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和唐太宗,一个敢讲真话,一个勇于纳谏,君臣二人,鱼水情深,传为千古美谈。 这些只是表象,如果再往深处探究,可以列出一些不太为人知的细节。 魏征说话很直,一针见血,不讲情面,太宗私下里恨得牙疼,多次扬言,早晚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魏征死后,太宗厚葬,亲自写了碑文,但没过多久,又下令推倒石碑、磨掉碑文,说好的衡山公主嫁给魏征长子,也给取消了。 魏征是李建成的旧部属,出身带着原罪,李世民重用他,有着笼络人心的政治考量,以及魏征的确很能干,才华横溢,国家之栋梁。 对于魏征的“坏脾气和逆龙鳞”,太宗一直忍着。 翻开李世民的履历,华丽无比。 十七岁,跟着云定兴去雁门关,救下了隋炀帝。 十八岁,高阳贼酋进犯太原,率精锐骑兵出击,弓箭所射,敌军溃散。 十九岁,父亲起兵反隋,封他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 二十二岁,搞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等一干军阀,大唐得天下,功劳一半属于秦王。 二十八岁,玄武门事变,逼着父亲禅让,自己登上皇位。 十几年的血火淬练,无数次的死里逃生,锻就了一位自信宽容、果决狠毒的君王。 他能听得下真话,并不会觉得这些激烈的言词会冒犯到自己,以至于威信受损。 另一个说真话的经典案例,便是明朝的海瑞。 公元1566年,海瑞给嘉靖上了一份《治安疏》,洋洋洒洒三千余字,直陈胸臆。 说“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又说“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内外臣工之所知也”,最后还说大明“君道不正,臣职不明”。 嘉靖看完后,强忍住一口老血,大喊道,快去把这人抓住,别让他跑了! 太监黄锦在旁回答,此人自知必死,上疏时买了一口棺材,现在正坐在朝堂待罪,他不会跑的。 世宗皇帝大为郁闷,心里气急,又杀不得海瑞。 他想当比干,但朕并不是商纣王啊! 只得把海瑞关进诏狱,交有司来审判,最好定了个死刑,世宗又迟迟不肯勾决。 有人觉得皇帝可能想赦免海瑞,上疏为其申请无罪,皇帝却勃然大怒,将上疏人一顿严惩。 嘉靖常年吃重金属丹药,这次又大受刺激,几个月后便驾崩了。 海瑞听闻后,以头抢地,嚎啕大哭。 翻遍史书,魏征和李世民是另类,海瑞算是特例。 常态情形下,不分场合的仗义执言者,下场大多不太好,例如比干和龙逢。 君王不喜欢直言者,一般有如下几个原因。 直言往往包含着劝诫和批评,这是反人性的。 不管批评是直白还是婉转,总会给当事人一种挫败的感觉,即使知道这种批评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帮助,但大多人还是不能完全接受这种语境。 批评者在进行批评时,会产生成就感,在指责比自己社会层级更高的人时,这种成就感便更强烈。 被人批评和指责,普通人不喜欢,更别提君王了。 君王的对面,站的是全天下无数人。 君王的一切行动,不可避免地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善行,被另一部分人认为是恶举。 君王不可能拥有全部美德,如果有些恶行,可以使自己不至于亡国,那么就必须保留。 对于外界的批评和质疑,他可以完全不接受。 真实的声音若是不合时宜,会让君王极为被动。 很多问题有着时效性,它在某个时间点暂时没有合适的处理方法,或者其时根本不愿意去处理,需要用时间来换取空间,留待恰当的时机来肃清。 但若是这些问题被直言者提前宣告,窗户纸被捅破,而问题又不能马上得到解决,君王便会陷于尬尴的处境。 实在是不能解决,又不得不去解决,一怒之下,干脆去解决了提出问题的人。 说严嵩专横跋扈、十恶不赦,这些都是真话。 嘉靖四十一年说这些话,正当其时,皇帝很开心,一个眼色,言官们蜂拥而上,严党被扳倒。 但若是嘉靖二十二年上疏,则会让皇帝大大为难,问题得不到解决,只会让皇帝的威信在大庭广众下受损,丢了面子。 真实的声音过多,会削弱君王的权威。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里写道,君王应该避免受到蔑视与憎恨。 君王如果被人认定是优柔寡断、软弱无能或者刚愎自用、贪婪荒淫,那么就会受到轻视或憎恨。 他应该像提防暗礁一样预防这一切的发生,他必须努力让自己表现得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韧不拔。 如果任由批评的声音遍布朝野,势必会使国人产生敌意。 当人民对君王怀有敌意时,他对任何一件事情、任何一个人都必然提心吊胆。 因此,君王不能接受任何削弱自己在人民心中形象的批评。 对待批评,必须如同对待阴谋一样谨慎,微小时便连根拔起。 但君王又不能完全失去听取真话的渠道。 如果满朝文武全都是假话,永远都是好消息,那将会是另一个更糟糕的局面。 英明的君王,会采取一些合理的手段,来引导人们在可控的范围内说真话。 齐威王在宫外树立了一个大木牌,百官布衣、国人奴隶都可以对时政加以评点,写在这块大木板上,然后由专人汇总,送到齐王手中。 雍正皇帝给每个臣子发了折匣,命令他们将地方上的大小事情随时奏来,奏折放入折匣,上锁,包裹严密后直接送到皇帝的案前。 如此做法,既可以拥有足够多的信息来源和尽量真实的声音,又能够控制住信息的私密性。 是否要公开,何时公开,君王说了算。 站在君王的角度,不论时间和场合,随意说着真话的人,不可用,他会损害君王的权威。 并不是每个君王都有李世民这般超凡的自信和掌控力,他需要将听取真话的主动权,握在自己的手中。 而站在下属的立场,如何将真话能合情合理地传递给君王,是一门高超的学问。 审时度势,换位思考,需要拥有极高的情商。 但如果遇到不管采取何种方式,真话都会让对方反感,以至于迁怒,那么他们会选择闭嘴。 说真话会死,但我又不想说假话,那我闭嘴可以么? 大家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肯做,万马齐喑。 要死一起死,眼睁睁地看着船沉下去,那便最极端、最无药可救的情形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