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

 疼痛指南 2022-01-17
前斜角肌综合征是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的胸廓上口出口处的臂丛神经、锁骨下动脉压迫的血管、神经疾病的综合病症,患者通常的病症表现为肩部、手臂等部位疼痛或麻木,也有部分患者肌肉无力甚至萎缩,手部清冷发紫,桡动脉搏动减弱等,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活和休息。


1.治疗方法
  1. 患者在颈部前斜角肌找触发点, 用细针行触发点针刺破坏术。每 4 d 1 次,3~5 次为 1 个疗程。
患者取侧卧位, 患侧朝上, 首先按压颈椎横突尖,沿着颈椎 3~6 横突尖部寻找敏感点,敏感点多半位于横突前端( 也有部分患者敏感点存在横突后端) , 敏感点确定后以左手为押手,固定敏感点,右手用 1.5 寸针灸针在敏感点 1~1.5 cm 处进针, 针尖与头部呈 45°角,行针方向沿斜角肌肌肉束,当针尖抵达敏感点下端横突尖部时, 患者即出现“肌肉跳动”、酸胀或沿上肢放射感后留置 2~5 min。每个敏感点进针 1 枚, 超过5 个敏感点的患者仅选择 5 个敏感点进行治疗。

2.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
  • 患者有肩部、臂部( 手部) 、颈部麻木、疼痛、怕凉、无力、活动不适、酸胀等感觉。患者感觉障碍以上肢臂内侧、小指明显,颈椎活动过程中障碍感觉加重, 斜角肌间隙压痛明显, 并向上肢呈放射性疼痛或不适感。颈椎正侧位行 X 线片检查, 未见颈肋异常或胸肋异常或第 7 颈椎横突过长等先天性畸形 , 颈部 MIR 检查未见其它异常。
  • 本次研究排除合并严重脏器疾病患者、有手术适应证患者、对治疗方法有抵触心理或不同意者。
3  讨 论
前斜角肌综合征在大多数学者的研究中都认为是由于第 1 肋太高造成臂丛神经下干受到压迫导致的疾病,但是在长期研究中学者没有找到第 1 肋抬高的证据,随后研究第 1 肋与臂丛神经之间发现了一块小肌肉,这块斜角肌在发病过程中向前、向外移位, 故此形成神经丛的压迫, 进而对发病能够形成病理学解释。
现代解剖学认为, 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分别起自 C3~C6 和 C2~C7 横突的前后结节, 止于第 1 肋骨上面,两者的腱性结构形成“剪刀式”夹角而钳夹 C4~C6 的颈部神经。而且前、中斜角肌与第 1 肋骨形成一个三角形间隙,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下干自此穿出,锁骨下静脉位于前斜角肌前方。因此当头部突然向对侧旋转,颈部侧屈或后伸, 或长期从事旋颈低头工作,使对侧前斜角肌受到牵拉扭转, 长期反复的循环载荷和应力集中或超限载荷, 都可以使斜角肌筋膜和肌肉因损伤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肿胀、痉挛等变化。因此当斜角肌局部组织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必然会发生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而产生疼痛, 从而引起斜角肌反射性肌痉挛、肿胀,即可压迫其间通过的臂丛神经和锁骨下动、静脉,导致神经血管症状的出现, 而神经血管受压迫又会进一步加剧斜角肌的痉挛,形成恶性循环 。

目前,如果病人自觉症状轻微、无神经损伤的表现,通常采用非手术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包括悬吊上肢、适当休息、局部理疗、前斜角肌局部封闭、口服止痛药及非甾体类消炎药、减轻体重、加强肩部功能锻炼等方法。如果前述治疗无效, 则应采用手术方法加以治疗。
手术治疗或者封闭治疗的疗法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患者脊椎、肋骨间的力学平衡,往往在治疗后会导致疾病的复发

肌筋膜触发点是骨骼肌内结节处大量高度异常的敏感小点,并在此处可以触摸到一条紧绷的肌带,触发点分为活化和隐性两种:
活化触发点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局部或远处牵涉性疼痛、关节活动受限、易疲劳和失眠等症状;
隐性触发点在无机械刺激的情况下无明显表现,但是在创伤、疲劳、免疫力降低、营养物质缺乏、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因素刺激隐性触发点时,它们可以转化为活化触发点, 对触发点进行针刺破坏术可以利用外物刺激加速人体局部的血液循环, 进而将病灶部位的缺血缺氧情况进行改善, 同时也能够少神经的递质释放,缓解患者的局部痉挛现象,形成良性的循环。
从上述的表述中我们可以认为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与传统的穴位针灸疗法有类似的效果, 并且 根 据 解 剖学的研究能够提供一定的相似性证明 。

  1.  斜角肌本身几乎不会觉得疼痛,但是斜角肌的触发点可能是它们关联区域的主要疼痛原因,没被人怀疑的斜角肌触发点却常常是导致治疗失败的关键因素。
  2. 在斜角肌引起的关联痛部位内还可能形成卫星触发点, 这使得斜角肌的触发点通常成为胸部、上背部、肩膀、臂部和手部疼痛的根本原因,斜角肌引发的症状很容易被误诊。
  3. 前斜角肌综合征也属于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一种, 针对触发点进行治疗需要准确地找到触发点并且进行力学缓解治疗。


针刺疗法主要是利用针头对触发点的破坏或者刺激引发脊髓的强烈反射, 利用脊髓的神经信号和电信号释放来放松触发点处的痉挛状态, 达到缓解疼痛的作用,与国内常用的物理力学释放的小针刀疗法类似,但是针刺触发点的疗法核心并不是利用针尖刺破当前的力学平衡, 而是利用针刺疗法导致人体自我调节逐步纠正不正确的肌肉、肌筋膜力学状态,进而缓解疼痛病症。

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对患者的脊椎、肋部力学平衡影响情况进行了预后回访,回访结果显示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的患者复发率极低,约为封闭疗法的 1 /3, 故此可以认为从长远影响上针刺疗法更具备优势。

所以可以认为触发点针刺破坏术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体不健康的力学状态或者不健康体质, 利用人体自我调节来进行“自愈”, 有效地缓解复发况,适宜在临床上大范围推广。
针刺不痛的诀窍

一,快速进入皮肤操作时最好患者聊天,分散患者注意力,防止患者紧盯着你进针,引起精神紧张。选中点,果断进针。这样就可以避开了皮肤的痛觉感受器了,当感觉发现,针已过去。此所谓: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二,要绷紧皮肤或压紧绷紧的皮肤,就在单位面积里面,皮肤的感应器相对就减少了,所以呢,我们这是一个好的办法,一定要绷紧皮肤或者压紧皮肤以后才进针。三,提插距离要短。在皮下提插的过程中,会牵拉到筋膜,所以我们在牵拉提插的过程之中,要避免大距离的提插,如果真的要大范围松解,我们要缓慢进行,轻柔地进行,这样才避免倒进我的牵拉四,到骨面要轻柔,不能硬碰硬,点到即止。骨头的表面有骨膜,骨膜是结缔组织,其实也就是筋膜,因此到了骨膜也会感到一种酸胀痛,所以在鼓面要轻柔的运针,千万别硬碰硬。五,避开血管其次是在针灸时,尽量避开血管


您的点赞是我们进步的动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