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出现叛逆行为,可能是因为父母没有做到这一点

 钢蛋妈育儿 2022-01-17

最近看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颇受感动。这本书我相信很多早就看过了。

我觉得很惭愧,自己到现在才看到。不过幸好我的孩子还在等我去完成这本书,完善自己。

很多人会把青少年和叛逆联系到一起,仿佛孩子一到上初中的年纪就会开始和父母作对,不听大人的话,忤逆大人。

很多初中甚至小学的家长都非常无奈,孩子大了,不能打。打了怕伤他们自尊;不打不骂,又担心他们学坏,走上不归路。

网上也报道过很多10几岁的孩子因为爸妈的一句话,一巴掌离家出走。不论爸妈怎么哀求,就是沉迷网络。

可是,你去听那些父母是怎么说的:“我无微不至的照顾他,爱护他,他要啥给啥,为啥就不听话,为啥我说的就是不听呢。”

这就是原因啊,父母与孩子之间不是指挥与服从的关系。孩子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和大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和喜好。

父母总是以权威,高高自上的姿态对待着孩子,从没把他们当成有自己思想的人。

父母们不去与他们沟通,不去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思考,只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时刻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孩子以指导。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面说,安德烈在14岁的时候离开她去了德国,等她结束台北的市政府工作,闲下来的时候,安德烈已经是一个18岁的青年了。

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很想和安德烈聊聊天,她热情地靠近安德烈想要说些什么,可是安德烈却说“谈什么?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

后来,他和安德烈的交流变成了:你好吗?-好啊。学校如何?-没问题。诸如此类,无趣又没有深度的对话。

龙应台很失望也很着急,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她和安德烈的关系可能就仅限于此,她将不能理解她的孩子。

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

所以,她征得了安德烈的同意,以通信的方式,共同写一个专栏。她要重新认识安德烈,把他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认识。

专栏推出后,收到了很多父母以及孩子的来信。这些读者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缺乏沟通和理解。

很多父母与儿女共处一室却鲜少说话,有时候即使说了话,不是孩子觉得父母啰嗦,就是父母觉得孩子没出息。

通过与安德烈的通信,龙应台了解了安德烈的很多方面,他的忧虑,他的困惑,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龙应台也坦诚地回答了安德烈的问题:自己怕不怕被读者忘记,怕不怕自己变老,曾经后悔和做错的事等等。

专栏一共开了三年,两个人对个人价值,国家意识,文化差异,工作意义等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讨论。

对待每个问题,龙应台都坦诚地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安德烈也毫无保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三年的时光让安德烈更加了解了母亲,龙应台更加理解了儿子。

很多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龙应台也担心自己孩子的未来,希望他能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希望他有个体面的工作。

可是安德烈在第28封信《给河马刷牙》中对龙应台说“妈妈,你要清楚地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及其平庸的儿子。”论学历水平和人生成就,安德烈很确定不会超越自己的父母。

但是,龙应台告诉他:“即使你给河马刷牙,给大象洗澡,只要你每天觉得很快乐,你觉得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

其实,父母与孩子之间之所有矛盾,有争执,很多时候就是没有坦诚地去沟通,父母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孩子总不会相信父母会倾听他们的内心与想法。

而久而久之,沟通越来越少,淤积的隔阂就会越来越深。

幸好我及早地看到了这本书,让我能在我的钢蛋逐渐显现个体精神的时候,能与他真诚地交流与沟通。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龙应台那样的妈妈,也希望儿子能成为像安德烈那样有自己思想和意识的孩子。

这本书里面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学习的内容。如果你还没有看,非常推荐去读一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