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67年上海壹两

 馱夫 2022-01-16

ROYAL 皇室贵族

道光年间  

                       洋钱由于制作精美,重量、成色统一故使用便捷,渐渐已在民间广泛流通,由于当时中国没有自己的银圆,外来通货在华充斥,对华输出银圆成了列强的重要收入。鹰洋虽逐渐取代本洋,但尚未完全站稳脚跟,觊觎此市场大饼的英国自然也想趁势分一杯羹。而香港在《南京条约》后割让给英国,1841年开埠以来并没有专用货币,一直沿用中国内陆流通的各式货币,其中也包括鹰洋等外国银圆。1845年香港当局宣布,当地或通行之货币,应以英国及印度发行的钱币为本位,但实际上收效不大。1859 年港督罗便臣(Sir Hercules Robinson)上任后,为推广香港贸易及取代来源不稳定的墨西哥银圆,积极争取在香港发行货币,中国市场当然也是吸引他推动此事的原因之一。几番努力终干经核准在 1864年制订条例,向英国伯明翰市的瓦特工厂(J.Watt& Co.)以71,500 圆购置机器,随即在 1866年5月7日正式开张。同时亦筹备银行,在 1865 年成立香港上海汇理银行(Hong Kong &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缩写为 HSBC),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汇丰银行。香港造币厂开制时港督已由麦当奴(Sir Richard MacDonnell)接任,然而这位新总督对制造钱
· 香港造币厂设计图币并不热衷。

                                                                                                    香港造币厂设计图


因使用方便之故,墨西哥银圆在中国的购买力,超过等重的银锭,

在1862 年,其利差达 12% 左右。香港造币厂在规划之初,原本是想以该厂制造的银圆,占地利之便来取代墨西哥银圆,但港府错估了民众倾向于使用熟悉的货币,中国百姓对新制银圆并未立即接受,即使是对已使用多年的鹰洋,在某些地区与已停造多年的本洋相比,仍然是要'贬值'少许的!而商民若以生银或旧银币交厂改铸新币,除缴纳代铸费 2%外,与人交易时还得'贴水'1%~2%,因此香港新制银圆并不受欢迎。此外,当时景气低迷,这座耗资 45 万圆建造的造币厂在 1866 年 5月7日开始营运后,8月港督麦当奴即被告知,预期收入只有1万圆;香港造币厂的乖舛命运,在筹建之初就已注定。麦当奴乃提议,若此造币厂的关闭是不可避免之事,应'务实的'尽早实施。他同时指示厂方,在试车完成或邻近国家有意购买前不应停工。在港督了解到这座造币厂的规模远超出其自身需求之时,就想要把产品卖到中国来维持此厂的营运。


上海工部局与'上海壹两'


上海壹两“无射线”版银币样币

以往中文书谱内对'上海壹两'的来源,多数均指系上海工部局委托香港造币厂代制,其主要依据是 1866年7月底时英国商人通过上海《北华捷报》(North-China Herald)发表言论,推动该国政府发行殖民地货币;此因中国当时尚无自有银币,且本洋正逐渐被鹰洋取代,英商觉得在这方面可以获得巨大利益,而工部局在洋商督促下确也曾进行讨论。据了解,虽有发现相关事宜之会议记录留存,但并未有具体之'上海壹两'字眼或设计草图等直接证据,故笔者认为,这与香港造币厂为求自身生存而向中国推销银币一事,是平行的,是各有所图。至多是该厂的成立促使英商积极鼓吹此事,或说上海英商的表态影响了香港厂次年的设计。

上海壹两“有射线”版银币样币


有关'上海壹两'银币最早的考证


钱币界最早对'上海壹两'进行考证的,是对中国机制币极有研究的意大利外交官罗斯(G.Ros),但有具体结果的却是中国机制铜币大师伍德华(Tracey Woodward)。他在1922年开始注意此币,当时伍氏见到一位曾受雇于香港造币厂却不愿公开身份的老者,自他获知许多有关'上海壹两'的史料。随后,伍德华又在 1929年亲至北京英国使馆寻找档案,但被告知所有文件均于1927年北伐战争进行之际送回

英国本土;1934年他取得英国外交部许可,在 1936年委请一位曾居住上海的女士多次赴英国公共档案室(Public Record Oice,PRO),查阅 50份以上的文件后,将相关数据复印件转交伍氏。次年,伍德华将之整

理,合并其个人对上海地区硬币的研究心得,以《上海的硬币》一文发表于上海出版的英文《中国杂志》。

上海壹两“有射线”版银币样币


伍德华指出,'上海壹两'系列银币版式共有三种,壹两有两式,二钱只有一式。无外射线及二钱者未获批准。有外射线版式当时曾批量生产,但随即被下令销毁。据称,二钱试制了5枚,一枚被香港当局官员留作纪念品,其余送回香港造币厂销毁;留作纪念品这枚稍后卖给一位收藏家,此枚 1912 年6月由另一位藏家在拍卖会购去,后于 1922 年 3 月被伍德华竞价买下。而伍德华在 1928年又购得一枚,显示当年的另外4枚并未回炉。他也提到在'上海壹两'系列案失败后,又进行'中华通宝'系列五枚的计划,但仅止于图形设计而并未试制样币。


伍德华论述内除注明所谓'上海工部局委托制造'之说外,还总结了下列三点∶


其一,'上海壹两'(Shanghai One Tael)是误写,应该是'壹上海两'(One Shanghai Tael);'上海'一词是指称量单位,不是地名,即其本意是'漕平壹两',并非只是在上海行用。

其二,此系列是应中国方面要求而制作的。

其三,未被采纳的原因是中方排斥其图案设计。
伍德华论点中,第一项非常正确(详述于结论)。但因他只阅得了部分文献,并不知悉'中华通宝'系列五枚(即'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系列)实际上也制成了样品,更曲解此事件以为是中方主动,故造成尔后泉界引用伍氏后两点错误的说法。

上海貳钱样币

港府推动'上海壹两'经过

'上海壹两'产生的基本背景,是香港造币厂在为其产品谋求出路。因为当时中国最通行的是本洋与鹰洋,新造的香港银圆含银与其相当,民众接受度却不高,要贴水才能使用,故港圆没有销路。为此,港督麦当奴在 1866年8月20日及 11月23日两次去函英国驻北京公使阿礼国(Sir Rutherford Alcock),经向总理衙门的恭亲王请求要为中国制造钱币,同时附带了几组香港银圆。此提议被清廷回绝,但中国海关同意香港造币厂制造的银圆可以在中国内陆比照西班牙银圆作缴纳税款之用。惟实际使用数量太少于事无补,港督因而认为只有垄断市场才能谋取最大利益。他觉得中国人习惯采用银两制,而上海是重要新兴港埠,误以为采用上海平法有助销量。

因此,香港造币厂厂长干打(T.W.Kinder)将有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头像的香港银圆加重后背面改为'纹银壹两'以配合中国人用银计重的习惯,目的是希望能被中方接受。此样币上时间是次年的'1867',以备议准时就不必有所变动,但仍然没有得到清政府同意。

1867年香港纹银壹两样币

送呈被退回后,1867年香港造币厂再修改设计。为了更易被中国政府接受,正面采用象征中国帝王的龙纹图案,并请新上任的雕刻师史特(Mr.Sherd)担纲镂模。成色可能是误以为上海通用的规圆含银九八,故将规格定含银 98.2%;其重量则为566格令(合 36.67克),系与'漕平一两'同。在考虑'平衡对等'原则下,背面是英国王室及嘉德勋章图案(Royal Arms and Garter),此即所谓的'上海壹两'。1867年3
月正面铅样先送港府参考,另说明背面模具已在最后修整阶段,以及二钱的设计较简略,谈不上艺术,以便快速雕模生产……云云。同年 5月 11 日送一两币 11 枚至北京,没有提及二钱;但在香港造币厂第三季报告书中却记载有壹两模具正二背一,二钱模具正背各二,显示后者模具是在8月至10 月间完成。'上海壹两'样币送到北京,依旧没有被清廷采纳。 

1868年维多利亚像香港壹圆银币样币



清廷没有采纳的理由未见明文记录,但由档案中可看出端倪∶在阿礼国1866年12月致港督麦当奴的回函中,曾提到清廷由于不久前咸丰大钱未能顺利发行,故预期推动银圆也会遭遇困难,因此兴趣缺乏。而阿礼国与恭亲王就呈送'上海壹两'样币之事会谈后,于1867年 11月 22 日再函港督,其内容重点有五∶


其一,中国人认为,以机器制造钱币的理论没有继续推动的必要。中国人虽不排斥香港银圆,但要多数民众接受银圆,时机尚未到来。


其二,中国现有的纸币交易状况良好。


其三,海关总税务司赫德(R.Hart)1863年上任后,多次向清廷建议设置造币厂均无下文。
其四,有迹象显示若施压以使当局接受,可能遭遇反弹。强制推动或许会接受,但随即会毁约不履行。


1868年维多利亚像香港壹圆铜样币

最后,有关香港造币厂及其制品事宜是在条件很好的环境下提出,因该时刻清廷有事相求于英使馆。(按∶即表明在最好气氛下也无法推动)此信函没有提到清廷对'上海壹两'样币本身的任何意见,因为清廷对以机器制造任何银币的提案都没有兴趣。但这回复就此决定了香港造币厂存废的命运,港督随即在1868年2月的会议中决定4月25日关厂,并寻找买主。因澳大利亚签约动作迟缓,最后卖给了日本,成立大阪造币局。
1866 年时为消除民众排 斥,
I-2.04
.'上海贰钱' 模具雕刻较
也在广州进行以香港银圆改铸海粗略,只制作了5枚
关锭缴税之成色试验,惟用以缴税银圆数量过少,终究无法挽回香港造币厂的关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