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0堂经典哲学思维课》:我们都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晴耕雨读爬格子 2022-01-16
   这是复旦大学郁喆隽老师写的一本书,是根据他在网路上的一个音频节目整理改编而成的,分析了西方哲学史上一些主要哲学家的思想,对于帮助我们了解西方哲学史有积极意义。


一、克尔凯郭尔:找到那个你愿意为之生死的事业
    克尔凯郭尔是存在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人们应该找到那种愿意为之生为之死的事业,也就是找到自己的真正热爱。我们大多数时候穷其一生都没能找到,并且往往还是相反的结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究竟擅长什么,在人云亦云中度过一生。凯尔凯郭尔把人的生活分为三种:
    审美的人:为自己而活。
    伦理的人:行为符合道德原则。
    宗教的人:为上帝而活。
    第三种人是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可以为之生为之死,我们很多人一辈子都是处在第一种境界即为自己而活,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有自律的人才会达到第二种境界,而第三种境界则是很少的人才能达到。
二、斯宾诺莎:凡人眼中的幸福
    斯宾诺莎认为财富、荣誉、感官快乐是凡人眼中的幸福,同时,这也是烦恼的来源。如果过于在乎追求荣誉、财富和感官快乐,我们就会迷失自己,他认为好生活有三条原则:言语必须使众人可以了解、享受快乐以健康为限度、对于金钱或其他物品的获得必须以维持健康为限度。也就是说外在的追求只要能满足我们的最低限度的生活就可以了,我们要把大部分时间用来从事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精神上的满足。
    三、柏拉图:我们每个人都住在洞穴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都是幻影,不是真实的,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理念的投影,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洞穴,我们无时无刻不受我们的无知、偏见、经历、学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就构成我们的洞穴,我们不可能以上帝视角去看这个世界,我们也不可能把握这个世界真正的面目,我们都是站在洞穴里面去看身边的人和事,也就是说我们都是带着偏见去认识这个世界的。有的人能够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尊重不同,而有的人就固执己见,带着偏见生活。
    四、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判断标准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伦理学》里面讨论了判断幸福的四个标准:                            
 1.幸福只有在人的实践中才能获得。
   2.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不是一种享乐。这就说明了没有足够的物质基础也能得到幸福,因为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
    3.幸福分内在的幸福和外在的幸福。
    4.生活的目的就是生活本身。我们总以为要为了某个特定的目标而生活,殊不知生活本身就是生活的目的,我们如何度过生活的每一天就是生活的目的。这一点还是和我们通常认为的不太一样。
    五、平庸之恶:独立思考能力的丧失
    阿伦特的著名观点:平庸之恶。它的意思是平常人犯的罪恶。我们总以为犯下滔天罪行的人一定是穷凶极恶的人,殊不知平凡如你我的人也一样会犯,就像艾希曼那样,看上去人畜无害,却把几十万犹太人送进了集中营,他的理由是:我只是在执行上级的命令。放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事也是经常会碰到,比如,作为老师,上级经常会给出很多指示,要完成很多任务,要应付很多检查,而有的任务很明显需要造假,或者纯粹是流于形式,这个时候我们该怎么办呢?是像艾希曼那样忠实地去执行,还是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呢?缺乏思考是犯下平庸之恶的根本原因。
    六、罗尔斯:无知之幕
    罗尔斯在思考关于分配公平的问题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就是无知之幕。“无知之幕”的意思是我们对眼前的人一无所知,家庭背景、工作、肤色、语言等,但是我们自己是心智健全的人,我们就像被壹块幕布遮挡着,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做出的决策才会更加公平公正。这对我们老师而言真的非常具有启发意义。我们看待学生,处理学生问题的时候,往往就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缺乏公平公正,比如受学生成绩、习惯、家长教养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偏袒那些给我们留下好印象的学生,虽然他们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当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如果我们事先在脑海里用一块无知之幕把学生的信息遮蔽住,我们才可能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七、叔本华:人生就是无聊
    叔本华认为人生就是无聊,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就会难过,而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产生无聊,人生就是无聊。叔本华认为摆脱无聊有三种方法:宗教、艺术和哲学、脱离群众。我想简要谈一下第三种途径即脱离群众。叔本华认为众人的意见往往是无知的,我们受到大众的影响太深,而忘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叔本华说逃离大众才能避免无聊。
    八、尼采眼中的超人
    尼采高喊“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超人”,他的核心意思是现有的价值标准对人是一个严重的约束,把“强人”变成了“庸人”,因此尼采渴望超人的出现,也就是不接受人云亦云的价值,强调一切“自作主张”。
    九、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
    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劳动者与自己、劳动者同自己的劳动活动、人同自由自觉的活动及其创造的对象世界异化、人同人异化。劳动本来是发挥人的创造性和潜能的途径,但是现在完全沦为谋生的手段,只要有可能人就会想法设法逃避劳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异化,在农业社会,大家生活在一个熟人社会,人们互帮互助,人们之间相互依赖,而今在工业社会,人们生活在一个陌生人的世界,由“人的依赖性”变成了“物的依赖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人们给的帮助变得商品化了,比如,我们点了一份外卖,快递员送到你手里的时候,我们要不要道一声感谢?有人认为我是花钱买了快递员的服务,所以不需要道谢,这是典型的异化表现。
    马克思心中的理想生活是: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十、马尔库塞: 单向度的人
   马尔库斯在《单向度的人》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变成了单向度的人。
    单向度的意思是只有一个维度,而人是有很多维度的,有无限的可能,但是而今物资充裕的社会,我们安于享受消费带来的满足,而使得人类思想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被压制了。比如,我们的很多需要被创造出来了,房子、车子、奢侈品、电器等,这些物质上的消费迫使我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不敢有一点怠慢,因为一旦失业,我们就会破产,甚至还会面临牢狱之灾,故而我们对这个社会的批判和思考就丧失了,从而变成了单向度的人。像我们在单位,对于上级的一些做法也不敢提出什么疑义,哪怕这个做法明显存在问题,我们对领导也是极尽阿谀奉承,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我们升迁的权力,所以,马尔库斯高喊:技术是一种新的极权主义。
   十一、塞内加:获得内心平静的根本方法就是专注当下
    塞内加告诉我们获得宁静的方法就是专注当下回归内心。我们往往为得不到的懊悔,为还没来的担忧,唯独忘了我们能够把握的只有当下。当我们内心躁动不安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仅仅只是专注当下。比如,临近春节,工作上的各种总结、汇报等材料需要上交,我们感觉无从下手,焦虑不安,但是塞内加告诉我们专注当下,立马做好当下能做的事情即可。
    存在主义者说是懦夫把自己变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而且这种可能性是永远存在的,即懦夫振作起来,不再成为懦夫,而英雄也可以不再成为英雄,转变的关键在于四个字:承担责任。
    没有一种命运是对人的惩罚,而只要竭尽全力就是幸福的,拥抱当下的光明,不寄希望于空渺的乌托邦,生存本身就是对荒诞最有力的反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