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黄帝内经》看“形神一体观”的临床运用

 循天园 2022-01-19
       “心者,君主之宫也,神明出焉”

       “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形” 与 “神” 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概念,被《黄帝内经》所重视并广泛论述,其中提到 “形”的次数达 200 多次,提到 “神”的次数达 190 多次。

       《黄帝内经》中的“形”与“神”

       《素问》中提到“气合而有形”“阳化气,阴成形”,从广义来看,形,囊括天地间万事万物,是物质及其表象,也是古人认识世界的基础。

       从狭义来看,《素问》说“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与经,惠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形,即人体有形之躯,包括皮、脉、筋、骨、肉等。

       何谓神?

       《素问》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由此可知,神由精所化。《内经》中说“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是构成生命的精微物质。

       广义来说,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形象的总称;谈及“藏象理论”,提到“心主神明”,古人多认为神出自于心,心又为“君主之官”,是人体思维意识活动的中心,所以,神又有人的精神活动之义,包括意识、思维、情志等。后者,也被后世医家称为“狭义之神”。

       简而言之,从人体整体角度来看,其机体为形,生命活动为神;以具体某一脏器的角度来看,则脏器为形,功能为神。

       《黄帝内经》的“形神一体观”

       《黄帝内经》中的“形神一体观”主要是在于说明形体与精神辨证统一的关系。

       《灵枢·决气》曰:“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即形为神之宅。无形,则神无以依附。

       形的强弱直接决定神的盛衰。形的生理活动协调,则邪气不得入,精神得养。

       如《灵枢·营卫生会》中所论述: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暝。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年轻人身体盛壮、气血充沛、气道通畅、营卫之气正常运行,故“昼精而夜瞑”。

       老年人会因生理因素而导致“肌肉枯,气道涩”,身体虚弱、气血不足、营卫不能循其道而正常运行,所以必然会出现“昼不精而夜不瞑”的情况。

       “形强则神盛,形弱则神衰”时至今日已经得到医学界广泛的认可。

       《类经·针刺类》云:“无神则形不可活”、“神去离形谓之死”,即神为形之主也。无神,则形不得活。

       故形与神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形须在神的主宰之下能产生一切生命现象。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的“外避虚邪,内守精神”,使形与神俱,才能形体安好。

       后世中医大家对“形神一体观”的发展

       孙思邈认为“气在身内”、“气为神母,神为气子”,神由气所生。

       从《存神炼气铭》和《千金要方》中“身为神气之窟宅”、“神犹君也,气犹民也”可知,他认为形是神气所居之宅,神是形之君。

       想要养生长寿,则需先“炼元气”,气海充盈才能“安神”,“神定”则形体安康。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认为“人受天地之气,以化生性命”,即气化生形、神;又“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形以气充,气耗形病;神依气位,气纳神存”,指出神为形之主,形神因气而存在。
 
       又谓“持满御神,专气抱一”,强调守神,使形神统一,方可长寿。

       明代的张景岳受理学影响,提倡“理学”,认为“神即生化之理”,理气的玄妙运化之道。

       万事万物皆有“理气”所化生而成,形即神之所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强调了形神一体,不可分离。

       中医对于疾病“形神并调”的治疗观

       “形神一体观”思维在中医学上的应用主要包括生理和病理两方面。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也能够相互协调、互为补充,所以“形” 与“神”不仅在生理上辨证统一,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够相互影响。

       虽然各种病因的致病特点不同,但都表现为伤形、伤神及形神俱伤三个方面。

       若是体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则会相应表现出情志的异常,即由形伤而导致神伤。

       若是脾胃不和则可致失眠多梦, 心脾两虚则可致悲伤欲哭,肝阳上亢可致昏仆晕厥,痰蒙心窍可致神昏谵语,心胆虚怯可致惊惕不安等。

       由于患者疾病所导致的体内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所以病人患病后就会出现忧郁、烦躁、恐惧、悲伤等情绪不稳定甚至情志失常的表现。

       而从情志失常引起形体病变的角度来看,由神伤导致形伤的病机不外乎气机失调、损伤脏腑、耗伤精血三个方面。

       所以在疾病的治疗方面, “调形以治神”和“调神以治形”便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特色之一,患者可以通过服用中药来“调神”和“治形”从而使疾病痊愈。

       周仲瑛治失眠验案

       刘某某,女,35岁,于2005年3月3日初诊。

       诉失眠数月,服舒乐安定可睡2~3小时,否则彻夜不眠。

       伴纳差、疲劳乏力、口干、饮不多、两下肢怕冷明显等症状,舌质暗红,苔淡黄腻,脉细弦。

       【辨证】失眠(心脾两虚,心肾不交)

       【方药】熟枣仁30克,丹参12克,夜交藤25克,黄连2.5克,半夏10克,潞党参10克,焦白术10克,炙黄芪10克,炙甘草3克,茯神10克,肉桂2克,合欢皮15克,龙骨20克。

       2005年03月14日二诊

       患者失眠有改善,睡眠短暂,但醒后仍能再睡,伴见头胀、纳差、烦躁,服药期间腹泻1次。

       舌质暗红,苔淡黄腻,脉细弦。

       【方药】上方加熟枣仁30克,橘皮6克,炒麦芽12克,怀山药12克。

       按语:患者失眠3个月,服用安定效果不佳,根据兼症,纳差,疲劳乏力,知其脾气虚弱,脾虚则健运失职,升降失司。

       脾主四肢为后天之本,四肢不充故下肢怕冷,疲劳乏力;健运失常则气血不生,无以上奉心藏之神故心虚。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虚则相火妄动,心肾不交故不寐。

       本案以心脾两虚为主,故去知母、川芎、夏枯草,以熟枣仁、丹参大补心血,定志安神;以潞党参、茯神、炙黄芪、炙甘草、焦白术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取归脾汤之意;以夜交藤、黄连、肉桂交通心肾则相火安;以合欢皮调畅气机;以法夏和胃气而通阴阳;以龙骨收敛浮越之相火,镇心安魂,服后睡眠改善,初见成效,次诊守法续进。

       调形与调神二者在身心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单纯的调神而忘却养形,也不能单纯的养形而忘却调神。

       临床治疗疾病必须以“形神一体观”先进思想的指导下辨证论治、形神同调,方能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