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化生活自绚烂,文润人生当丰盈——写在2021年度语文教育十大关键词揭晓之际

 陈士同 2022-01-17
      过去的2021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国人在“三牛精神”的砥砺下不断奋进,用手中的如椽大笔彩绘出极富中国特色的绚丽画卷。从国家层面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方面都进行了重新的洗牌,各行各业在挑战和机遇并存的生存态势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这一年,国家为实现'十四五’教育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举措。”

与时事相谐,教育领域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三新教育”改革之风吹遍大江南北之际,新的思想理念,新的方法手段应运而生。具体到语文教育领域,2021年究竟出现了哪些重要态势、重要格局、重要事件和重要现象?哪些将会对未来语文学科及其教育产生积极的导引作用?哪些会成为记录语文教育发展历程词典中的词汇?为此,语文报社新媒体团队通过走访、咨询和大数据分析,辅助各种调研问卷,经过一周的公开投票,评选出2021年度语文教育十大关键词。本次评选活动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语文专委会主任李明新,著名语文教育家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程翔、陈军,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委会秘书长朱于国,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华平等专家的关爱和支持。正是有了这些对语文及其教育饱含深情的语文人的参与,让这份新鲜出炉的语文“账单”带有了温情与色彩。而仔细玩味入选的十个词语,再回顾一年来语文教育园地发生的或温婉,或激荡的变化,这些从不同角度记录、阐释和表征语文发展的新科是当之无愧的。

大致梳理十大关键词,其指涉的意涵和涵括的意蕴较全面而深刻地展示了一年来语文及其教学发展的生态。不论是宏观性的,还是微观性的,都从不同侧面折射出语文学科及其教学的应有之义。孙老能够夺魁,乃是实至名归。与孙老的相识源于十几年前参加的一次全国性语文盛会。现在回想,自己有幸能够到现场聆听孙老的教诲,真的是此生的幸事。年近七十的老人,以他丰厚的学养,针对语文教育,尤其是文本解读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一场报告,孙老娓娓道来,让听者有如沐春风之感。时隔这么多年,那年那月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也正是有了那次醍醐灌顶的精神洗礼,后来分别拜读了他的《月迷津渡》《文本细读》等语文教学方面的专注,以及和钱老(钱理群)、王老(王富仁)合著的《解读语文》,让多年在语文教学场域混迹的“门外汉”慢慢窥见了语文教学的堂奥。世殊时异,万物多变。但是,这些年耄耋之年的孙老非但没有因为年龄而淡出语文教学界,反而以高校为阵地,站在高处审视关注语文教育的生态,以及语文教学发展的动向,并把自己的真知灼见付诸文字,分别刊发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语文教学类的核心期刊上,以惠及更多语文人。很多语文人正是得益于孙老关于“文本细读”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才在各自的教学园地栽树、种花,才耕植出自己的一片语文新天地。从这一点看,孙老荣登榜首是众望所归。

因为有别于只待在象牙塔一味语文学科的专家学者,孙老是俯下身子,把双脚深扎在语文园地厚重的大地上,所以才会深得受众的喜欢。当然,不论是学理性的,还是实践性的,孙老关注的是当下的语文,思考的是当下语文的教学。正是这样,孙老所倡导的、所提出的都是与《新课标》的理论紧密贴合的。而专家与教育主管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无疑对语文教学的拨乱反正起到积极的作用。语文及其教学从“知技型”转向“素养型”,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下语文教育的应有之义。不论是语言,还是思维,亦或审美和文化,这些学科元素的体现,学科特质的彰显不是单纯的概念,而是融汇到具体的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而这些不仅仅是当前语文教学要落实的,更是未来语文教学要一以贯之执行的。由之,“素养为本”“思维培育”“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主题教育”“九义课标修订”“党史入题”等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的关键词实为情理之中的事情。就语文及其教学而言,它是系统化、多维度的,而且是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科素养的涵养,不是局限在某一个狭小而封闭的时空中,而是开放立体的。语文教育的源起不是从学校开始,语文价值的彰显不是只停留在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说,语文学习是生命的学习,语文是关注生活、生命、人生的。从这一点上看,语文知识能力只是表层性的,素养的根植才是本质性的。

国家和民族语言的深解、思维品质的培养、审美意趣的涵养和对博大精深的人类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才是语文承载的使命。而这些关涉的内容之多,涉及的范围之广,欲在有限的时空中全部实现,几乎是不可能的臆想。鉴于此,要把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尽可能地填充,“微专题教学”和“主题教育”是较为有效的教学切入点和选择点。不论所操何事,欲求面面俱到,往往会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只得皮毛,难得相中,语文教学更是如此。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意蕴丰赡,内容丰富,关涉的元素之多,想在有限的场域达成各项目标,难于上青天。故此,删减次要,抓住要津,精耕细作于关键处,有的放矢方可实现。而“专题”式教学和“主题”型挖掘,抓住化整为零的处理,自会拨开云雾见青天。

既然语文教学千头万绪,那么如何从中理出头绪,需要语文人费思量的用心、用情。作为开放性的、社会人情味最浓郁的学科,要把学科承载的应有价值挖掘出来,用减法进行运算是不可或缺是思维与手段。语文人正是深谙此理,所以在国家把“双减”作为治理教育的首要任务的大背景下,语文教育教学的“双减”也必须行走在路上。此中的“双减”不是简单意义上数量的减少,而是教学思想、教学思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手段等的去粗取精和精益求精,即用最优化的方式收获最大化的成果。惟其如此,语文的生命之美、人情之美才会真正外显出来。

站在新时代的交汇点上,语文教学也应时代之需面临革故鼎新的自我涅槃。新的时代呼唤新人,而新人的培养,除了家庭和社会的因素,更要依靠学校。语文作为最富情味的学科,除了知识的教授,更要培养人的心性、涵养人的品行。剔除功利的加持,把人视为堂堂正正的、有血有肉的、有灵魂的生命体加以引导教育启发,他们才能真正挺起胸膛,昂首阔步于人生的征途,才能立于时代的潮头,搏击风浪,用行动向世界展示“时代新人”的风采,这是人之为人的真意,也是语文承担的使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