟怎么打算?如果您想将郑国交给叔段,请您明说,我好去投奔他。否则请您出手解决叔段。”

    郑庄公说:“没事的,叔段迟早会自己作死自己的。”

    过了一段时间,叔段见郑庄公没有反应,要求那两座城直接给自己上贡,换句话说就是自己给自己增加了封地。

    第三位近臣来和郑庄公说:“叔段长此以往,势力愈来愈雄厚,再不出手恐怕百姓会对大王生出二心。”

    郑庄公说:“老百姓怎么会和这种对国君不义的人一条心呢?表面上叔段的势力越大,他崩溃垮台的速度就会越快。”

    ……

    郑庄公十三岁继位,直到35岁,长达二十二年的时间里,郑庄公一直容忍着自己这个兄弟的种种僭越行为。直到鲁隐公元年(郑庄公二十二年)五月,叔段开始厉兵秣马,准备武装暴动了,郑庄公才一举剿灭了叔段。郑庄公没有杀叔段,而是放任叔段逃到了共国。共国是春秋早期一个没有多少存在感的小国,远不如被郑国灭掉的虢(这个字读“国”)国,因为后世至少还有几位“虢国夫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名字,其中名气最大的是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二姐。如果郑庄公想要杀这个兄弟,一方面不会放任他逃掉,另一方面即使逃到了共国,以郑国的实力灭了共国也不过翻手之间的事儿。

    这个故事到这里还没有结束。好脾气的郑庄公打出生起就被自己的母亲嫌弃,一直容忍母亲和弟弟,直到弟弟准备和自己兵戎相见才忍无可忍出手驱离了兄弟。压抑了几十年的郑庄公发誓母子再不相见,要见面除非在九泉之下……

    不过很快郑庄公就反悔了,但古人对发誓这种事看得是很认真的。《三国演义》里孙坚被袁绍堵着讨要传国玉玺,孙坚发誓传国玉玺如果在自己身上,自己必将不得好死,会遭万剑穿身。后来孙坚果然应誓被万剑穿身了。所以郑庄公虽然反悔了,自己的母亲近在眼前却也无可奈何。

    郑庄公的 这个烦恼被一个聪明人给化解了,聪明人告诉郑庄公,只要挖一条地道,在地底下和武姜相会就不算违背诺言了,郑庄公闻言大喜。

很快,母子俩就在地道里相会了。

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读先秦历史有一个感慨:那个时候国君和臣下乃至普通人的关系很平等。譬如这个故事中第二位来找郑庄公的那位近臣,和郑庄公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这种赤裸裸的叛逆之语放在后世至少是诛灭三族的重罪。还有最后给郑庄公出主意的这个人——颍叔考。《左传》记载郑庄公驱逐了叔段后,将母亲武姜安置在“城颖”这个地方。颍叔考应该是指颖这个地方一个家里行三叫“考”的人。

    郑庄公请颍叔考吃饭,颍叔考每一道菜吃一口就不再动筷子了。郑庄公问为啥,颍叔考说自己的母亲只吃过自己做的菜,自己想把国君的美食带回家给母亲吃。然后才引出郑庄公的感慨,最后颍叔考给解决了问题。这个颍叔考显然就是一个没有官身的普通人,或许在颖这个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郑庄公请他吃饭目的是想了解母亲的情况。

    还有《曹刿论战》里的曹刿,整个一乡野农民,在齐国讨伐鲁国的的时候竟然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最后不但见到了国君(鲁庄公),还和国君同乘一辆战车去前线指挥战斗,而且还打赢了。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或许就是因为这种较为平等的人际关系促成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