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入敌军内部的策反工作和搜集战略情报,风险很大,政策性、全局性、独立性与连续性都很强。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从中央到地方,从军委到部队各级政治机关,都是上下一盘棋,分工协作,统一配合,主动积极地把工作做好。 我们当时打入敌军内部,主要有3 个渠道:一是通过上级与友邻的间接渠道;二是我们自己的直接渠道,即成立华东野战军联络部“外线工作组”,派驻徐州开展秘密工作;三是通过释放部分条件好的战俘,部署派遣任务。 1947 年2 月在莱芜战役中,敌军李仙洲集团所属46 军军长韩练成放弃指挥,对我军取得该战役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这个革命行动,就是打入敌军内部策反的成果之一。 韩练成统帅的46 军,是国民党李宗仁,白崇禧所属的桂系主力之一。中共中央周恩来、董必武同志,通过中共南方局打入桂系的地下党员与韩练成建立联系已经多年,做了许多工作,使其对我党我军的认识日益加深。全面内战爆发后,蒋介石于1946 年冬调韩部进入山东作战。中共中央即将与韩的关系由中共南方局转到中共华东局,由陈毅同志直接掌握。陈毅同志派舒同同志会见了韩练成,达成我军派联络员常驻韩部的协议。莱芜战役发起后,通过我党驻韩部的联络科长杨斯德(后任华野第13 纵队政治部联络部长)等同志,韩一直与我军保持联系,配合我军行动。原拟策动该军战场起义,后因韩是西北宁夏人,而46 军是西南广西部队,官兵绝大多数为广西人。韩只能掌握一个特务营,不能直接掌握部队。为了保护韩的安全,只好改变起义计划,让韩提早离开部队,放弃指挥,使敌军陷入混乱,以利于我军全歼李仙洲集团。 韩练成,1908 年生,1925 年从军。曾参加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菜芜战役后我们将他秘密送出解放区。他于1948 年10 月脱离国民党军队参加我军。1950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兰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军委训练总监部科学和条令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战史研究部部长等职。1955 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我和他自解放战争相识后,60 年代前期又同在军事科学院工作,彼此相处甚好。1984 年2月病逝,享年76 岁。 华东部队争取原国民党军第96 军军长兼84 师师长吴化文将军的工作,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吴化文将军是山东省掖县人,1920 年从军。曾任冯玉祥将军所部的团长、韩复榘部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区司令等职。抗战时期走蒋介石“曲线救国”道路,投降汪伪,成为山东伪军的主力。日军投降后,吴部被国民党收编,任陆军暂编第5 路军总司令。因不被蒋介石信任,其部又被改编为山东省保安第2 纵队。后来王耀武为了利用拉拢他,亲自保荐他升任整编第96军军长兼整编第84 师师长。 早在红军时期,吴化文部就有中共党员的活动。抗战时期,新四军江北部队和山东鲁中军区等,对吴部给予军事打击的同时,多方面开展政治争取工作。他的一些部属将领受我军政策感染,与我军建立了联络关系,对他有一定的影响。他对我的军事对抗行动,逐渐有所收敛,比较谨慎行事。 解放战争开始后,在中央军委关于开展“高树勋运动”的普遍号召下,对吴部的争取工作多层次多侧面同时展开。中共中央周恩来、董必武等,通过冯玉祥将军和民主人士李济深、刘子衡、孙墨佛等先生,打通了同吴化文将军的上层关系,共议时局,传达信息,政治争取,影响迟滞其军事行动。陈毅同志和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其他领导同志紧密配合中央领导同志的行动,派刘贯一、吴宪等一批得力的敌军工作骨干,通过吴化文将军的老上司、同窗好友、老师,以至他的父亲、妻子、内表弟等亲近关系,层层建立了联络关系,针对他的个性特点,开展深入细致的争取工作,逐渐增加了他对我军的了解和对蒋军的失望,在军事行动上逐渐由主动变被动,积极转消极,以至达成某些问题的默契与协议。 但当蒋介石气势汹汹地对山东发动“重点进攻”时,他又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我军对蒋军的攻势难以抵挡,而对蒋介石的笼络抱有幻想。因而一度中断了同我军的联系,加入了“重点进攻”行列。 我们没有因他的反复而放弃争取。他中断同我们的直接联系,我们就通过间接关系继续做他的工作,而且更显诚意,从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的哲理高度,对其通之以理,晓之以义。在军事上坚决果断地逐一粉碎蒋军的“重点进攻”,用铁的事实教育争取他,使其逐渐醒悟。在蒋军节节败退的形势下,他又开始向我们靠拢,对王耀武的调遣敷衍了事。 我们趁热打铁。陈毅同志明确向他提出上中下“3 策”:在我们大军围困济南孤城未发动进攻之前。主动扣压王耀武,由他在内部单独解决济南问题为上策;在我军发动攻济打援战役时,他在战场起义为中策;下策是继续与其他蒋军为伍,内战到底,自取灭亡。 这3 条,既反映了当时国共两党两军斗争的规律,又是对吴化文将军及其所属官兵的政治关心与前途爱护。我们不仅通过各个渠道,对吴化文将军本人反复逐条解释说明,而且上下统一行动,对吴部各级将领与基层官兵全面开展宣传教育,使多数人接受并理解我们的诚意与坚定立场,在其内部形成了一股“弃暗投明”的合力。 吴化文将军慎重分析了内外形势,客观权衡了自己的势力及其与蒋军的历史渊源关系,最后下定决心:“3 策”择其中,在我军发动攻济外围战时,于1948 年9 月19 日率部2 万余人战场起义。他的这一正确举动,为自己及所属官兵选择了一条光明道路,为我军夺取济南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化文部战场起义后,移驻黄河以北的济阳地区。华野前委分工我负责对该部的整编、训练与改造工作。我组织了一个精干的联络班子,由吴宪同志牵头,联络员有张普生、郑炎、孙萍初、刘东明、吴彻、陈霖、夏光、沙慕、茹志雄等同志,他们是第一批派驻起义部队的联络骨干。 根据上级指示精神,我们当时确定的整编方针是:按照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与优良传统,组织和教育好起义部队,军事干部原则上原封不动,调配政治工作干部,建立政治工作制度,政治上巩固部队,军事上提高战术技术水平,将起义部队改造成为新型的人民军队。具体工作分两步走:第一步,将起义部队调离前线,派去部分联络干部沟通联系,组织解放区人民群众沿途欢迎与慰问,组织好军需供应,稳住部队;第二步,宣布整编方案,配备政工干部,开展整编教育,学习政策,建立各项制度,提高觉悟,转变立场。 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原国民党整编第96 军于1948 年10 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 军,原3 个旅改编为103、104、105 三个师。军长吴化文,政委何克希,副军长杨友伯,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吴宪,副政委张雄,吴宪调离后政治部主任为孔繁彬(后任命副军长胡大荣、参谋长张荣湘,政委何克希调离)。为了充实和提高该军的战斗力,1949 年2 月将原鲁中南纵队与该军合编。35 军后来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杭州市的警备与浙南的剿匪战斗。渡江战役中担负正面攻打南京的任务。他们在江浦、浦镇和浦口的战斗中打得很好。渡江后,攻占南京国民党总统府并插上红旗的,就是35军。他们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历史功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