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大圣哲”光芒万丈,但世俗眼中他们都是失败者

 思想者札记 2022-01-07

思想者札记——关于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期望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大家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一、三、五 晚上20点发布3原创文章,欢迎投稿敬请关注、阅读、分享、评论!





德国现代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1969)在研究了历史上各大文明的重要思想之后,选出了四个人作为人类思想的典范——释迦牟尼、孔子、苏格拉底、耶稣,前两位代表了东方,后两位代表了西方,他们被称为“四大圣哲”。

“四大圣哲”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挖掘了人类精神的巨大潜能。透过“四大圣哲”的表率,见证了人类精神的升华。“四大圣哲”让人们在面对人生的负面情况时(如烦恼、痛苦、灾难、罪恶等)能够坦然以对,并透过这些困境让人们的精神得到淬炼从而变得强大。

两千多年来,“四大圣哲”的思想光芒万丈,照亮了全人类。就其人生在世的几十年来说,“四大圣哲”并非一般人眼中的成功者,甚至用世俗的眼光来衡量,他们都是所谓的“失败者”。他们的影响都是在他们辞世之后大放光芒的。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大约 27岁时,孔子开始在乡间收徒讲学。

51岁时,孔子终于有了从政的机会,曾任鲁国司寇,但一年之后因与鲁公、季桓子在道德与政见上的分歧最终去鲁适卫,携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辗转于卫、曹、宋、郑、陈、蔡、叶、楚等地,然而均未获得重用。

55岁时,卫灵公提供孔子在鲁国时相同待遇,居住一段时间后,又遭人诬而离开。60岁时,孔子过郑到陈国,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被人嘲笑为“累累若丧家之犬”。

颠沛流离14年之后,年近70岁的孔子被季康子派人迎回鲁国尊为国老,但未受鲁哀公的任用。这期间孔子专注于教育和古籍整理,直到公元前479年孔子逝世。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的一生可谓穷困潦倒,他的毕生精力都花在了与弟子、朋友和市区广场上遇到的旁观者进行交谈与辩论上,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

可以看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世期间,均未获得常人所谓的金钱、权力、名誉。但在他们辞世之后两千多年,两人思想影响了东西方,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

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等思想。儒家思想已经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同时也影响了世界上其他地区的人。

苏格拉底则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在苏格拉底之前,西方哲学追问处理的都是物理世界。而苏格拉底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思想世界、伦理世界、政治世界。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如果说苏格拉底教会我们“认识自己”,那么孔子则教诲我们“关爱他人”。苏格拉底把德尔斐神庙门楣上的题词“认识你自己”当成自己哲学的起点,孔子则把“仁”(仁者爱人)作为自己思想的基础。

苏格拉底说:“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在雅典广场上生活了约半个世纪,传播和阐释他的信念:“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得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已经成为东西方公认的人际交往“黄金法则”。孔子还教导我们:努力使一切行动达到“适中”,“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说完两位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再聊一下释迦牟尼耶稣——人类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两大宗教佛教和基督教的创立者。寺庙与教堂遍布东、西方世界,佛陀莲花座大彻大悟和基督十字架上牺牲的形象,已成为人类自救和拯救的整体象征。

释迦牟尼是释迦部落乔达摩家族国王的儿子,成长于优越的环境,本该享受荣华富贵。可他在大约29岁的时候,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的苦恼,舍弃王族生活,抛弃家庭和妻子以及世间的繁华出家苦行。

苦修了6年,释迦牟尼在放弃了极端苦行主义之后,35岁时在恒河附近菩提树下通过冥想大彻大悟。余生的岁月,他的足迹遍布恒河流域,向各阶层说法教化,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

耶稣的生平无史料可考,他的生日在公元4世纪被最终确定在罗马历的1225日,以对应太阳离地球的最远点(冬至)。按照《圣经》记载,童贞女马利亚受圣灵感孕,在伯利恒生下耶稣。耶稣在拿撒勒以木匠为业,直到大约30岁左右开始传教,宣扬福音。

传教过程中,耶稣和当时犹太教的核心权力阶级间的冲突也越渐加剧。33岁时,耶稣被12门徒之一的犹大出卖,被罗马当局判处死刑,在耶路撒冷的城墙外,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耶稣在世时并没有声称自己是救世主,是他的门徒保罗发展出了这种主张。

基督,以最羞辱的死亡方式,伸展着双臂救赎人类;佛陀,以至高无上的觉悟,解脱人类之苦并渡人于彼岸。佛陀打坐的姿态呈三角形,它象征着安稳,圆满;基督的十字架高高竖起,向左右延伸,寓意基督借自己的死救赎世人所犯的罪。

基督要求人们站起来,以他的名义站起来;佛陀教导人们坐下,坐下来沉思。佛陀的眼光看向自身,超越纷纭的存在支流,抵达世界的本性;基督的眼光朝向世界,怜悯着作为芸芸众生的个体。

佛教徒说“阿弥陀佛”,意思是佛在我心中;基督徒说“阿门”,意味着上帝与我同在。基督和佛陀分别以“原罪说”和“无常说”教导人们获得新生之路。

佛陀和基督要求我们的其实只是一样东西:我们的自我。对佛陀来说,所谓持续的、独立的自我,完全是彻头彻尾的虚妄,只有心无挂碍,放下自我,才能大彻大悟。基督要求人们彻底的转变,上帝会宽恕悔罪的人,所以要爱你的上帝,要爱邻如己。

佛陀和基督,一个是觉悟,一个是拯救,殊途而同归。一个是向内,一个是向外,目的地是无我之境。如果基督教是在祈求凭借救世主、绝对的神的力量来拯救人类,佛教则是深入渗透到非神的自我中,在无限广阔的自我宇宙中得到觉悟、自我拯救。

  提示“思想者札记”公众号建立4年了!至今已经发布原创文章500余篇。为了便于与读者的交流,“思想者札记”互动群已经建立,目的是听取读者建议,奖励读者阅读、评论、转发,并不定期地组织线上、线下交流活动。愿意互动和交流的读者,可以加微信swot01联系入群,谢谢!

● 《未来简史》:开启“人类未来向何处去”大辩论

 书中自有黄金屋:对我成长影响重大的三本书

 思想碰撞,心灵互动,为读者提供一个精神家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