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漪:解决“三个思想疙瘩”,才能真正落实以学生为本的要义

 课程教学研究 2022-01-18
图片
本文共6367字,仔细阅读需16分钟

本文作者于漪


21世纪之争归根到底是人才之争,经济之争实际上就是科技之争,科技之争到最后就是人才之争。因此每个国家考虑的都是如何把人口变成人力资源。

人要成为人力资源,就要通过培养,因为人难以自然成才,所以教育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放眼看世界,各国都是把教育放在战略地位上,而且把基础教育提高到了过去从未有过的高度。对我们而言,要接受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理念是很不容易的。


我们至少要解决三个思想疙瘩:

第一个疙瘩是学生的培养是外塑的还是形塑的


我们一般认为名师出高徒,学生的培养主要通过外在途径塑造,现在新的教育理念认识到,外塑是有作用的,但是归根到底要靠内在建构

因为所有学生的学习都是在他生活经验、学习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增添新的知识,增长新的能力,离开了他本身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很难说是学习。

因此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就必须要有新的理念,外塑是有作用的,但是必须通过内部的建构才能起作用。

图片


我们过去讲哲学思考,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我们“要学生学”和“学生自己要学”是很不一样的,我们“要学生学”的时候,累得不得了,用十分的力气有时只收到一分的成效;“学生自己要学”的话,就一以当十。

并不是所有的培养我们都花了精力,一定的外在条件是必需的,但是他们能不能成才,就是中国一句老话:“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

所以课改理念里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很重要,一定要把他们的积极性、自主性激发出来,唤醒他,这样我们的教改才能成功。

第二个疙瘩是师生定位


我们长期以来是三中心:课堂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课堂是重要的,学生接受教育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课堂,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影响他们的青春的质量。一天八、九节课都在课堂,他们接受怎样的教育必然影响他们生命的质量。

图片


但师生究竟怎么定位?实际上我们老师并不是起中介的作用,既不是代替学生学习,也不是一个中介,教师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给他指出一条学习的路。

所以师教之功在于启发点拨,让学生开窍,课堂绝对不不仅仅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场所,更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场所。

我们的课堂经常是让学生隔墙看花,其实如历其境和身历其境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的课堂教学经常是让学生如历其境,好像进到这个境界中去了,实际上他还是旁观者。

一定要让学生身历其境,自己进去了,去读去写去想,让课堂成为他实践的场所,成为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场所。能力的培养一定要经过实践,教了多少年以后我才慢慢地悟到这个道理。

图片


一个班级的学生从分数看差不多,但实际上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差距是很大的。

我以前举过一个例子,汤显祖的《牡丹亭》,丫环春香对小姐讲,现在春天到了,外面怎么怎么美,小姐是如历其境;等到她一到园子里头,真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这时候她是身历其境了。她会有很多想法,朝飞暮卷,雨丝风片,因此她会想到“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她没有亲身经历是体会不到的。

从这里看师生定位,教师是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点拨者、引路人。课堂教学是有计划的培养,不是放羊,因此课堂教学怎么组织,怎么结构,怎么运用材料,就看你的科学和艺术。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师生平等,但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我有时听课,发现有些老师放弃了这个身份,你好,他好,其实讲得并不怎么好,你都说他好,这样是不对的。好就是好,较好就是较好,不行就是不行。

图片


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要有判断力,课堂上能够即时应对,要有驾驭的艺术和能力,这并不是说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教师是一个引路人,是一个助跑器,是帮助他跑,并不是要你去披荆斩棘,而是组织学生来克服困难,克服障碍。

第三个疙瘩是如何面对少数尖子和全体学生


我们的教育非常强调“两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在贯彻教育方针中,体育不受重视,导致学生体质下降。

现在有的小学会有这样的怪现象,一年级的学生下课也不准出课堂,上厕所要举手,这个怎么行?孩子像小鸟一样要接触自然,因为怕出事情,就不让出去了,这怎么行?因此要全面贯彻方针很吃力,没有勇气没有信念很难做到。

图片


第二是面向全体学生,这是我们基础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因为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这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国民素质不是一两个人的素质,不是少数人的素质,而是全体民众的,因此要面向全体学生,各个层面的、各种类型的学生,都要通过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现在的应试教育使很多学生成为陪读,一个学生如果只是充当陪读的角色,他再有什么样的能量都不会发展的。脑科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都有巨大的潜能,关键就是怎么样把它开发出来,要通过教育开发潜能。

图片

我一直强调分数不代表人,它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孩子的整体素质。我过去教的学生,有语文不及格的,但是慢慢调教,三年调教下来,照样考取清华大学。教师就是要调教,不断地调教,用你的耐心,你的爱心去调教。

每个孩子有他的特点,尖子要不要培养?当然要培养。

我们国家尖子不是多了,而是太少,我们缺综合素质的人才。复旦大学有些科系也缺领军的人物,中国教育网上还在高价聘教授。

所以我们首先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要抓住少数学生。我们这样的时代应该是逐步出文学大师的。易中天讲现在不要大师了,我不太同意,他说我们这个时代不可能出大师,并不是这样。

图片


大师的出现要很长的孕育时间,一定是很多的人才都到一定的水平,才出得了大师。我们的体育那么困难,因为体育老是拔尖子,如果普及得好,就容易提高了。

我们的乒乓球运动员那么多,一抓一大把,就是因为普及得好。我们现在足球那么困难,就是普及得不行。普及得不行,要提高很难。

人是会变的,人的发展潜能是不可简单预测的。所以我们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既要考虑学生的潜力,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抓住一些尖子来培养。

如果这个老师教出的班上有两三个、四五个尖子学生,那上课就方便得多了,任何一个比较深一点的、有层次的问题,启发一下就出来了,课堂马上就不一样了。

并不是说素质教育不要尖子,而是任何时候都是大队伍中有尖子。如果我们认识上的这个疙瘩解开了,那么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可以在我们脑海里扎根了。

图片


让孩子真切感受到幸福


幸福是什么?可能千人千理解,万人万体会。它既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切切实实地存在于人的身上、人的心中。

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自己的无上幸福,这就把幸福提升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高度来体验、来考量。

有的人物欲无穷,对金钱顶礼膜拜,追求财富的超速积累,过声色犬马的生活,认为这就是享受生活,这就是幸福。

对这些林林总总的认识与做法,暂不作评判,不进行讨论。

我们办学者、执教者着力要思考的是,如何让我们的中小学生在求学期间能真切地感受幸福,享受幸福,快乐健康地成长。

图片


中小学生对幸福的要求应该说是不高的。他们只要感到自己做的事有意义,有成就感,受到尊重,得到肯定,就会身心愉悦、舒服痛快、幸福温暖。

有了这种感受,必然精神振奋、意气风发,笑对学习和人生。然而现实状况是,其中不少孩子表现出来的是身体疲惫、心情压抑、求知欲望不强烈。

生活确实幸福,学生既无缺衣少食之苦,求学的物质条件更是优越得前所未有,为什么会觉得“心苦”而缺失幸福感呢?

原因可能多种多样,但过重的压力无疑是共同的因素。学生求学必有压力,但这种压力应该是适度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

过重的压力必然导致学生不能承受之累、不可承受之苦。我们不禁要问,过重的压力来自何方?

图片

首先是目标宏大、虚幻,内容繁多。

这些目标基本不是孩子少年立志所追求的,而是家长根据社会上流行的、时尚的,各种各样的“参照物”确立的。

各种各样的学科要拔尖,各种各样的才艺要掌握,各种各样竞赛的机会不能错过,各种各样的奖状、证书均要囊括为己有……五花八门的功利都往小小生命上堆,怎一个累字了得!

用成人的主观愿望构架孩子的人生,看似为他们造福,实质却是画地为牢,限制了他们的自由发展、蓬勃生长。青少年时期极其可贵的率真,幼稚,粗糙,勇敢、探究、纯情、惬意、欢乐在功利色彩笼罩下不断地被消解。

图片


家长也好,教师也好,要真正学会换位思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梦想与追求,学习上有这样那样的需求乃至闪失,这些都应该被理解、体贴和宽容,家长和教师应该满腔热情地给予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一味用刚性的指标,特别是分数、名次、证件加压,轻则造成学生情绪低落、学习倦怠.重则导致性格扭曲、冷漠寡情,无视社会与人生,后果难以预料。

学校与家庭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也不可能给予孩子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人的感受、个人的体验。但学校与家庭有责任给孩子们提供滋养幸福感的宽松的环境、自由发展的时间。

每个学生都是宝贝,有兴趣有爱好,有优势有特长。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尊重他们发展的权利,为他们提供成长需要的时间和空间。如此,他们求知向上的积极性必然增强,在施展才能的过程中就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幸福感也就充盈胸际。

图片


以巨大的勇气拆除分数的桎梏,遵循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幸福就会不期而遇:头顶上是湛蓝的天空,周围是鸟语花香。

来源 | 北师大基础教育教材

编辑 | 思维智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林崇德:思维品质的训练对学生有多重要?
胡卫平——为素养而教,我们需要思维型教学
胡卫平——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原中央教科所副所长滕纯——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需要提升思维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张梅玲——将哲学思维渗透到数学教育中
改变我们的下一代,从思维教育开始
以思维为“核心动力”,这所学校抓住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湖南湘潭九华和平小学丁素平:“学思维”课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
“思行合一”:这样提升专业能力才是当下教师所亟需的
“学思维”开学第一课来了!看看这些“玩”high了的课堂都是什么?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