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刍议周易思想与中庸之道的统一性

 情缘半岛 2022-01-16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周易》与《中庸》都是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著作、儒家经典。相传《周易》是由伏羲画八卦,文王推演为六十四卦并系爻辞,孔子作《十翼》,历经三圣三古,阐述“大道之源”;而《中庸》原为《礼记》中的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中庸”字面意思为“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中庸章句》)两部著作虽相隔数个世代,但是其思维模式与价值观却具有一脉相承的统一性。熊十力认为“《中庸》本演《易》之书”[1];李泽厚则认为《周易》是世界观,中庸之道是基于这种世界观的内在论。[2]本文旨在发掘周易思维与中庸之道内在的连贯逻辑,架起沟通两部著作的桥梁,为审视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

仅从统计学的角度,“中”在《周易》中频繁出现,如“中行独复”(《易经·复》)、“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彖·需》)、“大中而上下应之”(《彖·大有》)、“黄离元吉,得中道也”(《象·离》)……“中”在《易经》和《易传》共计出现155次[3],包含“正中”“时中”“大中”“中道”“中行”“行中”“刚中”“柔中”等众多以“中”贯之的概念,其内涵均指向“尚中贵和”的道德理想。这种追求在《中庸》里则体现为以中庸之道为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以至诚为人生的最高境界。

进一步而言,《周易》的爻数思想体现了中和之道。《周易》有六十四别卦,分别由八个经卦两两排列组合而成;每个卦象均有六爻,初、二、三爻组成主卦,四、五、上爻组成客卦,其中初、四爻代表“不及”,三、上爻代表“过”,二、五爻代表“中”。据统计,在六十四卦三百六十四爻的爻辞中,没有一个卦象的二五两爻同时表征不吉之兆;中而不吉的爻共有九个,只占全体128个中爻的7%,远远少于过与不及的四爻。[4]孔子云:过犹不及。《周易》对二五爻的崇尚是孔子“执两用中”学说的形象化,卦爻辞的臧否吉凶就体现出了以中为贵的价值观。不仅如此,六爻从下到上依次代表了地道、人道、天道的三才关系。人居于天地之中,是自然方位的形象描述;这本质上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宇宙观。人的道德与天地相感应,是认识整个宇宙的中心内核。《中庸》开宗明义,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就是一套以《周易》的三才关系为依据、以修养中和之道为途径的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方法论。

《周易》中比爻数中和思想更为抽象的是其“时中”的理念。清代经学家惠栋在《易汉学》中感叹:“易道深矣!一言以蔽之,曰时中。”相比于空间的正中与程度的中和,“时中”更看重做事合乎时宜与义理。以蒙卦为例,“蒙,亨。以亨行,时中也。”(《彖·蒙》)这句彖辞说明顺沿亨通之道施行启蒙,要把握适中的时机以道德教化人民。君子与势相应、与时迁徙、通权达变,等待合适的时机施展抱负,寻求这合适时机的标准也就是以中庸之道。“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象·无妄》)先代君王用天雷般的强盛威势来配合天时、养育万物,百姓守中正之道、无所妄为,乃利于亨通。“时”与“中”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概念。北宋理学家程颐提出“随时变易以从道”的命题,随“时”即随“理”,而“中”就是天理,两者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圣人利益天下之道,应时顺理,与天地合,与时偕行也。”(《周易程氏传》)“应时顺理”就是所谓“时中大德”,说明德性修养实现了内在超越,达到了与道合一的境界。

在“德”与“位”的“中道”思想上,《周易》和《中庸》也有很大的相关性。首先,阴阳二爻在卦象中有是否当位之别。初、三、五爻为阳位,二、四、上爻为阴位,一爻当位往往是吉兆,反之则是德不配位、必有所失。“遯亨,遯而亨也。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遯之时义大矣哉!”(《彖·遯》)遯,同“遁”,退隐之意。遯卦的二爻为阴、五爻为阳,两爻均当位,阳刚的九五下应阴柔的的六二,顺应合适的时机退避,然后可致亨通。柔顺与刚强各当其位,在退避和亨通两者之间执中,这是《周易》时机大义的体现。《象·鼎》中言:“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易学家马振彪总结道:“'正位凝命’四字,养德养身,治家治国之道,为有天下者所取法,皆不能出其范围。”[5]正位凝命,即处中位以定命,是“德”与“位”合一中道的体现。《中庸》更是将此意旨直截了当地点明:“虽有其位,荀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君子德位并重,以中道教化天下;处在合适的位置曰中位,秉持的道德曰中庸。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所谓“大德必得其位”(《中庸》),乃天命之位。素位处中,修其大德,方能得其天命之大位也。[6]

《中庸》认为君子若要修养中道、进而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须追求“至诚”的最高境界。正心诚意乃是“内圣外王”的关键,在《周易》中也有迹可循,如“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贞。”(《彖·乾》)这已经将中庸之道上升到了圣人君子治国理政的高度,儒家更有圣人立身治世的十六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尚书·大禹谟》)人心变化莫测,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道心中正入微,需要仔细体悟;唯有秉持洁静精微之教,不改初心,才能达到天人合一、执中而行的境界。“中”是人的天然本性,统治者若要使天下安定,必须顺应本然之性,使万物各安其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能够把“中”与“和”做到极致的程度,天下自然会安于所处之境,万物自然会生养顺遂,呈现一片祥和与繁荣的景象,这也正是《周易》中体现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系辞上》)的天下关怀。

由是观之,中庸之道实乃周易思想之核心。中道源于《周易》,集大成于《中庸》;前者构建了阴阳相生、以中为贵的世界观,后者则继承并发展成以中道为至德的道德修养观,进而作为明君圣主的治国理政观。用儒家的道德哲学视角解读《周易》,厘清中庸之道与周易思想的统一关系,不仅有助于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也对现代公民的道德健全、和谐社会的建设完善具有普适的指导意义。

本文系GED2116 (Thoughts and wisdom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Term Paper, AY2021-2022 Fall

Instructor: 白宗让

(老白真的好!快选!!)


参考文献

[1] 熊十力.原儒:下卷[M].上海:上海龙门联局,1956:1.

[2] 李厚.中古代思想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0-131.

[3]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OL. 2021-12-15] 

[4] 李民.中庸精义[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9.

[5] 马振彪周易学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28.

[6] 李松生.《中庸》与《周易》的中道思想管窥[J].学海,2010(03):206-210.

1、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杨天才,张善文.周易[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长领.国传统中和”思想的涵及其方法[J].河南社,2021,29(07).

4、阴苏哲.《周易》与《中庸》的关系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9,37(01):152-156.

5、熊十力.原儒:下卷[M].上海:上海龙门联合书局,1956.

6、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30-131.

7、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OL. 2021-12-15]

8、李民.中庸精义[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9、马振彪.周易学说.广州:花城出版社,2002.

10、李松生.《中庸》与《周易》的中道思想管窥[J].学海,2010(03)

11、王德胜,宋洁.试论《大学》《中庸》与《易经》的统一性[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7,31(01).

12、姜海军.《周易程氏传》对“位”与“时中”的诠释——从易学、理学与政治思想相结合的角度看[J].周易研究,2013(0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