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诸葛亮之死│544

 青禾田讲古 2022-07-26 发布于加拿大

吴军无功而返,诸葛亮这里也是一筹莫展。

虽然做好了长时间和曹魏军对战的准备,但这仗总得打啊,而且不管怎么说,还是越早打对蜀汉军越有利。于是,诸葛亮不断派人向司马懿挑战。可司马懿就是不应战。

曹魏大军一直就是辕门紧闭,防守严密。你挑战我就不理,你派兵来攻打我就玩命防守。

司马懿本来就不想和诸葛亮开战,实在是打不过诸葛亮啊。在接到魏明帝曹睿要求坚壁拒守的旨意后,司马懿更是心安理得的将大门一关,踏踏实实的防守起来。

双方对峙一百多天,最后诸葛亮实在无计可施,只得实行激将法,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子的衣服,告诉司马懿,你要还算是个男子汉的话,咱们就好好打一场;你要是不敢打,那你就穿上女子的衣服,当个女人算了。

司马懿一见,冲冲大怒,曹魏军中众将士,更是怒火满腔,纷纷请战。司马懿表示,自己也想马上和蜀汉大军开战,但是因为皇帝有旨意,要求拒守,所以要想出战,必须向皇帝请示一番,得到许可后才行。

然后司马懿立刻写表,向魏明帝表达请战的意愿。

魏明帝身边有不少高人,当即明白了司马懿此举动的含义。于是魏明帝派卫尉辛毗拿着符节,以军师的身份来到司马懿军中,严令司马懿不得出战。司马懿及手下众将无奈,只得继续闭门不战。

消息传到蜀汉大营,护军姜维颇为遗憾,你看,好不容易用激将法激得司马懿准备出战,这下,又没戏了。

诸葛亮告诉姜维,司马懿本来就没打算出战。他之所以向魏明帝上表请战,那是因为他已经压制不住手下众将了,才借助皇帝的旨意来达到继续拒守不战的目的。你想想,哪有大将军在军中,出战不出战,还要向千里之外的皇帝请示的道理?

诸葛亮的激将法没有成功的同时,诸葛亮的底细还被司马懿知道了不少。

在诸葛亮派使者去司马懿军中的时候,司马懿非常客气的和使者交谈。交谈中,司马懿很热情的问候诸葛亮,并详细打听诸葛亮吃饭、睡觉等事宜。如果司马懿询问和军事有关的事项,那么这个使者一定会闭口不言,但是因为只是一些生活琐事,这个使者也没在意,很感慨的告诉司马懿,我家诸葛丞相如何操劳,早起晚睡,军中凡是二十杖以上的惩罚,都要亲自批阅。可是饭量又不好,吃不下多少东西,我们都替我家丞相着急啊。

司马懿边听边频频点头,还不时劝慰使者几句。

等到使者一走,司马懿立刻对手下将领说:“诸葛亮活不了多长时间了。”见大家疑惑不解的看着自己,司马懿解释:“诸葛亮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就是说诸葛亮吃得少,干的事情却异常繁多,怎么可能活得长久呢?

果然,没过多久,诸葛亮就病倒了,并且病入膏肓,眼见不久于人世。

得到消息,那位蜀汉皇帝刘禅可急坏了。眼见靠山要倒,这可怎么办?没有诸葛亮在外支撑,自己怎么踏踏实实的玩啊?心急火燎的刘禅急忙派尚书仆射李福到军中问候。

李福到达后,急忙向诸葛亮询问各种国家大事的安排。诸葛亮在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也早有考虑,于是一桩桩一件件向李福说出,借李福的口,向刘禅交待后事。

交谈完毕,李福立刻离开军营,准备返回成都。

可是,没等到成都,李福突然想起还有一件最重要的大事没有询问,急忙又掉头返回。

诸葛亮见李福去而复转,明白李福的意思,告诉李福,你走得太匆忙了,还有事情没有说清楚。你是想问,我死之后,谁能接替我的职务吧?蒋琬蒋公琰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福再问:“那蒋琬之后呢?”“费祎费文伟可以继任。”“那费祎之后呢?”诸葛亮没有回答。

是啊,诸葛亮又不是神仙,怎么可能安排到那么久远之后的事情?江山代有才人出,之后的事情只能之后再说了。

诸葛亮临终前最为重要的事情,除了安排朝中之事外,还有就是撤军之事了。

十万大军屯驻五丈原,要想那么轻松退回汉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司马懿也是军事大家,别看在诸葛亮面前只能闭关拒守,但那也就是在诸葛亮面前,蜀汉军换个将领和司马懿斗斗试试?而且,蜀汉军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诸葛亮活着的时候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诸葛亮一死,蜀汉军内部的矛盾很有可能爆发。那样一来,如果被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的话,蜀汉大军必然损失惨重。因而在撤军一事上,诸葛亮也是深思熟虑,耗尽了最后的心血。

最后,诸葛亮安排长史杨仪和司马费祎负责调度退军之事,告诉二人,自己死后,先秘不发丧,等大军到达安全之地后,再举办丧事。

诸葛亮又传下命令,大军撤退时,魏延断后,姜维辅助。同时,因为魏延一直表现的比较桀骜,诸葛亮担心自己故去之后,其他人指挥不动魏延,于是,暗中嘱咐姜维,如果魏延不听命令,那么姜维不必等待魏延,自行领军后撤就是。

安排好所有事务之后,234年10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享年54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如果您觉得本篇文章尚有可观之处,

作者简介:李永田,从事中国传统文化普及、教育、创作及出版工作多年,出版多部中国传统文化类著作。主要作品有:《中国古文鉴赏》、《中国历代散文名篇鉴赏》、《国学经典》(诗、词、曲、赋四册)、《唐宋名家诗词赏读》(全十二册)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