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庆春:建设三峡茶业文化产业 促进茶叶经济快速发展

 何宏江 2022-01-17

 导读

  宜昌茶学茶历史茶产业专家

韩庆春

        早年毕业于农业大学茶专业,对发展宜昌茶产业提出了众多规划意见,影响了宜昌茶产业布局和发展,同时也系统研究和整理了宜昌茶历史与文化。受本网特邀,韩老师为本网独家提供了系列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的文论,在此刊发以飨读者。

随着世界最大的水电枢纽工程——三峡工程的日趋竣工,中国“北有长城,南有三峡”的标志旅游必将把三峡门户——宜昌市推上世界级旅游城市的舞台。三峡是我国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我国茶文化的摇篮。建设三峡茶业文化产业既是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组成部分,又是展示茶文化厚重历史传承的壮举,更是促进我市茶业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业的重要举措,应该纳入社会和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来加快建设和发展。

一、建设三峡茶业文化产业必须认识和统一的两个基本思想观念

(一)、建设三峡茶业文化产业是彰显宜昌市文化的新亮点。三峡是茶文化的发祥地,这是现代《中国茶经》的定论。三峡茶业文化是三峡地区天地人共同孕育的财富,是城市建设和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文化资源。宜昌靠地质运动而蕴藏的巨大水力资源,现代开发后而成为世界注目的水电名城。要把宜昌建成世界级旅游城市不仅要依托水电产业,更要赋予厚重的三峡文化底蕴才能形成鲜明灿烂的特色。三峡茶业文化产业的建设是为世界级旅游城市注入民族文化灵魂的亮点。

(二)、建设三峡茶业文化产业是全市茶业经济和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茶业是三峡地区传统的骨干经济作物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旅游业的发展因“大三峡”的拉动必将如日中天,真正三峡人的朝阳产业。用旅游业的思想改造灵秀的茶区,用建设茶业文化产业的思想再现茶业历史文化,必将铸就独具三峡特色的生态文化旅游业,真正让国际国内游人在惊叹宏伟的新三峡文化的同时,感受三峡茶业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茶文化的享受中消除旅游的疲惫,从另一个测面去吮汲三峡文化的精髓。这样既有利于三峡的景区建设和文化发展,又有利于提升三峡茶业文化品位,促进茶业经济的长足发展。

二、建设三峡茶业文化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

(一)、茶业历史文化描绘了古色古香的三峡茶业。研究茶业历史,不难看出三点:一是唐宋时期是我国记载茶业史书诗最多的时期。二是唐宋茶业史书中描绘最多的地方是三峡及周边地区。三是史书中记载较为全面系统的是三峡茶业。

1、茶树起源文化。一是茶树起源力排一些国际上不科学的说法。植物学家依据植物种群、变异、集中性,肯定茶树的起源地在中国西南部。在我国学者中关于茶树起源主要有“西双版纳中心学说”和“多中心学说”两种。按多中心学说的观点,依据陆羽《茶经》和陈宗懋主编国内52名学者参加编写的《中国茶经》,川东鄂西肯定是茶树的起源地之一。二是朱自振同志在《中国茶经》中盖定“巴蜀是茶业文化的摇篮”。三是我通过阅读一些相关资料认为,蜀地有介绍较多茶事的一面,而巴地则从茶事上升到文化活动,而且现实有关茶业“古人、古书、古生物、古地理”的佐证是蜀地少有的,一是说明地域是现在的三峡地区。二是说明那时就有“两人合抱”的大茶树,距今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又如《广雅》中“荆巴间采茶作饼”,一是指宜昌城区“荆门十二碚到巴山”一带地域是以三峡为轴心。二是说明三峡地区早在三世纪以前就有饼茶,制茶史距今也有2000年以上。引用公元前二世纪《尔雅》“贾.古荼”,说明三峡地区的饮茶历史早已有制饼茶的历史,距今2200年以上。更有学者认为巴人的民族——土家族是“荼贾”(茶)的谐音,也有一定道理。《茶经》七之事中“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洲等山、茶茗出焉”,更是点名道姓指明了三峡宜昌的产茶之地。更有陆羽出身天门市竞陵镇;“神农架”唯有“神农”命名之地;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乐天溪镇天柱山的世界地质遗产之地;水杉、银杏旺盛繁衍的古生物活化石和震旦纪三叶虫化石,在我们身边都可信手捻来,而且是掷地有声的史证。

2、茶叶采制文化。依据《茶经》在开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伐而掇之”来看,三峡地区在唐朝前的采茶技术是砍下大茶树的小枝,再掇下叶片的。同时,我们还可惊奇的发现三峡为什么现在没有野生大茶树呢?因为久而久之的“伐而掇之”,茶树都老化死亡了。又如唐代诗人姚合(1775—858)《乞新茶》“嫩绿微黄碧涧春,采时闻道断荤辛,不将钱买将诗乞,借问山翁有几人”。此诗句把茶业提升一种文化思想。第一句说明茶叶的品名和品质特点是“嫩绿微黄”的碧涧春茶。第二句说明采碧涧茶时戒吃荤菜和辛辣的食品而神秘虔诚。第三句就是一种纯文化的思想,用钱是买不去的必须用诗乞求才能得到此茶。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答族侄憎中孚赠玉泉仙人掌》(701—762)“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根柯洒芳津,采吸润肌骨,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举世未见之,其名是谁传,宗英乃禅伯,投赠有佳篇,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朝坐有余兴,长吟播诸天”。此诗是“名茶入诗”最早的诗篇,从制茶的角度来看,一句“曝成仙人掌”的“曝”字,说明在唐朝时三峡宜昌的茶叶就有了“晒青”工艺。

唐朝时期三峡宜昌的茶叶品质如何呢?《茶经》在八之出开篇又有:“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如下,金州、梁州又下”。这是陆羽将全国茶区分八道,而在品评各道之茶叶品质后记载排序的。唐.斐汝撰《茶述》“……今宇内为土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义兴,碧涧,邕湖,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唯碧涧(既为我地当时品质上好名茶)以茶名登录进贡皇宫的土特产品。明.钱椿年(1539)《茶谱》“茶品,茶之产于天下多矣。若剑南有蒙顶石花,湖州有顾渚紫笋,峡州有碧涧明月。……品第之则石花最上,紫笋次之,又次则碧涧明月之类是也,惜皆不可敬耳”。说明到了明朝我地之茶仍属全国名列前茅之列。

3、史之名茶文化。从唐朝到清朝,茶叶专业书籍记载较多的我地名茶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小江园、香山茶。茶之为用历来与佛一味,后因诗入茶有名者如“仙人掌和鹿苑茶”。前面已将“碧涧茶”和“仙人掌”茶作了一些介绍不再赘述。北宋诗人郑谷(989—1061)赞扬小江园的《峡中赏茶》“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赏,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清朝僧人金田《绝品茶》“山精石液品超群,一种馨香满面熏,不但清心明目好,参禅能伏睡魔军”。这是僧人在远安鹿苑寺讲法品饮“鹿苑茶”后即兴而作。宋代诗人陆游一句“峡人住多楚人少,土铛争饷茱萸茶”不仅渲染了争饷茱萸茶的热闹场面,而且将地道的三峡饮茶之艺展示的淋漓尽致。

4、三峡名水文化。唐.张又新(825 年前)在《煎茶水记》中引用《云煮茶记》记载的云代宗朝李季卿(湖州制史)到维阳去的路上与陆羽相逢于杨子驿取南零水饮茶鉴水的佳话后,李因问陆,“既如是,所历经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峡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独清冷,状如龟形,俗云虾蟆口水,第四,……归州玉虚洞下香溪水第十四……”。据此而由陆羽界定天下二十饮茶之水中三峡宜昌有其二,说明当时陆羽不仅熟知三峡茶业,更通晓峡中之水。虾蟆碚因建葛州坝水电枢纽工程而淹没,但却留下较多的诗篇。除陆羽品饮外,黄庭坚在《黔南迹中记》中写下“洞中石气清寒,流泉激激……,水流循蛤蟆背,垂鼻口间,乃入江耳”。苏轼《虾膜碚》“蟆背似覆盂,蟆颐如偃月,渭是月中蟆,开口吐月液。根源来甚远,百尺苍岩裂,当时龙破山,此水随龙出,入口江水浊,犹作深碧色,裹受清若洁,独与凡水隔,岂帷煮茶好?酿酒应无敌。”陆游《蛤蟆碚》“不肯爬沙桂树边,朵颐千古向岩前,巴东峡里最初峡,天下泉中第四泉,齿雪似冰疑换骨,掏珠弄玉可忘年。清游自矣何曾足,叠鼓冬冬又解船”。陆游在三游洞前下牢溪处取水饮茶后写下两篇诗。《系舟下牢溪三游洞二十八韵》“倦息盘石上,拾樵置茶铛,长啸答谷响,清吟和松声”。《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笔者工作在三峡茶区,到过不少农家,农民饮用“牛乳白”的泉水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真是三峡人杰地灵,脚下步步有黄金。

5、三峡的历史贡茶。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唐朝贡茶的州郡,主要有怀州河内郡(治位今河南济源),峡州夷陵郡(今湖北宜昌),归州巴东郡(今湖北秭归)、夔州云安郡(今四川奉节)、金州汉阴郡(今陕西汉阴)、兴元府汉中郡(今陕西南郑)、寿州寿春郡(今安徽寿县),庐州庐江郡(今安徽合肥)、蕲州蕲春郡、常州晋陵郡、湖州吴兴郡、睦州新安郡、福州长乐郡、饶州鄱阳郡、溪州灵溪郡(今湖南龙山)、雅州庐山郡(今四川雅安)等地。这里都是用的州名,但实际往往是该州某一二个县产茶,州治所在地和其他多数县并不产茶。如常州晋陵郡,其茶实际就主要出在宜兴。另外,这些地区的贡茶,多数始于大历以前,但可能也有一些是贞元税茶以后入贡的。各地贡茶的数量是多少咧?唐朝.杜佑所撰《通典》载,安康郡贡茶一斤,夷陵郡贡茶二百五十斤,灵溪郡贡茶芽二百斤;其所说安康、夷陵和灵溪的贡茶,就当是天宝以前的事情。 

6、其它茶叶文化活动。一是茶叶生产过程中的文化活动。规模较大,有利生产的是延续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采茶锣鼓”有“打夹鼓”或“单鼓”之分,既在采茶时由两鼓夹一锣或一鼓一锣在田头地角既兴催工喝唱,大都是一些民间故事,四言八句,调笑嬉戏的内容。二是民间传唱独树一帜的采茶山歌套曲―“十三换”的茶歌茶舞和传说的文化诗篇,如本人在民间偶得一茶诗:“最爱仕女采茶忙,大家都说趁时光,摘来雀舌凭谁认,烹试松花满碗香”。不失为一首佳句,又如陆游的《黄牛峡庙》“村女卖秋茶,簪花髻发匝,襁儿着背上,贴妥若在榻”。三是民间乡俗婚丧嫁祭,年头四节的茶礼和饮茶方法。四是茶业传承的掌故和颜语,如说夷陵区总溪方溪茶的“三皮叶子泡一碗,一喝就醉”。“春茶苦,夏茶涩,秋茶好喝不好摘。”等不胜枚举。五是历代茶事工具,从采到制,从贮运包装到喝茶用具等还是丰富多彩,如不迅速收集,很可能将要失传。三峡茶业历史文化的沉韵是厚重丰富的,限于篇幅和本人阅历可能还有很多疏漏,旨在说明建设茶业文化产业,拯救民族文化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现实茶业优势期待弛名中外。我国加入世贸后,各种资源都要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进行合理配置,所谓合理我认为就是各种优势的有机组合,那么我们三峡茶业究竟有些什么优势呢?

1、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形成了茶业的优势区域。三峡地区茶业自古有名莫过于优势的自然资源,主要是:一是北亚热带的气象资源和山地气候,常年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常年降雨1500左右,年均温14—16℃)加之山地植被富美,决定了茶树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较高,二是以花岗岩风化的牯眼砂黄宗壤土的土壤资源,正如《茶经》“茶者上者生乱石,中者出砾壤,下者出黄土一样”花岗岩分化区,土层深厚,酸碱度最适,三相合理,茶叶中有益物质积累多,所做红绿茶均有“冷后浑”和“冷凝聚”现象。三是适宜的自然品种(“宜昌种”是全国第一批推广良种,从中选育的“宜红早”又是全国南方主推的四大早芽良种之一)和无污染、无公害的耕作和制作方式,使茶叶天地人得一统。上述三大优势决定了三峡是我国茶业的优势区域。

2、比较优势促进了茶业产业的发展,为茶文化奠定了基础。一是因我地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条型茶的业内比较优势在华中形成了较稳定的市场,二是农业内部的比较优势,一方面还没有较强势的农业产业可以替代茶业,广大农村和农户发展茶园的积极性仍然高涨,另一方面在茶区工业化的过程中经过市场的洗礼,茶业占据了乡镇企业的重要地位,产业发育基本成熟;三是上述两点优势都是自然优势的转化,产业优势要更进一步转化成经济优势还有需要长入茶业文化。

3、特殊的区位优势给茶业文化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由于雄伟的三峡拉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等经济流的增加,现实的各种产业都将在大循环中孕育无限的商机,茶业也不例外。一是对茶叶需求量的增加,三峡建成后,据有关资料推测每年将有500万流动人口,加上人均饮茶量的增长和茶叶综合利用,按目前的生产水平,我地的茶叶是不能满足量的增长和茶类结构消费的。二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参与健康、文化的休闲旅游需要茶业文化活动来憩静心情,调适心态。三是人们交往活动追求的“热情、健康、高尚、宁静、自然”的环境氛围,只有茶业文化才能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四是茶业文化产业是三峡——未来世界之窗的一部分,在推动其它产业发展的同时,又不断地促进自我发展和提高。

三、建设茶业文化产业的类型和适宜区域

建设茶业文化产业需要一定的经济、人才和技术及文化作保证,除各级政府为了提升本地传统文化品位做一块段茶文化的东西外,很多都是需要企业主自行投资兴建的有经济效益的实体,本人把茶文化产业归如以下几类:

(一)、人文景观型。依据茶业历史文化记载和传说,由各级政府和规划建设部门,为了再现历史而建设的一些人文景观。

(二)、休闲型。适宜茶区、城镇和城市又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茶园观光休闲型。在茶区建景点或在景区建茶园,都由业主开发。以观赏茶树栽培历史、百茶品种和优美的生态茶园或景区风光为主体,穿着民族服装参与采茶的活动,同时可在周边采取石刻和碑刻建一些茶业历史文化和传说的东西以增加景区的文化氛围。

2、茶吧休闲型。既在离茶园较近的城镇建一些有文化品位且又能手工制茶的小型茶吧,收购一些鲜叶(或者就近采摘),由专门师傅传授各种手工茶的制作技术,休闲者既可现学现做,同时也可在茶吧内建设一个茶馆进行茶艺交流融入茶业的史、书、字、画等文化。

3、品茶休闲型。纯粹的茶饮,由经营者建设一些大厅和小包间,以品茶论道为主体,介绍茶业的史、书、字、画和茶业的基本知识。同时配备一些特色点心,也可露天开辟一个自然传统的小天地,营造一个闹中有静、静中取雅、雅中取趣、趣中取道的环境。

4、大众休闲型。仿造古代的茶馆为主,建大厅和小包间,除按上述茶馆建设外,还可设立大众娱乐场所,加上评书,传统皮影和专业的茶文化表演队伍(唱茶歌、跳茶舞)。

(三)、综合型。适宜在茶区综合建设,一是能展现茶业历史文化的碑刻石雕,实物展现和介绍。二是能建设一个配套的生态旅游茶园,在茶园内建一些亭台楼阁,画廊水榭,制作一些民族采茶服装和用具,让游者能参与茶业文化活动中来。三是有制茶品茶看文化的活动,展现制茶历史和各种名茶的制作???四是要有配套的食宿采购项目。

(四)、专业型,主要是展现和服务的专业场所和队伍。一是要有专业的文化研究实体,为地方、企业和活动提供具体的文化指导,资源和设计。二是要有专业的收藏和茶业文化的研究人员,并分类展示。三是要有专业的文化表演经纪人及队伍和培训机构。

四、茶业文化产业建设运作的主要环节和方式

茶业文化产业建设的类型和规模不同而其运作的环节和方式各异。本人就综合型文化产业的运作环节和方式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目标定位要准确。是做茶文化公园,还是建一个休闲茶馆,是展现历史文化还是现实而自然,是纯文化产业还是文化经济产业同步包括规模大小,资金投入、设计品位风格等都要准确定位,有思想亮点。

(二)、规划设计要到位。目标定位准确后才能进行规划设计,除规划设计反映文化思想外,在设计时必须以茶业文化为主题,各功能区配套,人性化设计要合理,合乎茶文化的意境。

(三)、建设施工要精致。文化产业的建设一定要精致,特别是传统文化要一丝不苟,才能反映人们认真论道,给人以设计建设美的享受。

(四)、文化内容要丰富。目标定位后既要开始收集茶业文化的东西,越丰富越好,做到真实反映,雅俗共赏,切不可牵强附会。

(五)、文化经营要有特色。文化经营不像其它的生意和投资,经营者一定要诚服深厚,特色经营,创新发展,要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益文化活动,一是丰富自己,二是扩大影响。

总之,建设茶业文化产业在我地还是一块空白,本人因文化阅历有限,也只是纸上谈兵,期望社会贤达和智仕能仁能勇于实践,把三峡的茶业文化产业建设起来,为把宜昌建成世界旅游城市,为茶叶产业,为茶业先人和后辈做一些有益的事情。  


人物介绍         

韩庆春

茶学专家

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科协 

多年致力于宜昌

茶产业和历史的研究

本网总编与韩老师(2016.7.)

宜昌茶产业发展研讨沙龙


近期资讯回顾(点击浏览)

寻找宜昌民间制茶人:西陵峡茶区制茶名师栾礼周

宜昌茶讯 ▏宜昌各地茶陆续开园上市。

宜昌茶文化 | 刘伟华教授谈唐宋文人的三峡茶缘

宜昌茶新闻 ▏中茶所工程师邓余良讲授前沿加工技术

宜昌茶史 ▏宜红是清末民国时期湖北茶的主流

发布权威的宜昌茶业新闻资讯

宜昌茶叶网

总编 ▏ 何宏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