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能治百病的小柴胡汤

 太阳微笑666 2022-01-16




少阳证发热——范中林医案

杨某某,男,54岁。成都市居民。诊治;196010月来诊。近两年来,每日早餐后发热,体温38℃左右,汗出较多,持续约两小时,热退汗止,即觉畏寒。每日如此。头晕眩,口苦咽干,胸胁满,心中烦躁。舌质红,苔白微黄腻,脉弦数。经某某医院检查,发热原因不明,治疗未见好转。此为少阳证发热,法宜和解少阳,以小柴胡汤加减主之。

柴胡24克,黄芩10克,法夏15克,沙参15克,甘草10克,知母15克,石膏30克,牡蛎24克,陈皮9克,茯苓12克。一剂。

上方服一剂,热退,诸证悉减。嘱其停药,调养数日而愈。其后,患者与范老常来往,知其病未复发。《六经辨证医案选

论:太阳不解,卫热不泄,则津亡而烦燥。少阳病,相火上逆而刑肺金,也会肺燥而津枯。二阳不解,阳明经腑,也会热燥。合方白虎汤,一举三得。石膏泄卫热与胃热,而清肺金,知母清肺之热

气郁发热——刘渡舟医案

陈某,女.36岁。199362日初诊。患者一年前因高热,全身不适,眼睑皮疹,下肢肌肉剧痛无力,某医院诊为急性皮肌炎收入住院,经治疗肌肉疼痛基本痊愈。但出院后,每日低烧不止,体温在37--38 C之间波动胸胁满闷,心烦,夜寐不安,身体虚羸,频频外感。舌边尖红,苔白,脉弦。证属少阳气郁发热之证,治当疏肝解郁,本火郁达之之义。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2克,生姜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10克,大枣7枚,当归15克,白芍15克。

共服七剂,热退身爽,诸症亦安。

按语;本案断为气郁发热,其辨证眼目有二:一是胸胁满闷,心烦不寐,此为少阳枢机不利,气郁不疏之象;二是舌边尖红,脉弦。低热不退又为肝胆之郁热不得宣畅之所致。治疗这种发热,既不能滋阴壮水以制阳光,也不能苦寒直折以泻壮火,唯宗《内经》火郁发之木郁达之之旨,以疏达发散郁火为法,投小柴胡汤治疗,本方为治气郁发热之代表方剂,因久病之后,发热不止,必伤阴血,故加当归、白芍以养血滋阴兼柔肝气。临证验案精选

论:本案是典型的穿着马甲的外感病。西医没解表理论,不知解表,则每日低烧不止。


荨麻疹——董正平医案

(标题)被荨麻疹纠缠多年的男孩。

今天傍晚,接到一个陌生人的电话:董老师您好,我是滨医某某教研室L老师的爱人。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想找您看个病。我感到有些诧异,我到滨医工作时间尚短,并不认识L老师。所以问道:您是怎么知道我的啊?对方说:我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中知道你的。我更纳闷了。

随着对方的讲述,我才了解到大概的情况:几天前,她曾与几位朋友聚餐,其中一位朋友的孩子患病,去年经我治疗一段时间后大有改善。这位朋友就极力向她推荐我。

她的话让我回想起了那位长期被荨麻疹折磨的男孩,这位初中生才刚刚14岁,然而其荨麻疹病史却长达9年。患者从5岁起患有麻疹,之后,每年国庆节前后则发,每次发作则持续数月。经熟人推荐,患者由父母陪同前来求治。

首诊:此次发作已持续5个月,皮疹呈云片状,此起彼伏,自觉皮肤痒、热,身上有汗,不恶风寒。大便日2-3次,成形,畅,尿黄。口不干不苦,不恶心。纳、眠可。舌胖略暗,苔薄白满布。患者形体肥胖。寸脉浮大,关弦甚。B超:重度脂肪肝。体重190斤。

处方(小柴胡汤加姜皮):柴胡15g,黄芩10g,姜半夏8g,党参8g,炙甘草6g,生姜3片,大枣4枚,生姜皮一撮。

患者服药6副后,症略减。因为课时较紧,不能前来我周三的门诊。

之后,每周末另择他医诊治。

4个月后,再次前来求治。自述服药甚多,均无确效,期间还两次出现剧烈腹痛,到医院输液才得缓解。这回下定决心每周三上午请假,特地找我治疗。

二诊:前天感冒,荨麻疹又加剧,伴咳嗽,痰多质黏,恶热不恶寒。尿黄,便溏。舌尖红,苔薄黄略腻。右脉寸浮数,关尺弦数。近日尿酸590umol/L

处方:生麻黄8g,连翘15g,杏仁8g,赤小豆30g,桑白皮15g,生甘草6g,柴胡15g,黄芩8g,姜半夏8g,党参8g,生姜3片,大枣4枚。

共服药9副,感冒咳嗽愈,荨麻疹退,未再复发。脉较前缓和甚多,舌音,苔薄白。自述服前方后,身体较为轻快,较爱活动。小便仍黄。大便日2-3次,略溏。

随后,以前方加减调治月余,停药后,保持良好,偶有小范围复发,服药则效。《经方浅悟

论:荨麻疹的病理,就看桂枝麻黄各半汤的病理就可以。见少阳经证者,合方小柴胡就行。是柴胡桂枝的病理,少阳病,而太阳未解。

本案是小柴胡合麻黄连翘小豆汤。要是有桂枝、白芍(或加黄芪)这个麻疹就能彻底治好,也不会小范围的反复。小柴胡加减,发热者加桂枝,是解表寒之义。而桂枝汤之白芍者,是行血之义。再加点黄芪,行一身营卫之气,就不会有小范围复发。

    麻疹属于表病,经阳之郁,而脉弦数者,弦为少阳之郁,而数为太阳经热不泄。此也是三阳合病,没加葛根解阳明之经,也未用桂枝解太阳之寒,以泄营郁之热,白芍行营血以疏肝,久病可加黄芪,行表之营卫之气。与闫云科老师的医案相比较,高低立判。其结果也是,偶小范围复发。



瘾疹——王乐平医案

孟某,女,67岁,2016325日初诊。泛发性荨麻疹1周,疹红、痒甚,口苦,胃部时有不适,喜凉饮,舌暗红苔薄,脉弦滑。中医诊断:瘾疹(肝经郁热)。西医诊断:荨麻疹。治则:清肝泄热,发表散风。处方:

柴胡12g,黄芩10g,制半夏10g,党参6g,丹参12g,干姜6g,连翘15g,生石膏30g(先煎),荆芥10g,防风10g,茵陈15g4剂,水煎服,日1剂。

329日二诊:药后未再起疹。上方加生山楂10g05剂,水煎服,日1剂。经方证证实践录

论:本案我会用小柴胡合大青龙,二经同治,取太阳的麻桂与石膏,还可以加葛根,取阳明经的经气之郁,三经同治。经阳外解,则内合里阴,阴阳合则病愈。本案瘾疹,是经阳外感,营血郁热之外蒸,解表则已,不是湿热,用不到所谓的清肝泄热。


红斑狼疮——聂惠民医案

钱某,女,39岁,19745月初诊。患者因红斑狼疮病而住院治疗,诊为狼疮性肝炎。治疗中合并胸腔积液,以右侧胸腔积液为主,积液甚时达二三肋间,则行穿刺,抽出积液,每次约300ml,然时过不久,积液复生,反复穿刺,效果不显,故患者要求中医诊治。证见:胸闷气短,胁下胀痛,身有低热,呈往来而作,咳嗽有痰,小便短少,下肢轻度浮肿,喜呕纳差,形体较瘦,面色暗黄,苔薄白,脉沉弦细,证属肝郁脾虚,水液停聚。治以疏肝健脾,转枢利水为主。处方宗小柴胡汤加味:柴胡9g,黄芩12g,潞党参15g,姜半夏9g,茯苓12g,猪苓12g,泽泻9g,车前子12g,泽兰叶9g,生甘草5g,红枣10g。水煎温服,进药一周,闷胀减轻,尿量增加。

二诊:前方加黄芪15g,白术10g,继服十余剂。而后 线片复查,胸腔积液消失,继续巩固治疗。《经方验案评析

论:红斑狼疮,就是外感病,营血之热,热蒸皮毛也。表不解,则肺气不降,气不化津,所以积液复生。肺气不降,所以胸闷气短。少阳经行两胁,经气不降,则胁下胀痛。正是胁下胀痛,才被西医定义为“肝炎。肺主治节,表病肺逆,肺气不降,则上生水,水气不化,则下浮肿。本案用的小柴胡汤,加猪苓汤利水。不如小柴胡汤,加麻黄泄肺气。本案主证为狼疮,狼疮者,皮毛之病也,小柴胡者,少阳之经病也。此病皆在经也。所以加麻黄发表泄肺,比加猪苓利水更有效果。(如本案是水气病者,则以水气提纲,腰以上者发汗,腰以下者利小便。如是水气病,有下肢浮肿,则用猪苓汤,就没有不妥。)


面斑低热(红斑狼疮)——黄煌医案

患者,女,22岁。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面部蝶状红斑,脱发,光过敏,蛋白尿,当时予以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蛋白尿得以控制,但发热伴面部红斑症状仍反复发作。1周前患者因外出游玩,过度劳累后,再次出现发热伴面部红斑,刻下症见低热,面部蝶形红斑,伴瘙痒,无破溃,唇红,发枯黄,月经量偏少,周期正常,小便正常,大便两日一行,纳差,睡眠一般,脉滑,舌红苔腻。自诉平素易感冒,常感乏力,畏寒。处方: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党参10g,甘草10g,当归10g,川芎15g,白芍30g,白术15g,茯苓15g,泽泻15g,荆芥20g,防风20g,干姜10g,大枣20g15剂。

二诊时患者无发热,面部红斑明显消退,无口腔溃疡,饮食睡眠可,小便正常,月经量仍少,周期正常,但仍有疲乏感,畏寒,近期未感冒。原方白芍加为40g

三诊患者病情平稳,面部红斑不显,近期无发热,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月经量较前增多,周期正常。自诉最近感冒次数较服药以前减少,畏寒及疲乏感好转。原方白芍加至60g续服。患者服中药1个月病情明显好转后,遂将方中白芍逐渐加量至60g,因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此药更是具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对稳定狼疮病情、减轻西药毒副反应有较大作用,唯一副反应是易引起腹泻,故在患者能耐受的情况下应加大白芍用量。

黄煌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于调养而致机体亏虚之状。继而外感风湿热毒,风湿热毒内蕴致体内气机紊乱,气血阴阳失调,人体免疫功能紊乱从而最终致使发病。临床上,黄氏从体质辨证入手,运用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简称柴归汤)及其加味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显著。《经方治痹

论:本案面斑,脉滑,低热,可以判定,是经阳外感病。滑为阳脉,无阴之翕聚,外感之滑,也为数之义。面斑,就是面赤之象。滑为阳浮,太阳表闭之浮,经阳不泄之滑。此可以理解为三阳合病。小柴胡加葛根麻桂汤。

研究:脱发理论

本条医案,用小柴胡汤,又有一个脱发症。看完这个医案,我好像知道,为什么有的女性,明明很健康,没有任何的不适却被脱发这个事困扰头发已经很稀疏了,很如果再脱,就要秃掉,这对女生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事情此原来就阴阳不和证,相火上逆,头上阳盛之地,变为阳蒸,则发根焦枯而脱落

我以前有一女同事,肤白人美,却头发稀疏,人早就害怕了,再脱就秃头了,可就是没办法,各种方法都试过了,就是无用。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有两种来源,一就是外感,导致少阳经郁不解,相火上逆;二就是月经不调,导致的阴阳不和,阳火上蒸,此二类型还都是小柴胡汤证,降少阳经气,泻相火以降逆,火降不蒸,则不焦枯。这种证用小柴胡时,可以适当减少中气药。还是以柴胡,黄芩,半夏为主。相火收藏,则不上逆而蒸泄,头上不热,则不脱发。很久之前,我一老乡,也是这种情况,当时告诉他用八味地黄丸,现在看来是不对的。

阳火不降,头上蒸泄而汗出,则发根失养而脱落。这理论是根据桂枝龙牡汤提纲,发落主症来论的。看看《四圣》须发理论:须发者,手足六阳之所荣也。手三阳之上者,皆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发也,少阳之经,其荣眉也,太阳之经,其荣须也。足三阳之上者,也行于头,阳明之经,其荣发也,少阳之经,其荣须也,太阳之经,其荣眉也。凡此六经,血气盛则美而长,血气衰则恶而短。


上半身出汗——夏仲方

某男,四十多岁。病人一踏进诊室,倏然颜面涨得通红,满头大汗如珠,边拭边诉:要求医治的就是现在正表现的出汗病。不仅头面如此,上身衬衫亦湿透了,在吃饭、讲话、工作紧张时就暴发出来。所异者,下半身毫无汗出,反觉皮肤干燥难过。在夜眠或白天休息时,均不出汗。

患此症已经十有余年。胃口好,二便正常。中医辨证:望其身材不高大而肌肉相当结实;听其语声,不怯弱;察其舌,尖部红,左侧有一点暗青色,舌苔薄白;诊其脉,两手均弦如张弓。拟小柴胡汤全方治之。处方:柴胡6g,黄芩3g,太子参9g,半夏9g,炒甘草3g,生姜2片,红枣5枚。服7帖,异常紧张的精神状态转为安静,颜面不若以往的发热,汗出亦减少。连服月余,诸症悉除(《皕一选方治验实录》)《经方100

论:上半身出汗,阳火不降,上蒸而外泄。弦为木象,此是胆木上逆,相火不降。此也是上热下寒。小柴胡汤,温中降逆,苦降火逆。脉弦如张弓,此肯定有下寒,只不显而已。观附子大黄汤医案,上热下寒,下寒逼其上热,阳火不降,汗出而外泄。本案,夜眠与白天休息时不出汗,紧张时出汗,两手脉弦,属胆木不降的上热下寒。“紧张”就是胆木不降的惊的表现。

小儿心痹案——任存霞医案

王某,女,9岁,200459日初诊。半月前感冒后自觉心悸,胸闷,心前区隐痛。西医检测:心肌酶异常。ECG示:窦性心率;心肌缺血。中医诊断:心痹(感受邪热之毒,心脉瘀阻)。西医诊断:病毒性心肌炎。治则:疏肝理气,活血通脉。处方:柴胡9g,黄芩5g,半夏5g,桂枝5g,党参9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0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日1剂,水煎服。

药后诸症好转。继服1个月,ECG恢复正常。

按语: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胆气疏泄正常则水火气机可以自由升降,上焦如雾,中焦如返,下焦如渎功能发挥,方能取得效果。少阳具有调节五脏六腑功能的作用。先哲曾云:宁治十男子,莫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莫治一小儿。小儿生理病理之特点明显,其发病及论治均有异于成人,但也有一定规律。小儿疾病的论治宜重少阳。刘弼臣就极力倡导和推动少阳学说为中医儿科的基础理论,并用其阐述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的首选方,亦是应用范围较广的方剂。方中柴胡配黄芩清解半表半里,共为主药。柴胡《本经》云: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黄芩《滇南本草》载:上行治肺火,下行泻膀胱火,除六经实火实热。半夏、生姜辅助主药健胃止呕;党参补气,扶正祛邪;炙甘草、大枣健脾和胃,使小儿脾胃得以固护。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属中医心痹范畴,多由热毒之邪侵及心脉、气滞血瘀、心脉瘀阻所致。治疗有别于成人,应以调理心气兼以祛邪为主。小柴胡汤是理气解郁祛邪之剂,加川芎、当归、丹参等活血化瘀之品,寓理血于行气之中,为治疗小儿心血瘀阻之心痹病的理想方剂。(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任存霞医案)经方证证实践录

论:本案的重点,是在半月前“感冒后”,后面的心悸,胸闷,胸痛,就都好理解了,这都是少阳柴胡汤证。一感冒就心悸,这个心悸,考虑到胃燥,少阳二十四,胃不和则烦而悸。胸闷是少阳病上逆,经气结滞,胸膈壅塞,肺气不降。心前区隐痛,就是痞结之义,经气结滞,壅塞不通,所以见隐痛。

     《伤寒杂病论》序: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本案“半月前感冒后”即是见病知源。所以很多医案,只要是感冒后引的病,我都会把“感冒”这两字标注重点,因为这两字,就是见病知源。另一点是有的医生的医案中,把这个感冒给忽略掉,这就有点外行了。


小儿咳喘——任存霞医案

乔某,女,5岁,20071219日初诊。发病1月余,咳嗽喘促,喉中痰鸣音,呼吸中有笛音,右肺上野听诊有水泡音,白细胞12 x 109,中性67%,淋巴30%x光胸透右肺上野可见片状阴影,西医诊为病毒性肺炎,经抗病毒、抗菌治疗无效,来中医求诊。舌白滑,脉象滑,不发热。中医诊断:咳喘(风寒犯肺,肺气不宣,气机上逆)。西医诊断:病毒性肺炎。治则:辛温宣肺,和胃化痰。处方:柴胡15g,半夏10g,黄芩10g,桔梗15g,荆芥10g,紫苏15g,薄荷15g,牛蒡子15g,川贝母10g,甘草10g.6剂,水煎,分两次服。

1227日二诊:药后咳嗽大减,痰鸣音亦减。继用上方治疗而愈。经方证证实践录

论:正常的肺炎,都表实而卫热内陷,用大青龙,麻杏石甘汤,越婢汤都可以。因为这几方都有重要的两药,就是麻黄与石膏,发表寒泄卫热,此肺炎就好了。而本案用小柴胡汤,是另外的一种方法。虽然治愈,但医案写的不妥。即然中医诊断为风寒犯肺,为何没有解表之药,反以柴胡为主方。气机上逆的主因,就是肺闭而失敛。此病全在发表泄肺,次在少阳经病。


小儿周期性高热——王付医案

李某某,女,8岁半,学生,2003718日初诊。其母代诉:在3年前出现不明原因高热(39℃),自此,每月22日左右出现高热,一般持续4天即自行消退,屡经检查,血常规及做细菌培养等均未发现异常,曾多次住院治疗,均未能达到远期治疗效果。

刻诊:早上高热明显,神疲乏力,言语不多,咽干,两目血络偏赤,舌质红、苔薄略黄,脉略弦细。中医辨证:少阳胆热气郁证。治疗原则:清热调气,清解少阳。治疗方剂:小柴胡汤加味。

柴胡12 g,黄芩5 g,清半夏6g,党参9 g,炙甘草5g,大枣6枚,生姜5g,鳖甲10g,知母9g,生地黄12 g,牡丹皮6g6剂,水煎煮,第1次煎煮50分钟,第2次煎煮30分钟,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

二诊:其母代诉,于当月22日左右未再出现发热,要求继续服药,又以前方6剂继服。

三诊:未再高热,之后,复以前方治疗1个月,未见高热,周期性高热痊愈。《王付经方医案

甲亢——廖世煌医案

冯某,女,29岁。诊见:双侧眼球突出,目赤肿痛,形体消瘦,烦躁易怒,心悸,手震颤,多汗烦热,口苦,多食,失眠。舌红,苔黄,脉弦数。查甲状腺功能:T3TFT3FT,均明显升高,TSH下降。突眼度:左眼21mm,右眼20mm。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突眼。辩证为肝火夹痰证。治予疏肝清火,凉血化痰明目。方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药用:柴胡、知母各12g,黄芩、生地黄、丹皮、葵藜、夏枯草各15g,太子参、石膏、车前子各30g,白芍、酸枣仁各20g0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治疗2个月。

  二诊:测甲状腺功能正常,突眼度下降至左眼16mm,右眼15mm。继续服药巩固疗效。摘自:张鹏,高红霞,廖世煌运用金匮方辨证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经验.湖北中医杂志,2006284):26-27.《经方治验内分泌代谢病》

论:本案是小柴胡合白虎汤。心是烦燥易怒者,都是胆火不降。心悸,是乙木之郁冲,因于胆木不降,经气阻塞之故。惊为胆木失根,悸为乙木下陷,而本条的烦燥易怒,就是惊的另一种表现,此火逆不降而烦燥,木气不疏而易怒。本条之心悸者,不要用桂枝芍药甘草治肝升陷,而是用柴胡汤降逆。

《金匮》卷八,惊悸一,十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动则为惊,胆木不降。如果脉动也有悸,此悸也为惊,惊为胆不降,则乙木不升而为悸。悸为乙木之陷,因胆木之不降,不降则不升,上逆则从陷之理。

视网膜炎——刘景琪医案

王某,男,42岁,19755月初诊。视力减退已五、六日,渐加重,现在左右视力均为0.1(病前为1.5)视物模糊。病前4~5日曾患感冒,曾服解热剂。之后即出现口苦咽干,心烦喜呕,两胁发胀,视力日渐模糊,头晕,寒热往来。舌质红,苔白,脉弦。印象:视瞻昏渺。此为邪热郁于少阳,肝胆之火薰蒸于目,内经云: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辩证;少阳热盛。治则: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 黄苓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草决明12克,复三剂后,视力恢复到1.5,能开车。《经方验


复视——赵明锐医案

李某,男,30岁。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效。内科医生曾怀疑过是脑部疾患,患者也非常焦虑。诊断时除复视外,尚有头晕、口干、耳鸣等证,脉数,无苔。考虑是邪热久郁于少阳之经,损伤其阴液,肝胆之火又薰蒸于眼目,而产生的复视。试给予小柴胡汤加减二剂。处方:柴胡12克 黄芩15克 半夏6克 党参15克 甘草15克 加姜10片 枣五枚 杭菊花30克 元参15克 麦冬15克,服二剂后目中所见两物的距离有明显的缩短。守方共服六剂,复视痊愈。  

按:本例患者因患温热病发高热,经用西药治愈,后遗复视一症。这种复视的病理机制有二:一为热邪未尽,仍扰于少阳之经,因而薰蒸于目,一为热伤津液,津液涸乏,不能润养筋脉所致。既热且燥,于是眼中就幻化出复视现象。在治疗方面,两者必须兼顾,方能奏效。小柴胡汤加重黄芩量以清解少阳经之热,再加生地、元参增津以润燥,使热除津复,复视自愈。经方发挥

斜视——赵明锐医案

王某,女,50岁。患斜视已有二、三年,刚开始的时候,偶尔看见东西略微倾斜,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延续性,经常看见东西是倾斜的,而且倾斜度越来越厉害。就诊时目中所见的东西,不论是人物,还是房屋皆为40~50倾斜度,而且视力也大为减低。

经多方面治疗,未能矫正。鉴于此病已日久,非朝夕可以见效,遂将小柴胡汤加桂枝、黄芪、菊花、当归、白芍制为散剂,日服12克,共服了3~4个月痊愈。

按:本例患者开始发病时,可能是因热邪侵入少阳之经引起的斜视,并且视力显著减低。鉴于患者年纪较大,体质也比较虚弱,而且患此病业已数年之久,已属气血不足状态,非正盛邪实可比。故在治疗时,除继续清解少阳外,更不可忽视的是兼补气血,使其目得血而视,故在小柴胡汤方中又加入助阳益气的黄芪、桂枝,滋阴养血的当归、白芍。

另外,本例患者患病既久,在治疗方面不能一朝一夕求得速效,故将药物为细末,持续久服,缓缓图之。

斜视、复视症和少阳经的目眩以及发热病的幻视,皆为热邪侵犯少阳之经所造成的。肝胆相表里,内经谓肝通气于目肝开窍于目。因之肝胆之经和眼的关系至为密切。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肝胆经之气血充沛,必然是目睛和而视力佳,所谓目得血而视。如果发生了肝血亏损,肝阴不足,目得不到足够的气血营养,就会出现眼目昏花,视力低下。若因邪热扰于经脉,肝胆之火上亢,薰蒸眼目,目中就会幻化百出,于是斜视、复视、幻视等症候由此而产生。斜视、复视在治疗方面必须是以清解少阳经之热邪为主,佐以清上焦明目之品,方以小柴胡汤加杭菊30克,治疗由功能性病变引起的斜视、复视效果甚好。经方发挥

论:前面的一个医案中,患者也是出现复视,医者言是胆腑倒置之义,药后即愈。忘记是哪个医案了。

有一种病,一个眼珠正常,另一个眼珠稍微有偏向一边,但视力是正常的。这个病如果后天引起的,或是少阳经病,也或太阳经病。因二者经脉之起止,太阳经起于目之内眦,少阳起于目之外眦。或是经脉病,而牵引导致目珠不对称。


失明

一妇人发黄,心中烦乱,口燥,胸胁苦满,不能食,数日后两目盲,不得见物,余乃作小柴胡汤及芎黄散与之,目遂复明,一月余,诸证痊愈。(《古方便览》)《经方研习


口苦耳鸣——冯世纶医案

任某,女,62岁,初诊日期:2011530日。患者诉口苦5个月,耳鸣5个月时有反复发作,出汗,纳可,饮水可,右腰稍痛,眠可,小便可,大便12~3次(吃通便药),舌淡润苔薄白,脉两关弦滑,右寸微浮滑。辨六经属少阳阳明合病证,辨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汤证。处方: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6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石膏同煎,日1剂。结果:服上方7剂,口苦减,耳鸣未作,腰痛已,出汗已,大便如常。

按语:口苦为少阳证之标志性症状,使用小柴胡汤的概率极高,凭此一证已基本锁定用药方向,耳鸣结合264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少阳证已确定无误,小柴胡汤已经明确下来《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


耳聋耳鸣——冯世纶医案

李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11324日。患者诉右侧耳聋、耳鸣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1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辨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辨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证。处方:柴胡128,黄茎10g,清半夏15g,党参10g,桂枝10g,茯苓128,炙甘草6g,苍术15g,桔梗10g,生石膏45g,生姜15g,大枣4枚。7剂,水煎服,石膏同煎,日1剂。结果:患者服用7剂后,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

论:本方是小柴胡加石膏,合方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证,是少阳经气上逆之耳鸣。而苓桂术甘汤,是湿盛中气,水停阻气,阳气不降,浊气上逆之耳聋。二方一合,统用治法。

中耳炎——门纯德医案

,男,37岁,患双侧中耳炎四年。局部肿痛,外耳道常流黄脓水,内服、外用许多消炎药物,症状时轻时重,后与小柴胡汤加金银花20克,蝉蜕6克,元参6克,防风9克,数剂而渐愈。《名方广用》

腺体肿瘤——门纯医案

余某,女,37岁,数月前,颈前右侧发现一硬结,逐日增大,就诊时状如鸡卵,并有压痛。检查在颈前右侧有一单发局限性肿物,约4.5x3.5Cm,边缘清楚,胶样硬度,.触之柔滑,随吞咽上下活动,经同位素扫描为:甲状腺结节,碘吸收率及基础代谢正常,最后确诊为甲状腺腺瘤”.患者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性情暴躁,易怒,脉沉弦略紧,舌红苔少。辨为肝气郁滞、气血凝聚,治先以小柴胡汤加自拟消瘤丸。

柴胡15克,黄9克,半夏9克,党参12克,夏枯草30克,牡蛎15克,元参15克,川贝母9克,三3克,莪术3克,当归12克,海藻12克,昆布12克,生白芍12克生姜9克,红枣4枚,水煎服。

服药十余剂,肿瘤缩小,再以此方加活血化淤方药,令其制成丸剂,长期服用,肿瘤日趋缩小,三月后全部消失.《名方广用》


邻妇年二十许,性暴戾,初患瘰疬。余见之,许为治。不信,盖以此证中医治者或寡也。久之两耳前后及颈侧如累累然。往基督教医院,剖而取之,全愈始归。未几又发、复往取之,如是者三,旋取旋发。欲委不治,而顋日庞,颈日肿,形体渐瘦,月事不下,寒热往来,饮食日减?病势危急,又难悉听自然,乃复乞诊。其脉弦且紧,遂以小柴胡汤治之。伸伏明之火郁,而遂畅达之生机,撰与经合,仅服十剂悉愈。虽然,人言西医手术最精,较之中医方药之妙为何如耶!(《伤寒借治论》三卷)名医经方验案


舌体强硬——刘玉海医案

李某,女,32岁,1989106日诊。患者于十天前自觉舌体强,身热头痛,按感冒在当地卫生院治疗,病情不见好转。近日口苦、心烦,舌体强硬胖大,言语不清加重,求余诊治。诊见:面色少华,体倦神疲,言语支吾不清,自述脊背憎寒发紧。查:舌体强硬胖大、边暗,按之压痛,苔白,脉弦滑热细。白细胞9.5 ?109L,红细胞3.6?102/L,中性0.65%,淋巴0.35%。诸症合参,证属少阳机输不利,痰湿郁滞所致。处方:柴胡、黄芩、川芎各12克,半夏、菖蒲各15克,党参3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生姜4片。水煎服,日1剂。服药1剂,舌强减轻,脊背不寒,继服2剂告愈。随访半年,未复发。[四川中医1992,(1):20]

按语:舌体强硬见口苦、心烦,寒热并作,脉弦,乃病在少阳也。邪在少阳,枢机不利,疏通无力,痰湿内停,阻于窍络,故见舌体强硬,语言不清。用小柴胡汤转运气机,调达上下,并加菖蒲、桂枝、川芎以通络开窍,化痰活血。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夜间磨——陈瑞春医案

周某,男,16岁,中学生。198142日就诊。病者学习、生活均正常,无明显病态。惟夜间磨牙,其磨牙的势态,竟可吵醒同宿舍同学,日复一日,同学有意见,故来求治。察其体态健壮,无病态可征。惟自觉疲劳,精神较差,口苦,咽干,舌淡红,脉缓有力。姑拟小柴胡汤加味试治。处方:柴胡10g 太子参15g 黄芩10g 法半夏10g甘草5g 大枣3枚 浮小麦20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 郁金10gne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嘱服5剂。

时隔3个月,偶遇其父,告之,孩子服5剂药后,磨牙即消失,亦未反复,未再服药,称药真神,甚赞中药之神奇

按;用小柴胡汤治磨牙的确是瞎猫碰耗子,称神药是太过誉了。事后,反复琢磨,是有道理的。其所诉之症,除磨牙之外,惟一可以作为用小柴胡汤的根据,是口苦,咽干,虽未见目眩,也可说少阳主症俱备。深究磨牙,与口苦、咽干联系,认定其为少阳胆火亢旺,也不是牵强附会,因为用小柴胡汤,只要但见一症,余者皆不必悉具,今有口苦、咽干两症,用小柴胡汤是无可置疑的。所以,一服即中的,不更方而愈。《伤寒实践论

论:磨牙大多都是胃腑热燥,白虎证或承气证。本条用小柴胡治愈者,柴胡证明显,少阳经气不降,阳明胃气上逆。


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刘远坝医案

谢某某,女,62岁,19871111日初诊。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四天。于四天前因感冒寒热,自服生姜辣椒汤一碗,旋即大汗淋漓,头痛目胀,心烦不眠。次目出现嘴角向左歪斜,右侧上、下肢不能活动,前医投镇肝熄风汤三剂罔效。诊见:患者神情默默,言语蹇涩,恶心欲呕,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右侧揍僻不遂,血压190/100mmHg,舌苔薄白,脉弦数。

   辨证:邪陷少阳,气机不利,贼邪不泻,阻塞窍络。治法:疏畅气机,通利血脉。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8克,黄芩、党参各12克,制半夏9克,生姜、大枣、甘草各6克,丹参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水煎服。

3剂后右上肢能自由活动,握力明显增强,下肢能借助手杖行走,言语清晰,呕吐已止。但咳吐稠痰,手足不温,脉弦细。守方加鲜竹沥1支,桂枝9克,地龙12克。5剂后诸症悉除,恢复正常生活。[江西中医药1989,(6):13]

按语:病起于太阳病误汗伤正,邪陷少阳,胆火上扰,引动肝风,阻塞窍络,导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失调,故予小柴胡汤疏利三焦,调达上下,宜通内外,和畅气机。加代精石降气镇逆,丹参活血通脉,药中其鹤,其病霍然。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80口角痉挛——朱树宽医案

周某,男,65岁。1994123日初诊。患者自述5天前出现左耳灼痛,初未在意,很快出现耳部带状疱疹,继之又出现左眼不能闭合,畏光流泪,口角歪向右侧。当地医院诊为Ramsay-Hunt综合征Ⅱ1型,予维生素B、地巴唑口服,并肌注硝酸一叶秋碱、维生素B12,治疗3天未见效果,故投治中医。诊见患者左侧面瘫,左侧外耳道粟粒状疱疹,灼热作痛,伴胸满口苦不欲食,舌淡红,苔薄黄微腻,脉滑微数。证属湿热蕴结,风火上扰,少阳枢机不利,予小柴胡汤加僵蚕、蝉蜕,水煎温服。服药7剂,诸症均减。效不更方,继服7剂,病告痊愈。1年后随访,已康复如常。(朱树宽《中医杂志》)经方直解


眩晕——李俊明医案

李某,男,63岁,2015317日初诊。素有头晕病史,劳累、情绪激动后易发。近半年晨起气短、乏力,20日前头晕,气短加重,恶心呕吐,身体不能活动,动则头晕、呕吐更甚,给予输液对症治疗好转。过了5日,上述症状突然加重,人我旗某院,诊为腔隙性脑梗死。住院治疗后,气短、乏力明显改善,好转出院。刻下症:气短、乏力晨起甚,精神不振,食后腹胀,口苦口干,心烦,耳聋,夜间小便频数,大便可,口唇发暗,舌暗红,苔白腻,脉缓。中医诊断:眩晕(胆火上炎,夹瘀夹饮)。治则:和解少阳,活血化饮。处方:

柴胡15g,黄苓10g,半夏12g,党参15g,生姜9g,大枣9g,炙甘草8g,桂枝12g,茯苓12g,桃仁10g,白芍12g,丹皮10g,川芎10g5剂,水煎服,日1剂。

322日二诊:服药期间,矢气次数明显增多且臭秽难闻,诸症明显好转。

上方又服5剂。2015330日电话随访,精神可,无气短、乏力等。嘱注意调摄饮食及情绪,给予脑梗死二级预防。经方证证实践录

论:胃气不降,胆木失根,则升浮眩转。此为何却是胃脉之缓,而见木郁之弦。本案皆是阳气不降之象,治则以降为主。而小柴胡汤者,就是降逆阳阳的。

血管性头痛——孙纪峰医案

吴某某,男,79岁,主诉:头晕头痛5天,伴纳差乏力。20121119日初诊。现病史:头晕头痛,在门诊治疗,诊断为血管性头痛,予以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治疗4天,无好转。刻下:头额部胀痛明显,持续不断,口苦明显,伴恶心感,胃纳差,大便少,右侧胁肋部轻叩引胁下痛。舌淡胖,苔薄白,脉浮弦缓。中医诊断:头痛。六经辨证分析:头晕,口苦明显,为少阳病。胃纳差,有恶心感,右胁肋轻叩引胁下痛,为小柴胡汤证。六经辨证:少阳病。处方: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60 黄芩18法夏60干姜30 炙甘草21红枣25党参30 白芷30  川304剂)

4剂服完后,头痛明显减轻,口苦基本消失,恶心感消失,胃纳大开,舌淡红,苔薄白,脉弦好转,再予以原方4剂。后头痛消失.余证痊愈并出院。

秃头症——大塚敬节医案

九岁的男孩,体型瘦小,面色也欠佳,但并没有得过什么大病。约一年前开始,头皮出现秃斑,并快速扩大。在皮肤科接受了注射和光疗治疗,也未见任何效果。头上毛发稀疏,似乎可以数得过来。病情还在发展,现在连眉毛也开始脱落了。患者看上去很老实,没有精神,食欲也差,腹诊触得轻微胸胁苦满。

于是投予成人半量的小柴胡汤加牡蛎2.0克治疗。服药约一个月后,细小的毛发开始生长出来。面色也好转。约三个月后,开始生长黑发,约半年后,长出了近一半的头发。这时试验性地把小柴胡汤中的柴胡去掉,结果长势很好的头发就又出现发育不良,一个月后便不再有新发长出。于是又加入柴胡。一年后,除了两块硬币大小的秃斑残留外,浓黑的头发基本上长齐了。这时觉得已无大碍,便停止了用药,但半年后又迅速出现秃斑。所以再次开始服药,一直到头发全部长好后半年才停药。

这样,圆形斑秃症便痊愈了,不仅如此,体格也强壮起来,变得很活泼调皮,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在这之后,用小柴胡汤加牡蛎治疗了十八岁男性、十七岁男性、三十岁男性等数人的圆形斑秃症,快的十个月,慢的一年半,斑秃完全治愈,其中有人去掉了一直戴着的假发。

这种情况下,应该告诉患者尽量不吃糖,必须多食用海藻、连骨头吃的小鱼和蔬菜等。否则显效会缓慢。(《汉方诊疗三十年》)汉方临床应用

心悸怔忡(冠心病)——朱进忠医案

雷某某,男,48岁。冠心病,心律失常三年多,曾反复以中药活血祛瘀剂及西药治疗无效。审其症见胸满胸痛,气短心悸,头晕失眠,口干口苦,舌苔白,脉弦滑而结涩时见,证脉合参,诊为肝郁气结,痰湿不化,为拟疏肝理气,化痰清热,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个,栝蒌15克。

服药4剂,诸证好转,服药10剂后心悸消失,心电图复查正常。此时患者因拘于冠心二号方治疗冠心病之见,又服冠心二号方4剂,服后心悸又见,心电图复查:室性期前收缩。后又约余诊视,再以小柴胡汤加味治疗,服药120剂诸症消失[山西中医1987,(5):15]

按语:朱氏认为,心律失常从心病论治有不效者,多究于肝气郁结。这类患者每见心悸反复发作,情绪低落,甚至闷闷欲哭,伴见头晕失眠、口干、口苦、脉弦而结,治以疏达肝胆气机为要,主用小柴胡汤。其中挟痰者,加瓜蒌;心阳不足者,减黄芩,加桂枝、茯苓;血虚者,加消遥散。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惊恐——尚友堂医案

一人途中见披发妇人,授以红虫,惊恐成疾,举家疑祟祸。余曰:此胆虚热乘也。投以小柴胡汤加竹茹,琥珀,茯神,远志,服之遂愈。《《尚友堂医案》下卷)

论:本案可以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医案的惊恐对比临床可以互补

顽固性失眠——任宏程医案

节某某,女,52岁,1989318日就诊。述因惊吓染患失眠三十余年,始为入寐困难,闻步履、门响、人语等声扰辄醒,醒后不能再寐,家人倍蹑手足而行,莫敢触冒,每日睡眠不足四个小时,甚者彻夜不眠,良医数更,中西药并进,针灸按摩、气功保健、土单验方、求神拜佛遍施,终无一效。近几年尤为严重,连日不眠,甚则月余,终日苦不堪言。但精神状况尚可,饮食如故,仍能坚持工作,旁无他症。谈叙间,随取往日病例处方一大厚沓,余逐观之,率多按养血安神论治,镇心安神、养阴清热、涤痰清心、活血化瘀、消食和胃者亦复不少。余聆视病情,也感茫然,讶为顽症。殚思再三,忽悟失眠一症,病因虽繁,但总属阴阳失调,阳不交阴,治疗也当着眼于此。奈苦无良方,辗转思维,蓦然忆及小柴胡汤正是调和阴阳之方,不妨一试,乃疾疏方:柴胡15克,半夏、黄芩、人参、甘草各10克,生姜5片,大枣5枚。嘱令千里流水煎之。

患者对治愈早已懊丧,今又见药简量轻,平淡无奇,直摇头长叹。余释其病理,言此方乃医圣先师调和阴阳之祖方,心诚则灵。千里流水煎药,乃为奇处,《本草纲目》云:流水者,以大而江河,小而溪间,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主治厖阳盛阴虚,目不能瞑。患者将信将疑取药而去。不意翌日来告,昨天服药,当夜即安然入睡,一觉竟10个小时,醒后精神疲惫,仍有睡意。既效不更,仍宗前方,6剂诸症竟悄然而去。余为之获效速捷而惊讶,恐其病久疗效不固,嘱再进3剂,以收全功。一年后随访,安然无恙。[国医论坛1990,(4);44

按语:《类证治裁》云:阳气自动而静,则寐;阴气自静而动则窘。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阳护于外,阴守于内,通过少阳枢机运转热阴阳交配。今病在少阳枢机不运,乃使表里开合无度,气血运行素乱而阳气不交于阴。小柴胡汤为转运少阳枢机之专方,正切本案之病机,是获卓功。至于嘱患者取千里流水以煎,除取其药用外,还意在鼓舞患者勇气,调动体内有利因素,以祛病抗邪。对顽固性疾病,此法有可取之处。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因惊吓而患失眠,此为病源,此是惊吓,导致胆木不降,神气离根也。胆木离根则惊生,反之惊吓导致胆木离根也。

咳嗽——胡希恕医案

宣肺化痰皆无效 和解少阳建奇勋

何某,女,34岁,病案号493816初诊日期1965312日:咳嗽断续2年。2年前感冒后患咳,四季皆作,冬重夏轻,咳嗽为阵发性,且以上午10点、午后3~4点、晚上8点为著,上月曾在某中医院服中药30余剂(多为宣肺化痰,如杏仁、桔梗、清半夏、瓜蒌、枇杷叶、前胡等)皆未见效。近咯吐白泡沫痰,恶心,咽干,无汗,两胁胀满,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既往史:62年患肺结核。胡老与小柴胡汤加减:柴胡三钱,党参三钱,半夏三钱,黄芩三钱,大枣四枚,炙甘二钱,生姜三钱,桔梗二钱,白芍二钱。

结果:上药服六剂,咳减。上方去白芍,加枳实二钱、生龙牡各四钱,服六剂后两胁胀满已。继服半夏厚朴汤加减十余剂,咳平。

按;咳嗽多因痰饮上犯,肺失宣降,因此治疗宣肺化痰是其大法。但依法治疗,有时疗效难尽人意,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辨证不确切,方药不对证。有一些咳嗽患者,病邪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在半表半里,这种咳嗽如用宣肺化痰、解表化饮法治疗,当然不能见效,而应用和解少阳的方法,却能很快治愈。此在《伤寒论》已有明确记载,如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或咳者,是说许多出现小柴胡汤证者,不一定有咳嗽症,但具有典型的小柴胡汤证兼有咳嗽时,这种咳嗽则适用小柴胡汤治疗。因此,胡老常用本方治疗咳嗽。

附剪辑摘要:以上所述,是以五个病例、五个方证介绍了胡老治疗咳嗽的主要经验。胡老是辨方证的,用于治疗咳嗽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桂枝加厚朴杏仁汤、麻杏石甘汤、桑菊饮、麻杏薏甘汤、泻心汤、麦门冬汤、苓甘五味姜辛夏杏大黄汤等,即遇到什么方证时,就用什么方药治疗,不拘于一方一法,这里不再一列举。经方专家

论:本条医案的重点,就在标题,宣肺化痰无效那就改变思路,和解少阳建奇勋

少阳经病,胆火不降,相火刑金,肺津内耗,燥而失敛,则为咳嗽。小柴胡汤,降逆泄火,肺下抽薪,则肺润敛降,而不咳嗽。

从肺逆为咳,与肺燥而咳,又想到一事。《内经》五脏六腑,皆能致咳。《四圣》咳嗽根源;咳嗽者,肺胃之气逆也。都是一理,看懂了就一点都不矛盾。只是有的网友看不懂,以黄师理论,与《内经》理论相悖,就在网上对黄师理论诽谤,真可笑致极,不懂中医模块理论,如何治病。有眼不识泰山。从以下两方咳嗽者,对比理解,皆肺胃之气逆也。

小柴胡汤——相火不降,火逆刑肺,肺燥咳嗽。小柴胡汤,肺下抽薪。

麦门冬汤——表解卫泄,肺燥失敛,火逆上气,麦门冬汤,润肺敛火。

久咳——张磊医案

孙某某,女,47岁,1970年来诊。从小咳嗽至今,历40年,每年秋末发作,冬季较甚,夏季自愈。在发作期间,昼轻夜重,甚则难以入眠,痰多而稀,喉咙发痒,其神色形态无明显病容。窃思此病已数十年,患者服药较多,不见效果,一般治咳之剂均已用过,若不另想方药,恐难取效。忆起陈修园《医学实在易》治咳论中有云,胸中支饮咳源头,方外奇方勿漫求,更有小柴加减法,通调津液治优优,考虑用此方较为合适。遂欣然疏方,以观其效。

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

服上方1剂即能安然入睡,服4剂后咳嗽已去大半,继服数剂而咳止。[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3):1]

按语:本案所治,非读大书之人难以为之,堪为当今疑难杂症治疗之楷模也,值得诺同道细细玩味。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3期)《经方研习》

论:秋天是燥金主令。燥则肺伤,肺燥气逆,则生咳嗽。从本案来看,好多秋燥证,不是去润肺,而是要泄火。秋天主大气的敛降,敛降失政,或收气不足,则相火上逆而刑肺金。此用小柴胡者,人参半夏,可以补中降逆,以助时令之收敛。柴胡疏少阳经气之结滞,以和胃降,黄芩泄火,以抽肺下之薪,人参化气生津以润肺。小柴胡汤,一方而有四用,和胃,疏少阳,助肺敛,而应时令之收敛。

   现在的治秋燥之方,用的最多的就是杏苏散,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方子。此是时方,据说是治疗秋燥肺咳的。现在看来,治疗秋燥,还是小柴胡牛逼,一方四用,面面俱到,有如太极拳,接化发。现在有点自信,就所有的秋燥之方,皆不如小柴胡汤。见燥治燥,那也是头痛医痛,而小柴胡治秋燥者,那是结构性的病理。时令之秋收,对应五脏之肺敛,而随中气之胃降,泄上逆之相火,和胆胃之顺降。这个结构,简直就是无敌,比太极拳的接化发还毒。学习《伤寒》必须要学习这种的结构性理论。不能理解这种结构性理论,那也就只能用各种润肺清燥汤。

大叶肺炎——孙纪峰医案

龚某,男,25岁,主诉:恶寒发热4天,伴咳嗽。现病史:4天前出现恶寒发热,去外院诊治,予二代头孢抗感染,对症退热无效。外院血常规:WI3C9.8?10N73%;胸片提示:右上肺炎。于201211日门诊,拟以肺炎收住入院。

入院抗感染2天,发热未退。刻下:恶寒发热,体温最高40.1.无汗,头痛,纳差,恶心欲呕,口干欲饮,饮后胃不适,无肢体酸痛,服退热药,可少量汗出,发热稍退,汗止后热又上升。无胸痛。舌质偏红,苔薄稍黄,脉浮稍紧,体检:两肺呼吸尚清。予急查肺CT.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六经辨证分析: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脉浮稍紧,为太阳病。

纳差,恶心欲呕,为少阳病。口干欲饮,舌质偏红,苔薄稍黄,为阳明病。六经辨证:三阳合病。处方:小柴胡加石膏汤。

柴胡80 黄芩30 生姜50 半夏30 党参30 炙甘草25大枣15生石膏902剂)

加水2500毫升,煎至1200毫升,去渣重煎.浓缩至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第一剂服完,身上汗出明显,体温降至38度,头痛消失。第二剂服完、体温正常,恶心口干消失,恶寒消失。稍觉疲劳,呼吸时,右胸稍气短。胸部CT显示:右侧大片肺炎4x3x4.伴有右侧胸腔积液。

再予清暑益气汤4剂。自觉症状消失,19号后复查CT:肺炎吸收,胸腔积液吸收。

116日患者又出现发热恶寒,体温38.7℃,咽痛,扁桃体1度肿大,全身滚烫,皮肤疼痛,无汗,口干,饮水欲呕,舌正红,苔薄润,脉浮滑大。追问病史,昨日外出淋雨受寒。急查WBC3.1x10N62.4%CT:肺炎与前片比较,明显吸收。

中医诊断:外感发热。六经辨证分析:发热恶寒,全身滚烫,皮肤疼痛,无汗,脉浮,为太阳病。饮水欲呕,为少阳病。六经辨证:太阳少阳合病。处方:大青龙汤合小柴胡汤。

生麻黄45桂枝15 杏仁15 炙甘草15生石膏60生姜30柴胡60 黄芩30半夏30党参30大枣152剂)煮开后去上沫,余煎法同前。

一剂服完,开始大量出汗,体温下降,晚上10点体温37.2度,第二天体温恢复正常,二剂服完,体温未见反弹,观察1天出院。《经方临证指要与医案

论:本案首诊用柴胡汤就是错误。本案表实内热,热不外越,会成肺痈之病,所以为大叶肺炎,本案当急用越婢汤,解表实以泄经热,阳热外越,则热不伤肺。误用大青龙汤也行,因也有麻黄与石膏,这两味核心的发表泄热药。皮毛一开,阳热外泄,加上石膏,一清卫闭之内热,表解热清,此病即愈。用柴胡汤加石膏,只能靠石膏与黄芩,泄阳盛之热。解表不利,故后又起热。表不解则热不退,抗感染药,清热药,都不能解表,只起一时之功。表解热泄之后,有用少阳经证,可以柴胡汤善后。


胸中支饮

谭某,43岁。来余处就诊。自言患咳嗽,胸满,喘急不得卧,咳则连声,吐出涎痰,纳减,历三月余,经人民医院以支气管炎治疗无效。切其脉弦缓,舌淡白,小便微黄,以胸中支饮施治。方用: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加干姜、细辛、五味子,服1剂。翌日复诊:咳减轻,气急较缓,切其脉仍弦,再以原方继服4剂。3诊:气不喘急,已能平卧,胸满胁痛均除,思食,略有微咳,脉弦缓。痰饮不理脾胃,非其治也,用六君子汤以收其功。(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28

按:《伤寒论》少阳的涵义,是代表了手足少阳两经两腑。三焦为决渎之官,具有主持诸气、疏通水道的作用。本例由邪留少阳、枢机不利,以致水液代谢障碍而停痰积饮,发为咳喘。小柴胡汤能疏利三焦,调合脾胃所以,服药3剂,痰消喘平。经方临证集要

论:痰饮之病,治当温燥。本条医案弦缓,则从少阳入手,以柴胡汤加减法。痰饮之病,很多方子,都可以论治,但小柴胡加减者,偏于肺津枯燥的咳嗽,本条是支饮,所以还是以《金匮》痰饮篇理论为主。

悬饮——俞济人医案

吴某某,男,36岁。形寒发热3天,咳嗽气逆,左胁牵痛,胸闷欲吐,遍身骨酸,胃呆,口渴不欲饮,舌苔薄白,脉象弦数。体温40℃,叩诊左下背部呈实音,听诊呼吸音消失。经X线胸透摄片,诊为左下背侧渗出性胸膜炎

治疗用小柴胡汤加葶苈子6克。

服药仅2剂,热退净,咳逆、胸胁痛大减。[江苏中医1961,(2):26]

按:外邪侵入少阳,经气壅滞,故形寒发热,胸闷,左胁牵痛,脉弦数;邪在胆、逆于胃,故纳呆,欲吐。此少阳病形悉具,投小柴胡汤即效。经方临证集要

按语:水饮内停胸胁,但其势不甚,阻碍肝胆气机。所见寒热,胁痛、愠愠欲吐、口渴、脉弦,乃少阳柴胡汤证也,故用小柴胡汤调理肝胆气机为主,加葶苈子以利胸胁水饮,肃肺降气,服之则肝升肺降,待大气一转,则诸症自除。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形寒发热,遍身骨酸,典型的外感病。弦数,弦为少阳,数为火逆,也为经热不解。左胁牵痛,不是悬饮的葶苈子,这是少阳病的少阳经证。为什么摄线,是渗出性胸膜炎,有水饮?


左胁痛(渗出性胸膜炎)——俞济人医案

吴某,男性,36岁。形寒发热3天,有咳嗽气逆,左胁牵痛,胸闷欲吐,遍身酸楚,胃呆,口渴不欲饮,舌苔薄白,脉弦数。检查:体温40℃,叩诊左下背部呈浊音,听诊呼吸音消失。经x线胸部摄片,诊断为左下背侧渗出性胸膜炎。治疗:即用小柴胡汤加葶苈子6克,服药仅2剂,热退净,咳嗽胸胁痛大减。(俞济人,论小柴胡汤证及临床应用之体会,江苏中医,1961226

右胁痛(胆囊炎)——俞济人医案

高某,女性,36岁。1年前曾患急性胆囊炎,当时经西医治愈。近1星期来右季肋下又作胀痛,痛甚放射及右肩胛部,嗳气泛恶,不思饮食,舌苔薄黄,大便溏薄,午后有微热。

  检查:巩膜无明显黄染,右腹上部触痛,肝脾未扪及。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稍高,肝功能正常。诊断为慢性胆囊炎。治疗:用小柴胡汤加郁金、枳壳、陈皮各6克,赤芍、白芍、当归、香附各9克,共服药9剂而愈。(俞济人,论小柴胡汤证及临床应用之体会.江苏中医,1961226

按:胆囊炎的临床表现,类似中医少阳病。此例慢性胆囊炎乃出邪留少阳、经气阻塞而成,故予小柴胡汤平泻胆火、枢转气机,很快痊愈。经方临证集要

论:只有嗳气泛恶,就是知道是胃气不降,此理观生姜泻心汤提纲。本案是胆胃不和胆胃俱逆,不用生姜泻心汤,用的是小柴胡汤。

胁痛————李宇铭医案

L,女,46岁,菲律宾人。2010-09-07左胁痛22年。左胁痛偶作,一周约发作1次。大便一周3次,时觉头晕,尿频,偶有小便尿不尽感,偶有心悸、口苦,每于行房后小腹痛,小便有尿不尽感,偶有胃中痛,无咳嗽,胸中有沉重感。有贫血病史。面色青黄。舌暗红,苔白腻欠润,脉沉弦。与小柴胡汤加减法三、五,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柴胡125g,党45g,生半夏45g,甘草45g,生姜45g(切),大枣30g(切),赤芍45g,茯苓60g.1剂。上药以水12杯,煎剩下6杯,去渣,再煎剩下3杯,分3次服;翻煎,   

以水6杯,煎剩下3杯,分3次服。

201009-08上药尚未服完,只服1剂中的两次后,左胁痛已除,停药后再作而较前痛轻,小便较畅顺,无心悸,无胃痛,无胸中沉重感。舌如前,脉沉细弱。嘱咐继续服完上方。

2010-09-17上药服后随访,诸症已除。《原剂量经方治验录

论:这个医案好,好在用小柴胡不难,难理解的小便不利。去黄芩泻火,加茯苓泄水,这小柴胡汤医案就好懂了。平时老看主证,而忽略了后面的加减法。

胁痛(肝炎)——孙敷泉医案

王某,男,成人,北京轻工业学院毕业班学生,因患肝炎,长期不愈无法毕业,留校治疗。于1968年找我诊治。患者肝炎经北京复兴医院中医科治疗半年多,谷丙转氨酶持续不降,仍在300~350单位间波动,右胁疼痛,胸胁苦满,纳差乏力,嗳气吞酸,口苦咽干,舌红苔白,脉弦细。应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半夏、黄芩、郁金各9克,板蓝根、败酱草各20克,甘草、川棟子各6克,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1月后,谷丙转氨酶降至210单位,诸症好转。

该生见病情好转,认为毕业在望,便和外地来京探他的中学同学去颐和园、北海、故宫、景山等公园玩了几天,晚上看小说经常看到1-2点才睡,病情又有反复。体衰乏力,纳差,腹胀加重,谷丙转氨酶又升至300单位。嘱其注意休息,将上方加党参、茯苓、生姜、大枣各9克,再服2月左右,诸症消除,检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已降至正常,该生便办理毕业手续,走上工作岗位。

胁痛乙肝——米子良医案

邸某,女,21岁,19911210日初诊。自诉近半年来胁痛、恶心,西医诊为乙型肝炎活动期,特求中医配合治疗。现自觉右胁胀痛,乏力,善叹息,心悸,嗜睡,纳差,大便略溏,舌淡,苔薄白,脉缓。中医诊断:胁痛(湿郁肝胆,枢机不利)。西医诊断:乙型肝炎。治则:和解枢机,疏肝利胆,扶正祛邪。

处方:柴胡10g,半夏6g,黄芩10g,太子参12g,炙甘草10g,生姜6g,大枣4枚,茯苓12g,麦冬12g,当归12g,五味子10g,郁金10g,水煎服,6剂,日1剂。

1221日二诊: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上方加茵陈10g继服。

用小柴胡汤加茵陈加减方加减治疗1个月,已无胁痛、恶心,食欲明显好转,体力增。后上方加减调理两月而愈。经方证证实践录

吐血

天宁州贾凤来,血症五日一次。计患病五十五日,吐血十一次。其来也,先三日左胁作胀,至期则夹窠皆胀。发申酉戌三时。余诊其脉,左关弦数而结滞。问:五十余日,曾发寒热否?曰:第一次有寒热,一吐而解。予曰:此外感邪热,客于少阳,留于募原,邪热与卫气相遇,夹血上行,故五日一次,始疟之应期至也。以血症药治之,故不应手,乃用小柴胡汤去半夏。柴胡、黄芩、甘草、白芍、桃仁、茜梗服四剂而愈。(《黄澹翁医案》卷一)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案去半夏,这是失误。应是误认为半夏性燥,不宜血证。


呕吐——刘景琪医案

王某,女,34岁,农民,1982713日初诊。恶心呕吐已半年多,屡治未愈。春季因呕吐剧烈,出现脱水,曾住县医院一月,但呕吐症状仍未除。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两胁发胀,全身无力。昔白,脉弦。辨证肝气犯胃。治则:舒肝降逆,和胃止呕。处方:柴胡24克 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 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代赭石12克 旋复花15克 竹茹12克枳实9克服六剂。

719日二诊:服药后呕吐已止,余症亦大见好转,唯有胃脘憋胀。脉上关上滑。处方:枳实9克苦參6克黄芩9克党参15克干姜6克甘草9克大枣3个。服三剂后,诸症状消失。《经方验

呃逆——许叔微医案

张保义得汗后逆,或者以胃虚则哕,故吃逆也,服以干姜橘皮等汤,不下,命予治之。予曰:此证不可全作胃虚治,六脉尚躁,是余毒未解耳,服以小柴胡汤,两啜而愈。[《伤寒九十论?证四十》]

按语:太阳不解,转入少阳,时时作哕,乃少阳枢机不利也,必有少阳见证,方可与小柴胡汤,索叙过简也。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胃脘胀痛——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三十岁。初诊:一九八一年五月二十九日。肝胃失和,口苦目眩,胸胁满闷,脘腹时作胀痛,常有便泄,纳谷不振,寐中梦扰,舌边红,苔根腻,脉弦细。治拟疏调和中;北柴胡10克、炒子芩8克、姜半夏10克、黄连3克、淮小麦10克、炒党参10克、太子参12克、炙甘草4克、红枣6枚、绿萼梅10克、广术香8克。服五剂。

二诊:六月五日。前进柴胡合泻心法,脘腹胀痛已除,大便次减转实,口苦减,胸胁衍,纳食增,舌边淡红,苔根薄腻,脉仍弦细。治宜前法出入:北柴胡10克、炒子芩10克、黄连8克、姜半夏10克、炙甘草6克、红枣6枚、炒党参10克、太子参15克、八月扎12克、炒枳壳10克、越鞠丸12克(包款)。续服五剂,药后病愈。


胃脘痞痛——祝庆堂医案

董某某,女,11岁,1987529日初诊。患者体质素弱,四天前因淋雨引起发热,服安乃近后热退而复起,成寒热往来之状,且出现胃脘痞痛、心下支结、呕恶频频,不能进食。西医按急性胃炎给予消炎、补液等对症治疗两天,效果欠佳。改服中药,证略同前,四日未解大便。予小柴胡汤原方重用黄芩30克,1剂而大便畅行,寒热止,呕恶减,胃脘痞痛基本消失;唯食欲仍差,体力欠佳,改用和胃安中之剂调理三日而愈。[河南中医1988,(6):20]

按语:小柴胡汤本为和解少阳之方,但重用黄芩后即兼有明显的清通阳明胃腑的作用。《本草品汇精要》指出:黄芩疗肠胃不利,破壅气,令人宣畅。其使用要点是:既有脘腹痞胀或疼痛、大便干结或不爽的胃肠结滞证,又有口苦咽干、不欲食的少阳经证,并应根据阳明结滞的轻重而决定黄芩用量的大小。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麻木——闫云科医案

范某,女,36岁,农民。素为气血虚弱之躯,劳则短气自汗。半月前,为情志所伤,肝气郁滞,始仅右手指头麻木,继而上延肢体,甚时不知痛痒,夜睡后尤为明显。且两胁胀痛,饮食不思,嗳逆频频,手足时热时凉。舌淡红,苔薄白。脉象沉细而弦。

观其脉症,麻木由肝郁气滞,经络痹阻所致。考麻木一证,有虚有实。气虚血弱,经脉失养,可致麻木。而气滞血瘀,痰饮停宿,亦可阻滞经脉而见麻木。又胁为肝之分野,左右乃升降之道。气机郁滞,升降之路痞塞,阴阳二气不相顺接,故而胁痛肢厥。治当舒肝理气,以达郁木。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2g 10g 半夏15g 党参10g 甘草6g 白芍15g地龙6g生姜6片红枣6枚,三剂。二诊:麻木止,仍体倦短气,动则自汗。舌淡红,脉沉细。此气血两虚证也,拟当归补血汤加香附治之。《临证实验录》

论:从此案看。少阳与小柴胡汤证。或可从为两个角度来认识,外感少阳寒热与内伤寒热。小柴胡的少阳外感病,与小柴胡治内伤病。黄师注解,少阳外感病,就是太阳之寒,闭其少阳之火,所以寒热往来。致于内伤病,还说不上来。但小柴胡汤,治很多内伤病。


半身麻木——赵明锐医案

,女,51岁。右上肢麻木半年,继续发展到右下肢也麻木不适,右肩以及右胸廓部疼痛、憋胀,日轻夜重,手指厥逆,上肢发软无力,右胁下有剧烈压痛。服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桂枝六剂而痊愈。经方发挥


半身麻木疼痛——赵明锐医案

武某,男,25岁。腰部左侧憋胀已三、四年了,呈间歇性,白天重,夜间轻,近三个多月以来,发展到整个左半身胀痛,特别是左侧骨,左少腹及左侧肩部等部位,剧烈疼痛。伴有乏力、易汗、倦怠,食欲尚可,但有时恶心。除此证以外,于腿部憋痛的同时,开始全身无定处的起疖肿,此起彼落。

投以小柴胡汤加当归、川芎,服三剂后左半身疼痛减去十分之七八,疖子也再未发生。继服此方加减以巩固之。

此病属邪气留于浅表,使血脉不和,又兼湿热蕴结。用小柴胡汤和解血脉,疏通经络,气血畅通,所以疼痛治愈,蕴结之湿热也不治自愈。

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麻,非痛非痒,肌肉内如有虫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不痛不痒,按之不知,指之不觉,如木厚之感。又《原病式》六气燥金诸涩条下释之日物得湿则滑泽,干则涩滞,麻犹涩也。水液聚少而燥涩,气行壅滞不得滑泽,通行气强攻冲而为麻也。丹溪以麻为气虚,木为湿痰败血。

治疗原则应是疏通血脉,解郁祛瘀。因邪在浅表血脉,既非在皮表,又未入里,而居于半表半里之间,故用和解少阳之小柴胡汤加桂枝、当归、川芎以通经络和血脉为主,因之疗效较为满意。经方发挥



全身无力——刘景琪医案

孙某,女,26岁,干部,19791024日初诊。全身无力已半年多。半年前曾患重感冒半月余,未能痊愈,以后出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下午稍有低烧,两胁发胀,有时恶心纳呆,面黄肌瘦,倦息无力,每日下班后即卧床懒动,不能参加家务劳动。舌苔薄白,脉弦。印象:少阳枢机不利。治则:和解少阴。处方:柴胡24克黄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6个,服三剂后,体力大增。追访三月无复发。

按语:邪陷少阳,则枢机不利,三焦失司,不能温肌肉充皮肤,故肌肉软而无力。作者曾多次遇到少阳证而全身无力者,最典型的有二例。《经方验


全身无力——刘景琪医案

张某,男,28岁,铁路工人,19752月初诊。全身瘫软无力已三个月。患者病前身体强壮,自去冬以来,体力大减,手提一棵大白菜回家,已觉疲惫不堪,与病前判若两人。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心烦喜呕,两胁发胀,纳呆。苔白,脉弦。辩证: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治则:和解少阳,疏畅气机。处方:小柴胡汤原方六剂,诸症状消失,体力大增。《经方验

坐骨神经痛——刘景琪医案

崔某,女,28岁,化工厂工人,1984712日初诊。右侧腿痛已两年多,由臀部向下窜痛,为持续性痛,阴雨天加剧,屡治未效。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全身无力。舌苔薄白,脉弦。中医诊断:腿痛。辩证:邪陷少阳,经气不利。治则:和解少阳,通经活络。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8个川芎9克川牛膝15克威灵仙15克,服十二剂,疼痛消失。《经方验

腰痛——刘渡舟医案

张某,男,33岁。患单纯性腰痛近三年,口干渴欲饮,无头晕耳鸣等。舌质红绛,脉浮弦有力。辨为少阳气郁,木邪反侮其母,肾水被木火所伤。

柴胡12克 黄芩10克 半夏10克 生姜10克 党参6克 炙甘草6克 桑寄生30克 丹皮10克 白10服药六剂后,腰痛减半,照方又服三剂而愈。

解说;腰为肾之外府,所以腰痛多从肾论治。本案不从肾治,而从少阳论治者,是因为考虑到病程已久,而无明显虚实之象,则病本不在肾。《灵枢本输》指出: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说明了少阳与肾经脉相通,少阳相火为病也可下伤肾阴。所以,本案用小柴胡汤而治少阳取得了出人意料的疗效,可见少阳相火所致之低烧、盗汗、腰痛,只能疏达而不能滋补。临证指南

疟疾——张德超医案

王某,男,24岁。夏秋间患寒热已四日,每至下午二时,寒战发热,高烧至40℃,入暮汗出热退,头痛身楚,胸闷,泛恶,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脉弦数。血涂片找到间日疟原虫。辩证为少阳症,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克,黄芩9克,法半夏9克,嫩青蒿15克,藿香9克,生姜2片,红枣5枚,服三剂,寒热即止。五天后复查,疟原虫阴性。(张德超医师治验)经方应用


疟病——姜春华医案

贺某,女,22岁。病疟已3日,发作时热多寒少,其热间日而作,苔腻,脉弦,用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克黄芩9克青蒿9克姜半夏9克常山6克草果6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4枚。方3

本例病症,用小柴胡汤,去参加青蒿、常山、草果。据现代药理研究:此三味药均有截疟作用,药后病愈,未再复发。经方发挥与应用

小柴胡汤备忘录

1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一样,是柴胡剂中广范围应用的方剂,用于大柴胡汤的虚证。

2小柴胡汤用于急性热病时的指征为:出现口中发黏、口苦、舌有白苔等症状,纳差,从心窝部至胁下感觉沉重和堵塞样不适。此时脉象弦细或沉弦。弦脉是一种如手指触按绷紧弓弦的感觉。发热或为往来寒热,恶寒之后发热,热退后又恶寒,或表现为不伴有恶寒的持续发热。

3这时,并非都有季肋下的抵抗压痛。对于胸胁苦满的症状,如果仅有自觉心窝部到季肋下沉重和堵塞样感觉也可认定,不一定必须在该部位有他觉的抵抗感和压痛。

4对于急性热病以外的杂病使用小柴胡汤时,胸胁苦满是重要的指征,但其苦满的程度比大柴胡汤证轻。

5小柴胡汤用于婴幼儿的机会极少。

6小柴胡汤经常用于感冒、流感、胸膜炎、肺结核、肝炎、胃炎等疾病。还可以扩大其适应症范围,用于中耳炎、腮腺炎、鼻炎、化脓性鼻窦炎、淋巴结炎、瘰疬、急性肾炎、荨麻疹等。如果合半夏厚朴汤,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汉方诊疗三十年

水肿——刘含堂医案

冯某某,女,41岁,教师。2001513日初诊。患者自述:近1年来,每隔一段时间(2~3个月)就出现全身浮肿,校医予西药利尿剂口服,水肿很快消退,但间隔一段时间,又出现水肿,不能根治,无奈求一些中医治疗,亦无疗效。现症:面色赤而苍,全身浮肿,两胁满闷,纳食减少,尿少,口苦,大便正常。舌偏红,苔薄白,脉弦。辨证为少阳枢机不利,水气潴留。治当和解少阳,化气利水。拟小柴胡汤合五苓散,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0克,党参10克,炙甘草5克,桂枝6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焦白术10克,猪苓10克,生姜10克,大枣5枚。水煎服。服5剂,水肿已全消退,继以上药去五苓散,又服6剂,所有症状均消失。追访年余未复发。《经方治病经验录

肾衰(尿毒症)——赵金铎医案

吴某某,女,25岁。1978228日初诊:患者12岁即罹患肾盂肾炎,拖延失治,病情视日有加。19779月,因浮肿,呕恶,两目视物不清而收住某院治疗,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住院4月余,殆无疗效。因于1978228日来我院门诊求治。

症见全身浮肿,两目视物不清,头晕目眩,胸闷呕恶,心悸气短,口苦咽干,大便秘结,小便黄少,两腿筋脉时感拘急抽搐。脉细滑,苔黄腻。临床化验:尿素氮36.67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16.08mmo/LPBS0%,中段尿培养,有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诊断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其病缠绵日久,气阴两伤,湿浊久蕴,郁而化热,病至寒热错杂,虚实互见阶段,治必急则治其标,以和解少阳枢机,调理脾胃升降之法,湿热浊邪得有出路为要。故用小柴胡汤加味以和胃降逆,清化湿浊。处方:柴胡6g,黄芩9g,半夏9g,党参9g,黄芪12g,白术9g,当归6g,大黄9g,竹茹9g,麦冬9g,石斛9g,败酱草30g,白茅根30g

二诊:本方加减迭进,治疗3月,浮肿基本消退,精神日觉健旺,两目视物清晰,呕吐止,饮食佳,形体逐渐恢复。化验检查:尿素氨21.36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2.15mmol/L。小便增多,大便微溏,舌苔黄腻少津,脉象细滑而数,改用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之剂。仿清心莲子饮加减,标本兼顾,与服20余剂,病情稳定,欣然返里。摘自:史广字,单书健,当代名医临证精华·肾炎尿毒症专辑,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279.《经方治验泌尿系统疾病》

便秘——刘渡舟医案

韩某,女,52岁。患大便秘结已一年多,每隔三四天一次,每次登厕必努责用力,以致衣里汗湿,大便虽下,而其人已疲惫不支。伴见胸胁苦满,口苦,心烦等证。脉弦,苔白滑。

柴胡12克 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6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

服药三剂后,大便畅然而通,胸胁满亦除。临证指南

阴囊肿痛

司庭张某,阴囊肿痛,时发寒热,小腹作痛,茎出白津。用小柴胡加山栀、胆草、茱萸、芎归而愈。《薛案辨疏》下卷)

医案解要:肝之经脉过阴器,抵少腹,若肝胆疏泄不利,湿热随经下注,则见阴囊肿痛,少腹作痛,茎出白津。本案以小柴胡汤加清热利湿之品,调达肝胆气机,清利肝胆湿热,方中柴胡、黄芩、山栀、胆草泻肝胆实火,除下焦湿热;人参、半夏、枣姜、炙草和胃健脾益气,以固中州;茱萸、川芎、当归理气活血,止少腹之痛。诸药相伍,肝胆实火可清,湿热可去,随手而瘥。名医验案精选


睾丸痛——刘景琪医案

胡某,男,29岁,工人,1982217日初诊。两侧睾丸疼痛已六月余,以左侧为重,无肿胀。口苦咽干,两胁下疼痛,左侧为甚,全身无力,纳呆。舌苔薄白,脉弦。肝经循胺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少腹挟胃属肝络胆,布两胁。邪陷少阳,胆经不利,肝胆互为表里,故肝经亦受病。辨证:少阳经气木利。治则,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 橘核15克 荔枝核15克 服六剂。624

二诊:服药后诸症状大减,睾痛消失,纳增,体力增加,又按原方服大剂,痊愈。《经方验


遗精

一人患伤寒之后,小便时常流精不止,众医治皆不效,亦不知为何证,予用小柴胡加知母、黄柏、牡蛎、青黛而愈。盖初病时,少阳经遗热于肾,久则动肾火而精遗,外伤寒证虽愈,而此火未退故耳。(《程原仲医案》四卷)

医案解要:其人精流不止,病发于患伤寒之后,为外邪入于少阳半表半里未解。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之经脉,若邪留于肝胆,肝胆疏泄不利,湿热循经下注,扰动精室,精关不固,故遗精不止。予小柴胡汤疏利肝胆,加知母、黄柏、青黛清利湿热,牡蛎收涩止遗,服之而愈。名医验案精选


不射精——孟庆余医案

王某,26岁。婚姻不称心意,2年来未射精,夜间多梦,足软无力,情志不畅,诊断为继发性功能不射精症。处方:小柴胡汤加麻黄。

药后即射精一次,共用6剂,后育一男。[浙江中医杂志1991,(11):491]

按语:婚姻不遂心愿,郁闷不乐,必致肝胆疏泄失司,少阳气机不利。肝经绕阴器,与肾乙癸同源,肝疏泄失司,窍机不开,则肾精难以施泄。治疗巧妙之处,在于通利肝胆枢机,枢转气活,则窍开精泄。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阳痿——聂惠民医案

男患,35岁,患阳痿病,经多方治疗,服用各种补肾药,如人参、鹿茸、鹿鞭等补肾壮阳之品,未见效果。观其形,素体健康,诊其脉,弦而有力,舌尖略红,少量薄苔。问其病情,常伴有心烦易躁,精神多处于紧张状态,心情颇有压抑之感。究其因,病乃起因精神不舒所致,气郁不疏,气郁而致阳郁。因肝经抵少腹,绕阴器,阳郁则阳气不得通达于下,以致阳事不举。这类病证,非解郁通阳不可收效。故前医用补肾壮阳之品,非但不效,反有遗误之嫌。据此选用小柴胡汤为主,解郁通阳,方用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酌加当归、菟丝子。服药七剂,病情减轻,调治一月而病愈。聂氏伤寒学

194——刘景琪医案

王某,男,31岁,工人,1982120日初诊。阳痿已一年多,曾服补肾壮阳药百余剂无效。现口苦咽干,头晕目眩,纳呆,全身无力。昔白,脉弦。印象:阳痿。辨证:邪陷少阳,枢机不利,崇筋失养。治则:和解少阳。处方:柴胡24克 黄9克半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8个,服十八剂,临床治愈。

按:的发生多与肾、肝、脾、胃有关,因肾为生殖之本,肝主筋,阳明主宗筋,但在治疗方面,多以壮阴补肾、补益心脾、益肾宁神和清化湿热为主,而和解少阳、舒肝健脾之法则少有应用。《经方验

乳癖案——米子良医案

白某,女,37岁,201144日初诊。患者经当地医院B超诊为双乳腺增生(纤维瘤约3cm x 2.6cm);甲状腺多发结节。症见乳房时胀痛,两乳房外侧可扪及肿块,质较硬,表面光滑,边缘不清,皮色不变,无热感,推之可移。心烦易怒,眠差梦多,胸闷善叹息,月经提前四五天、量中,行经四五天。舌淡红,苔薄黄少津,脉沉细弦。中医诊断:乳癖(肝郁气滞,脾湿痰凝,痰气结聚乳络)。西医诊断:乳腺增生。治则:疏肝解郁散结,健脾化痰软坚。处方:柴胡10g,半夏8g,黄芩10g,枳壳10g,生地黄15g,赤芍15g,丹参12g,生牡蛎20g(先煎),夏枯草15g,昆布12g,海藻12g,山慈菇10g,元参15g,白术10g。水煎服,日1剂。

627日二诊:患者因在外地,服用30剂。

药后诸症大减,随症加减继服50余剂,调理而愈。《经方临证实践录210页》

肝郁不孕症——聂惠民医案

杨某,女,32岁。婚后曾孕一胎,因稍劳流产,而后断续四年,月经衍期,多四五十天方至,量少、色黑,经行腹隐痛,心烦易怒,胸胁满闷,脉沉弦细,舌尖红,薄白苔。证属肝郁不孕,治以解郁调经益肾之法。宗小柴胡合四物汤化裁:柴胡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生熟地各10克,淫羊藿10克。制香附6克,姜、枣为引,调治二月而受孕,足月娩一女婴,母子健康。聂氏伤寒学

闭经——聂惠民医案

女患,王某,36岁。因精神悲怒,情志所伤。日久成郁,肝郁化热,气郁及血而致闭经。初起经期赶前或错后,继则闭经三月,伴心烦怒,情绪急躁,胸胁胀满,喜常太息,时悲欲哭,睡眠多梦,口苦且干,倦怠不适,食纳乏味,二便如常,脉沉弦略细,舌质略红、薄白苔。治宜解郁疏肝调经之法,取柴胡四物汤,即小柴胡汤与四物汤合方,酌加桃仁、红花、白梅花治疗。小柴胡汤解郁转枢,四物汤养血调血,酌加桃仁、红花行血去瘀,白梅花增加解郁疏肝理气之功。服药四剂,月经未至,少腹有坠胀感,上方加香附,继服四剂,月经来潮。守方调治肝郁诸症皆除,经行正常,二年未复发。聂氏伤寒学


闭经——聂惠民医案

马某,女,三十岁,因婆媳不睦,情志所伤,日久成郁,气郁及血而见月经不调,初则二月行经一次,继则每月以黄体酮治疗,方可行经。日久病甚,乃致闭经三月,伴有胸胁满闷,心烦易怒,夜卧难安,善太息,口苦咽干,不欲饮食,脉见弦细,舌尖红苔根部淡黄。治以疏肝解郁,和血调经,取小柴胡合四物汤加泽兰叶、桃仁治疗,服药一周,月经来潮,守方调治月余经行正常。聂氏伤寒学

产后大便难——张琪医案

倪某,女,44岁,1981512日初诊。十余年前产后一直大便艰难,经常七八日一行,伴脘闷,纳呆,腹胀,10余年来几经治疗,服用过中成药,或无效,或服药则便,停药便秘如初,辗转求治于我院门诊。就诊时患者面色红润,身体消瘦,脘闷纳呆,时有恶心欲呕,倦怠乏力,尿色黄,大便已四日未解,舌苔白腻,脉弦。辨证为枢机不利,气结不行,治宜和解少阳,转枢气机。处方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15g,黄芩15g,半夏10g,红参15g,麻仁20g,甘草10g,生姜10g,大枣3枚。

520日二诊:服上方7剂后,大便得通,每日1行,食纳亦增,胃脘部稍有不适,上方加神曲15g,麦芽15g

连服上方10余剂,患者欣喜来告知,多年沉疴,已告痊愈。

解析:《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经方验案评析

产后发热——张志民医案

患者女性,二十七岁。初诊:一九七九年一月二十八日。足月产,产后第八天,体温忽上升至39℃。西医检查:无呼吸道感染、乳房炎、尿路感染等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34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5%。西药用抗生素、退热剂等三天无效,邀编者诊治。恶露未净,色黯,有臭味,往来寒热,晨低晚高(昨夜99℃),头痛腰酸腹痛,口苦,咽干,欲呕,胸闷,时欲深呼吸,无食欲,小腹压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数。拟小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合剂加减:北柴胡8克、黄芩6克、法半夏9克、党参9克、炙甘草2克、生姜3克、白芍6克、丹参9克、桃仁9克、茯苓9克、丹皮6克。服两剂。

二诊:一月三十日。药后汗出,热降至37.8℃,胸胁苦满及腹痛减,恶露较多,食欲增加,大便通顺,苔腻去,脉缓。续服上方三剂,调理而愈。《伤寒论运用法

热入血室——刘奉五医案

王某,女,25岁。1974117日初诊:因月经先期量多1年余来院就诊。曾服用健脾养血、固冲止血之剂,出血未止。在此期间,突然感冒发烧(体温38℃,头晕,不欲饮食,心烦,恶心欲吐,胸满憋闷。舌质淡,脉滑细数。辨证为邪侵少阳,热入血室。治宜和解少阳,清热凉血。方药:柴胡3g,党参6g,黄6g,半夏6g,甘草3g,生地12g,丹皮6g,地骨皮6g,青蒿6g,马尾连6g,生姜3片,大枣3枚,三七末2.4g(分冲)。

119日复诊:服上方1剂后,阴道出血已止,体温正常,寒热已退,精神好转,食纳已香,仍感头晕憋气,二便自调,上方去三七,继服3剂诸症皆除。摘自:北京中医医院,刘奉五妇科经验,北京:出版社人民卫生,198228-29.

结语经行来潮,血海空虚,热邪乘虚而入,与经血相搏,正邪相争,入于少阳,血结胞宫,热入血室。仿仲景法,用小柴胡汤,在经主气,在脉主血,和解清热,药证相符,收效甚速。经方治验妇科疾病

上半夜恶寒下半夜烦热——刘熹医案

孙某某,女,31岁,1984410日初诊。每晚上半夜恶寒,盖被不能露风,下半夜烦热,不能覆被,白天则一无所苦,经现代医学检查未发现异常。按时辰辨证,此属阴阳不相顺接。投: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黄芩4克,人参4克,甘草4克,生姜4克。水煎服。

414日来诊:服3剂后,微感头晕,余症悉除;改用杞菊地黄丸每服1丸,日3次,服1个月。1987416日因治胃痛来诊,追问原病谓:至今未发,无异状。[吉林中医药1988,(1):23]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末梢神经炎——刘景琪医案

韩某,男,59岁,农民,1984820日初诊。阴部及脚发麻已半年多,自外阴向下传导,由腿至足,皮肤表面发热,但体温不高,两脚麻木如穿袜状,发病原因不明。每天凌晨三点开始严重,天亮后稍减轻。膝腱反射减弱。舌苔白,脉弦。中医诊断:麻木。辨证:邪陷少阳,枢机不利。治则,通调经脉,和其表里,祛风通络。处方,柴胡24克黄芩9克半夏9克党参15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地风30克千年健30克 川牛膝15克服二十四剂,临床治愈。《经方验

子时脘胁剧痛——刘熹医案

严某某,男,53岁,198644日初诊。每日半夜子辰(24时),左肋胀痛延及胃脘痛并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剧痛难忍,须起床行走痛势方减。每至卯辰(早5时),不药疼自止。病史已届8个多月,素昔体质弱。经超声诊断为胆结石,经用消炎解痉等药治疗无效,改用清热利胆排石中药治疗,病情有增无减。每夜疼痛发作后神疲乏力,余无兼证可辨,证属助痛。由于少阳之气升发不利,木失条达之性,抑郁犯胃,故子辰至卯辰发病。方用小柴胡汤;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黄芩4克,人参4克,甘草4克,生姜4克,大枣12枚。水煎服,投3剂。

49日复诊:服2剂后,左肋连脘痛已止,患者要求再服些丸剂以除病根。遂给投逍遥丸,每次1丸,日3次,以调理肝脾和胆胃,升发少阳之气,连服2月余。至今1年有余,病未复发,体健无恙。[吉林中医药1988,(1):23]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245子午卯酉时胃脘痛——刘熹医案

杨某某,男,19岁,1984622日初诊。半月来,每于子、午、卯、西四辰,胃脘疼痛每次10分钟,过后辨证,此为阴阳不相顺接。投:柴胡10克,半夏(洗)18克,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各4克,枣12枚。3剂,水煎服。

同年7月份随访,患者言服药后,脘痛遂止,后未复发。[吉林中医药1988,(1):23]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