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合情绪中和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工智能(四)

 情缘半岛 2022-01-19
图片

图片

图片

张立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孟子研究院学术顾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四、和合同心通达道    

中和的“和”。在大智能时代,人类面临各种错综复杂的冲突和挑战,和是化解其冲突和挑战的大本达道。


图片


01

和平与和解

心平气和,天下太平,冲突、矛盾、纷争、战争平息,生活安定。《管子》载:“致德,其民和平以静。致道,其民付而不争。”黎翔凤注:“君德及人,以致和静。”推致其道德,人民亲附而不争,和平而不会发生战争。荀子讲:“血气和平,志意广大,行义塞于天地之间”。心平气和,胸怀广大,遵循仁义原则去实行,使其充满于天地之间,天下和平。和平的获得,必使冲突、矛盾纷争、战争得到和解、协调。荀子说:“和解调通,好假道人,而无所凝止之,则奸言并至,尝试之说锋起。若是,则听大事烦,是又伤之也。”杨倞注:“谓宽和不拒下也。尝试之说,谓假借他事试为之也。听大,谓所听之事多也。”这是从负面来说明和解的复杂性、反复性。在现实社会中,事情、问题往往具有两面性:一些纷争百年得不到和解,或是各种意见不统一,或是假借他事而混淆是非,从而得不到和解协调。《史记》载:“秋,匈奴冒顿大围信,信数使使胡求和解。汉发兵救之,疑信数间使,有二心,使人责让信。信恐诛”。韩王信立韩公子横阳君成为韩王,以抚定韩国故地。匈奴围攻韩王信,韩王信数次派使者与匈奴谈判,以求得和解,免除战争。《周礼》载:“调人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凡过而杀伤人者,以民成之。”贾公彦疏:“调人至和之。”郑玄注:“过,无本意也。成,平也。郑司农云:以民成之谓立证佐成其罪也。一说与乡里之民共和解之。” 调人的职责就在于和解万民之间的纷争、冲突、仇恨,使万民过上无纷争的和平生活。

02

和顺与和集

和协顺从,得到安抚。《周易》载:“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虞翻注:“谓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和顺谓坤,道德谓乾,以乾通坤,谓之理义也。”李道平疏:“坤为义,义者利之和。坤,顺也,故和顺谓坤,乾为道为德,故道德谓乾,以坤顺乾,故曰和顺于道德。”汉人解易,精于象数。《说卦传》采韩康伯注,主于义理。所以孔颖达疏曰:“易道周备,无理不尽。圣人用之,上以和协顺成圣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断人伦之正义,又能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物理既穷,生性又尽,至于一期所赋之命,莫不穷其短长,定其吉凶,故曰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也。”虞翻以和顺与道德为坤与乾,坤和协顺从乾,所以讲和顺于道德,即坤顺从乾。孔颖达以上下分别圣人道德与人伦正义,和顺于圣人道德,即人伦顺从道德。和顺使民安抚,《史记》载:“和集周民,周民皆说,河雒之间,人便思之。”周宣王时,郑桓公封于郑,为周幽王时的司徒。他和协安抚周国的百姓,百姓都喜悦,河洛之间的百姓都思念他。《史记》又载:“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和协安抚百越。汉高祖封尉佗为南越王,使其不侵犯南边的地方。和集与和辑意同。《淮南鸿烈》载:“世无灾害,虽神无所施其德,上下和辑,虽贤无所立其功。”上下和协辑睦,贤能的人无功业可建立,社会和谐,人民安居,就无伐乱禁暴的功业可做。

03

和谐与和睦

互相协调,弥合分歧、矛盾,和睦友好。《广雅·释诂三》:“和,谐也。”《左传》载:晋侯对魏绛说:“子教寡人和诸戎狄,以正诸华,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请与子乐之。”注:“如音乐之和谐。”魏绛曾建议和戎有五利,晋悼公悼于是派魏绛会盟诸戎,即诸多游牧民族,修民事,田以时。仲长统说:“夫任一人则政当,任数人则相倚。政专则和谐,相倚则违戾。和谐则太平之所兴也,违戾则荒乱之所起也。”任命一人则政治专一,政治专一,和谐而无矛盾冲突,是太平之世的兴起;任命数人便相互偏向,意见不统一而相违背乖戾,是国家荒乱的开起。《晋书》载:“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措之规矩,则器用合宜。”将作大匠掘地获得古尺,今尺长于古尺,于是发生依古尺,抑或依今尺之争,一以古尺为正,一以今尺不宜改。挚虞认为古时圣人见天下精微的形容而象物制器,做成钟鼓等乐器,音韵和谐,均符合规矩方圆,器用适合实用,应改今从古,不能两尺并用。和谐融洽,和睦共处。《尚书》载:“同寅协恭,和衷哉。”孔安国注:“衷,善也。以五礼正诸侯,使同敬合恭而和善。”诸侯之间和善而和睦,而无悖害之心。《左传》载:宋殇公即位,公子冯逃亡到郑国,到了韩国州吁自立为国君,准备攻打郑国,因此求宠于诸侯,以和其民。于是他联合宋、陈、蔡攻打郑国。鲁隐公问众仲:州吁会成功吗?众仲回答说:“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只有用德行使民众和睦融洽,没有听说用祸乱的。用祸乱犹如理乱丝的头绪反而搞得更加纷乱。州吁依其武力,残忍于民,就会没有群众支持和亲信帮助,众叛亲离,难以成功。当今研制杀人机器人,既不出于善心,亦得不到世界人民的支持,故难能施行。

04

和一与和同

和睦同心,同心合力,而获成功,同心合作,才能发展共赢。《尚书》载:“其难其慎,惟和惟一。”孔安国传:“其难无以为易,其慎无以轻之。群臣当和一心以事君,政乃善。”为臣者既不轻易,亦应谨慎,群臣和协同心,同德一心奉君治国理政,政治必完善。《礼记》载:“上取象于天,下取法于地,中取则于人。人之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孔颖达疏:“所以群居和壹之理尽矣者,既取法天地与人,三才并备。故能调和群众,聚居和谐,专一义理尽备矣。”为什么父母去世,要守丧三年?这是依情而立文,是百王所同,古今为一。孔子说,子生三年,不离父母的怀抱,因而守丧三年,即是报恩德,亦是普遍的礼仪。谯周说:刘备天姿至孝,守丧超过三年,他“敬贤任才,使之尽力,有踰成康。故国内和一,大小戮力。”国内和谐合一,大小戮力同心,而能三分天下,蜀国兴盛。和同,《左传》载:郑国听到晋国要攻打郑国,楚王救援郑国,司马子反统率中军,他到申地时拜访了申叔时。申叔时告诉他:德行、刑罚、和顺、道义、礼法、信用,这是战争的手段。“民生厚而德正,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求无不具,各知其极。故《诗》曰:'立我烝民,莫匪尔极。’是以神降之福,时无灾害,民生敦庞,和同以听”。人民生活丰厚,德行端正,一切举动依于国有利而行,并合乎节度,时宜合适,万物有所成就,这样上下和睦。相处不会有冲突。《诗·周颂·思文》说:安置民众,无不合其准则,神灵就会降福于他,民众生活富厚,和睦同心地听从。管子说:“是故上必宽裕而有解舍,下必听从而不疾怨,上下和同而有礼义。”他把圣王与暴王的治国理政做了比较,认为善为政者,君上必定宽裕而解免赋税,下面民众听从而无怨恨,上下和睦同心而遵守礼义。反之,不能治国理政,上下互相牵制而不能和同,小者兵挫地削,大者身死国亡。

05

和亲与和戎

古代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和睦相亲,汉公主出嫁少数民族首领,结为姻亲关系,亦为诸侯之间的和亲关系。《史记》载:匈奴冒顿率精兵 40 万骑,围刘邦于白登。高帝(刘邦)以丰厚礼物给阏氏,阏氏向冒顿说:“两主不相困,今得汉地,而单于终非能居之也。”遂解围,“冒顿遂引兵而去。汉亦引兵罢,使刘敬结和亲之约。”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了解到匈奴与乌孙国合谋侵犯中原的情况,他建议,令乌孙“东居故地,妻以公主,与为昆弟,以制匈奴。”“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后汉武帝于太初 4 年(公元前 101 年)为与乌孙国和亲,把楚王刘戊孙女解忧公主嫁与乌孙国王翁归靡。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自言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单于欢喜,上书愿保上谷以至敦煌,传之无穷。请罢边备塞卒吏,以休天子人民。”昭君出塞,和亲使汉匈边境维持了和平局面。后唐太宗于贞观 15 年(公元 641 年)把江夏郡王李道宗女儿文成公主嫁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和平、友好相处,这种和亲的措施,也是与少数民族结盟友好的和戎形式。晋悼公对魏绛说:“然则莫如和戎乎?”魏绛对曰:“和戎有五利焉。”戎人逐水草而居,轻土地,可收买;边境百姓安心耕种;戎狄事奉晋国,可慑服诸侯;以德行教化戎人,无有战争;以道德和法度,远至迩安。晋侯喜悦,派魏绛与诸戎结盟媾和,致力于治理百姓的事情。

06

和声与和乐

和谐、和美的音乐声音,和睦而安乐,唯有安居乐业,而为安乐。《尚书》载:“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孔安国传:“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声谓五声,律谓六律,孔颖达疏:“声依永者,谓五声依附长言而为之,其声未和,乃用此律吕调和其五声,使应于节奏也。”诗是表达意志、志向的,学习、练习它可以增长意志,以教导帝王、贵族子孙,使其开悟。《左传》载:“和声入于耳而藏于心,心亿则乐。”音乐能移风易俗,听和谐的音乐,使人心安而快乐,是为和乐。《礼记》载:“正声感人而顺气应之,顺气成象而和乐兴焉,倡和有应,回邪曲直,各归其分,而万物之理,各以类相动也。”音生于人心,情动于心中,而表现于声。音乐的乐,是音的所由生,感于物而发,喜怒哀乐的心而感,便有不同的声音。若以奸声、正声感动人心,就会以逆气与顺气相应,顺逆之气成象,就会使淫乐与和乐兴起。万物的道理是有分别的。和乐使人和睦安乐。《诗经》载:“兄弟既具,和乐且孺。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兄弟既聚,和睦安乐而相爱,夫和妻爱,像音乐一样和谐协调,兄弟聚合,和睦甚乐。然而,在现代社会,有人被利益迷了心窍,在其患难时,往往与友“同志加兄弟”;患难过去,便是“利益 + 利益”,以友为敌。

07

和光与和谨

才华内蕴,锋芒隐蔽,外则和顺而谨慎。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王弼注:“无所特显,则物无所偏争也。无所特贱,则物无所偏耻也。”蕴涵着光耀,混同着垢尘,这就叫玄同。光耀不特显,垢尘不特贱,两者同等无别。《后汉书》载,张奂遗命曰:“吾前后仕进,十要银艾,不能和光同尘,为谗邪所忌。”银艾为艾草染的银印绿绶。不能与董卓等垢尘同流合污,而为谗佞之人的谗言所陷害。董卓还长安,封王允为温侯。士孙瑞对王允说:“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汉献帝封王允为侯,食邑五千户,固让不受。王允独崇尚高节,内蕴光耀。之后他接受士孙瑞的意见,乃受二千户食邑。道德高节,谦和而谨慎。王谌“贞正和谨,朝廷称为善人,多与之厚……谌少贫,常自纺绩,及通贵后。每为人说之,世称其达。”达则兼善天下,是因王谌出身贫贱,为官后为人和顺谨慎,正直不阿,朝廷众人称他为善良的人,很多人与他交情深厚。

08

和羹与和合

用不同调料,甚至相互冲突的原料配制羹汤,表示着不同而和睦、和融、和谐与相互合作、融合、合理、合力、合拍等。《尚书》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孔安国传:“盐咸梅醋,羹须咸醋以和之。”盐多就咸,梅多就酸,盐梅中和,恰到好处,而成和羹。《诗经》载:“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郑玄笺:“和羹者,五味调腥热得节食之,于人性安和,喻诸侯有和顺之德也。我既裸献,神灵来至,亦复由有和顺之诸侯来助祭也。其在庙中既恭肃敬戒矣,既齐立平列矣。”这些是中宗死后,诸侯来助祭所讲的话。中宗复兴成汤的功业,所以有这样的祭祀。《左传》记载齐景公与晏婴对话:“和与同异乎?”晏婴说:“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同是没有冲突、矛盾与不同。和是由不同的东西,甚至冲突、矛盾的调料及食物,经主体人的智能和合,使其恰到好处,而成味道鲜美的和羹,食了就会心平气和,和羹是融突和合的成果。西周末年,史伯与郑桓公讨论和与同的话题。史伯说:“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韦昭注:“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因伦施教,使百姓和睦,皆得保养。当桓公问道,“周其弊乎?”史伯认为周幽王必定衰败,其原因就在于“去和取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如何“和实生物”?史伯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指由不同、冲突、矛盾的物,杂合成万物,是中国对于天地万物从哪里来的回答或诠释。春秋百姓不希望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而期盼和平、合作。因此,管子、墨子等都主张和合;老子主“冲气以为和”“知和曰常”;孔子倡“和而不同”,其弟子讲:“和为贵”;《易传》讲“保合太和”;《吕氏春秋》说“天地和合”等。和合是人民的共同愿景。

中与和结合,就具有位天地、育万物的宇宙论的重要价值。中见于《殷墟文字甲编》398,《殷墟书契》1.6、6.49、7.22,金文《颂鼎》《师旂鼎》,以及金文《陈肪簋》《史孔盉》。《说文》:“中,内也,从口、丨,上下通。”《广韵·送韵》:“中,当也。”《说文》:“和,相应也,从口禾声。”中和是指未发与已发的形式和状态,以及本质与现象、寂然不动与感而遂通的动静关系的总和。从先秦到近代,中和一直是哲学家、思想家研究的重要话题。荀子言:“中和之纪”。刘劭《人物志》说:“中和最贵矣。”阮籍《乐论》言:“均黄钟中和之律”。嵇康说:“动由中和。”王通撰《中说》,孔颖达讲:“至极中和,使阴阳不错。”司马光著《中和论》,并与范景仁互相辩论。程颐与吕大临反复对话中和。又有朱熹与张栻的中和论辩。王守仁认为:“中和是人人原有的”,“知得过、不及处,就是中和”。刘宗周讲:“中和浑是一性。”康有为撰《中和说》,评论朱熹与张栻的中和之辩。中和是自然、社会、人生最高、最普遍的原则和价值,人的行为应遵照中和的道德规范。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2019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