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夷陵大战刘备兵败后退登的是哪座马鞍山?

 何宏江 2022-01-17

写在前面的话:"鹤年益寿"所写的夷陵大战(猇亭之战)遗址考察报告系列,陆续推出,敬请关注。此篇文章是在长阳磨市镇【三国夷陵之战考察专题工作会】之后,“鹤年益寿”整理编写并通过三峡大学王前程教授审核之后,推出的系列文章之一,下一期题为【刘备的中军大营所在地】,欢迎您参与互动并在文末右下角留言。

               

书画名家杨小强先生画笔下的马鞍山

宜昌一位书法家▏为宜昌日报写报头,为CCTV三写片头

(注:迄今已经四题央视片头)

经过五年之久的考察研究,我们的足迹到过江北的马鞍山,也到过江南的马鞍山,根据地形地貌,马鞍山的大和小,远和近,再从史志如《三国志》等著作中去找答案,从民间传说中去找参数,从大战遗址和出土文物中去找佐证,同时又从方位相同的几座马鞍山之间作比较,得出的最后结论是:刘备在夷陵大战兵败后,退登的不是江北的马鞍山,而是江南的马鞍山;不是江南点军区的马鞍山,面是江南长阳磨市镇的马鞍山。

第一,长阳磨市的马鞍山在长江之南,与史志记载的刘备退登之地在江南相吻合。《三国志.先主传》(公元)222年“2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刘备驻军之地在夷道(宜都),夷道在江南,退登的马鞍山当然在江南。《三国志.黄权传》:先主“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生自在江南。”这里直接点出了刘备在江南的方位,所以退登的马鞍山是江南的马鞍山。

第二,长阳磨市的马鞍山在“宜都以西,长阳县南”与史志记载的刘备退登之地也相吻合。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地图集》,将马鞍山标志在长阳县城东南,宜都以西,清江南岸。《三国志.陆逊传》载:“初,孙桓别讨备前锋于夷道,为备所困……”这里所说刘备围困孙桓之地,在宜都以西15华里的毛家沱,《三国志.朱然传》载:“黄武元年,刘备举兵攻宜都,然督5000人与陆逊并力拒备……”此战发生在宜都西十里的鸡头山。上面所说的毛家沱、鸡头山都在江南。

第三,长阳磨市的马鞍山离夷陵大战主战场猇亭很近。台湾三军大学的《中国历代战争史话》载:“陆逊以火攻蜀军营寨,一备俱发,刘备登马鞍山(猇亭附近)拒之”。《史话》为了阐明马鞍山与猇亭位置,在“马鞍山”后面加了一个括号,标明马鞍山就在“猇亭附近”。《中国史稿地图集》上册,将马鞍山的位置标在清江南岸,紧挨猇亭之西。《夷陵之战研究》(王前程著)也明确指出:“刘备败退于猇亭,亲率数万大军到马鞍山据守,说明马鞍山距猇亭的确很近。”而长阳已故文化人刘明春,则直接指出:“刘备驻猇亭的大本营就在马鞍山下,遭到火攻之后,情急就地后靠。”

第四,长阳磨市的马鞍山很大,可容纳数万兵马。该山长20多华里,宽5-8华里,总面积130万平方里,刘备兵败后,退上山去的蜀军达数万人,与《三国志》关于刘备兵放后退登马鞍山,“陆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的记载一致。

第五,长阳磨市的马鞍山留下了刘备寻找突围方向的遗址。如后人把刘备骑马来回寻找突围方向所走过的岩石叫“走马岩”,把形似“马蹄”的坑窝,叫做“马蹄岩”等。这些遗址,《宜昌府志》也有记载。

根据五个方面的结论,可以认定,刘备退登的马鞍山,是长阳磨市的马鞍山。

有了上述认定,我们否定各家提出的各种不符合历史事实的,不是刘备退登的马鞍山,有藏励和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的“在湖北宜昌县西北六十里”的马鞍山;有复旦大学历史研究所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名辞典》和张习孔、田珏主编的《中国史学大编选》所指的“在湖北宜昌市西北”的马鞍山;有武汉部队军事资料研究组编著的《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的《中国全史》记载的“今湖北宜昌”、“今湖北宜昌北”的马鞍山;有常之柱主编的《宜昌兵史钩沉》所记的“今秭归境”的马鞍山。

上述各种方位的马鞍山距刘备大本营所在地均有百里之遥,这些“太远”的马鞍山,不符合“刘备退登”“刘备退升”“刘备后靠”的历史记载的情节和条件,何况都在“长江以北”。

否定的第二种不符合刘备退登实的马鞍山,是容不下千军万马的“太小”的马鞍山,宜昌点军区土城乡,有一座马鞍山,经实地考察,宽约20多米,长约40多米,高约百米。山顶只有一亩左右的平地,最多仅能容纳一千人;除“太小”容不下刘备的数万人马外,该山一直属于夷陵(宜昌)管辖,与史志记载属夷道(宜都)管辖不符。此外,该山周边没有任何战争遗址可找,没有任何民间传说可循。

          

否定的第三种不符合刘备退登事实的马鞍山,是“太虚”的马鞍山。《西塞烽烟》记述了刘备兵败后,被围困在古老背金岭村所辖的马鞍山。2015年9月30日,我们到该村查看了那座“马鞍山”,发现山上无石,系土包,与史志记载的刘备退登的马鞍山是石山情况不符;该山高约80米,宽约50米,长约300米,也属“太小”,容不下蜀汉的千军万马。最为置疑的是,这座山原来不叫马鞍山,而叫马王山,该山与其偏北的赵王山相连。民间传说:不知哪个朝代,全国大迁徙,江西人填湖北,两名武艺高强的江西移民,在古老背各占了一个山头,偏北的那座山被“赵将军”占领,偏南的那座山被“马将军”占领。从此,人们将北山称“赵王山”,将南山称“马王山”。又不知何时,人们把“赵王山”叫成“赵望山”,把“马王山”叫成“马鞍山”。这就是金岭“马鞍山”的来历。对于这座由“马王山”蜕变而来的“马鞍山”,有人分析,是当地的说书人利用民间文化名义,将古老背虚构成为“猇亭”之后,为了“配套”,为了与史志记载吻合,又虚构了一座马鞍山,我们不敢相信这种分析,又按《烽烟》记述的张苞、傅彤在“猇亭汉埠东南侧八里的马鞍山”救刘备的故事中,去寻找云池附近,汉埠东南侧八里处的马鞍山。云池附近的老人们说,他们那里没有一个叫马鞍山的地方。这样一来,《烽烟》所说的两座在古老背的马鞍山,都没有找到。所以,在这里,我们只能把它叫“太虚”的马鞍山。这是我们否定的第三种不符合刘备退登事实的马鞍山,除了“太虚”外,共方位在江北,不在江南。


2017年有哪些进展?

回眸2017年以前的工作


今年的工作进展

今年宜昌市组织旅游糸统专家到长阳四个乡镇开展资源调查评估,并请毛正寿老先生到会专题汇报三国文化考察工作,引起相关人士的极大重视。这是对我们这项工作的认可和支持,因此也要求我们要加快步伐,加大力度,积极主动配合政府的项目规划和建设,使我们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视效益。

长阳磨市已经敞开宽广而厚重的胸怀,欢迎一切热心支持长阳磨市三国古战场考察研究和开发的各地朋友,来这里考察、探访和投资。

文化名人王作栋先生谈三国夷陵之战与长阳磨市(2017年1月1日,点击蓝字可浏览)

4月2日,三峡晚报记者郑联学先生及著名国画家萧俊植先生等人在矛戈头(今称茅岗头)实地考察。                                                         

长阳磨市 ▏九龙岛亲水  矛戈头寻古(点击详细了解)

 4月3日,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朱复胜先生,理事张帮寸先生、胡芙蓉女士在詹祖益先生的陪同下,实地考察了三国吴蜀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宜都的五眼泉、长阳的磨市等地,听取了毛正寿先生对古战场研究工作的汇报。       宜昌市炎黄文化研究会考察三国夷陵之战古战场(点击浏览详情)                                                                       

4月6日,市政协领导及文史专家关心三国古战场考察研究工作,给予鼓励和支持。


长阳磨市 ▏三国古战场考察研究最新动态

 5月21日

磨市镇党委书记召集三国夷陵之战考察研究团队和党委政府相关人员,调查研究近期工作,听取研究考察人员的意见,强调今后工作重点与思路,体现了磨市党委政府对文化工作的重视,对本地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开发的姿态。

6月11日

“鹤年益寿”编写《夷陵大战》(猇亭之战)遗址考察报告系文章。

6月13日

三峡大学文传学院教授、三国历史专家王前程教授审核《夷陵大战》(猇亭之战)遗址考察报告系文章的首篇:《夷陵大战刘备兵败后退登的是哪座马鞍山?》,提出指导意见,并在三峡晚报发表系列反应宜昌三国历史的文章。(其中第三篇叙述发生在磨市的夷陵之战故事,本网将在后期转载。)

艺术与评论

宜昌茶叶网.艺术名家

中华文化设计网

主编:何宏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