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知道埃及有'狮身人面像’,底下是狮身,上面是人首,因为人是有理智的,有思维,有头脑的,思维,理性是人性的一种表现,蛇身,狮身是不是代表动物的一面,代表人的双面性。 思考 我发现很多人不了解远古时期“人首蛇身”的文化含义,张口就是一阵乱吹,最后是绕晕了自己也糊涂了别人,我来说说自己的理解吧,“人首蛇身”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一场树立信仰的过程。 三皇治世 三皇治世,这时三皇并不是指代具体的人物,是指那些踩着时代的潮流愉快地洗了个澡,然后带着人们过上好日子的远祖们,在口口相传的故事中,表达着人们对祖先的崇拜和敬仰,并没有落下丝毫的文字记载,没法记啊,文字还没造出来呢。 司马迁自然不能张口就从三皇开始,只能从五帝说起,不然《史记》就成了本神话小说了,但文化传承不可能一下子冒出来的,一定有其沉淀和内敛。 这好比种菜,等到地面上冒出了青苗,我们才知道这不是块荒地,至于种的什么,什么时候种的,这只有播种的人才知道,所以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通过秦博士之口说出了三皇来展示这种文化沉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泰皇即是人皇,继天皇、地皇后第三代治世领袖。 天皇、地皇属于神祇人物及传说,但人皇可就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在世统治者,王绾、李斯等人皆说“泰皇最贵”,这明显是在借人皇的身份来给秦始皇长脸,塑造秦始皇的威信和民间信仰。 司马贞在《史记·补三皇本纪》中说了第三代治世领袖人皇的来历,“人皇九头,乘云车,驾六羽,出谷口,兄弟九人,分长九州,各立城邑,凡一百五十世,合四万五千六百年。” 大白话的意思是说,有九个兄弟,他们各自建都城管辖一方,成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的部落首领,带领族人对抗灾害和猛兽,为人类生存谋得了安身之地,因此被选为人皇。九地呢,便是九州,这就是人皇定九州的来历。 晋王嘉曾在《拾遗记》中提及,“壁上刻为三皇之像∶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人皇九头,皆龙身。' 人皇龙身九头,乃是兄弟九人,那么天皇十三头、地皇十一头就可以理解为十三位(任)、十一位(任)杰出的部落首领(或兄弟)。既然“皆是龙身”,那么龙就已经成为了图腾和信仰,显然传承文化不再是埋藏在地下的种子,而是长出了地面冒出了新芽,这种变化就是后人对远祖们的功绩的重整,树立信仰的开始,于是三皇出现了具体的指代人物。 三皇具体化 你心情不好,去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偏僻的地方散心,晒着阳光,呼吸着森林里清新的空气,烦恼慢慢散去,你突然发现背后悄悄潜来了一只猛兽! 你希望是一只饿得发疯的老虎还是一头瞎转悠的熊胖子呢? 你手无寸铁,周围无人,该怎么办?你第一时间是不是希望自己是武松?或者希望老天给你一份运气,那野兽没看见你离去? 如果没有其他的保护装备,即使在当今,在野兽的强大的本能面前,我们也显得非常弱小,再把时间放到远古去,你就该知道当时的人们面对这种情况是多么的绝望,这时出现各种信仰也就不奇怪了。 风雨雷电这些自然现象,那时都成为了人们敬畏的力量和信仰,华胥氏,始祖母,“蛇身人首,有圣德”,“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伏羲”,大人便是指雷神;再比如炎帝,乃是其母“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 在远古时代,人类不仅要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应对各种野兽的侵袭,人口增长就成了重中之重,这不仅关系着部落的发展壮大,更直接关系着部落的存亡,因此生育崇拜便诞生了。 人口增长主要靠生育,关系着部落存亡,因此具有强大的生育能力的动物也就成为了人们崇拜的对象,由于蛇温和不具攻击性,并且一胎多生,非常契合人们壮大人口的期望,蛇便成为了部落图腾,象征着强大的生育能力和无上权威,专属部落女首领,这就是“人首蛇身”的由来。 你可能会露齿一笑:哥们,解释下伏羲女娲交尾图的伏羲? 这就跟信仰有关了,当信仰成为了人们战胜自然的精神动力,三皇便具体为原始社会时期杰出的部落首领,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踏着时代潮流洗澡的远祖,他们可不得了,突然就让时代迈了一大步,他们就是天皇燧人氏、地皇神农氏、人皇伏羲氏。 龙图腾 钻木取火,不仅达到了防寒取暖、驱赶野兽的原始目的,并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饮食习惯的改变最终促成了人类体制的提高,大大提高了人类在大自然竞争中的生存能力,这是燧人氏。 如果说燧人氏是在顺应自然时做出了改变,那么神农氏就是全面主动改造了自然,“制耒耜、种五谷、尝百草”,从农业与医学两面下手,神农氏不仅转变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不利局面,更是以药草大大延长了族人的寿命,从而为人类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感受神迹而孕育,造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局面,其实是原始部落近亲婚姻制度造成的乱象,在这种群婚制度下,很容易出现患有重大疾病和缺陷的孩子,并造成早夭的严重后果,伏羲氏由此改进了婚姻制度。 “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实行的是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并以动植物、居所、官职等为姓,使血缘婚改为族外婚,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用现在的话说,伏羲氏通过嫁娶手段主动干预了族人基因的恶化。 我们知道蛇是远古象征生育的崇拜图腾,虽然伏羲氏实行了对偶制,但并不会否认这种信仰,由此创造出了龙图腾,还是以蛇本体为基础,加上了各个部落崇拜的图腾,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象征着团结、平等、尊贵。 伏羲女娲交尾图中,伏羲也是“人首蛇身”的形象,这是误解! 女娲是“人首蛇身”没问题,因为蛇身象征强大的繁殖能力!在《说文解字》中对女娲的解释为:“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其中的“化”,即孕育,所以蛇身其实就是信仰和崇拜的图腾。 伏羲的“蛇身”其实应该是“龙身”,鳞片会比蛇鳞大一点,象征部落的团结和平等精神,所以《拾遗记》才将天、地、人皇说成“皆龙身',正如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赋中所说的区别,“伏羲鳞身,女娲蛇躯”。 这便是龙图腾的由来,以区分龙身、蛇身,女为尊的局面正在向男女平等转变,母系社会在向父系社会过渡。 伏羲女娲交尾图的含义 对于伏羲女娲交尾图这个叫法我感觉到很无语,叫龙蛇嫁娶图不行吗? 伏羲女娲交尾图中的形象一般会有两种,有不同的故事来源和寓意。 1、伏羲女娲手执草扇 这个造型来源于《独异志》中的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伏羲与女娲居住于昆仑山,这时天地只有他们两人,也没有婚姻伦理概念。为了延续人口,兄妹商议成为夫妻,女娲面子薄,羞得不行,而伏羲也觉得周身不对劲,始终觉得兄妹成亲怪怪的,最后两人决定让天意来决定。两人登上昆仑,点燃两堆篝火,对上天祷告道:如果上天准许他们成婚,那么就让篝火的烟雾汇合在一起;如果反对,就让烟雾各自消散消散。话语刚落,两处烟雾便融合了在一起,于是两人成为了夫妻,开始生儿育女。 兄妹成亲,毕竟有违礼法,所以兄妹“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来遮羞,这些造型在多处壁画、砖画、绢画中出现,并且在长沙楚帛书中也有详细记载。 2、伏羲女娲手执规矩 在古史故事中,伏羲为伏羲氏族l首领(天皇),女娲乃是凤姓部落一位大酋长的女儿,在女娲十六岁时,伏羲以精致的狐皮作为聘礼求婚,成婚后两人居住在凤州。 伏羲在榆中称帝,女娲留守凤州,后来伏羲封女娲于汝阳(今河南洛阳汝阳),统领中州。伏羲去世后,氏族联盟推举女娲为帝,帝号女皇。 女娲任命共工氏为地官,居太行山,主管治水。后来共工欲自立为帝反叛,女娲大怒,下令火正祝融讨伐,双方大战后,共工不敌向西败逃。伏羲女娲氏时期便是被称为九兄弟定鼎九州的“九头纪”时期。 伏羲女娲造像便呼应着这个时代的变化。 伏羲居左龙身,女娲居右蛇身,伏羲左手执矩,女娲右手执规,象征婚姻对偶制。二人上方是代表太阳的日轮,下方是代表月亮的月轮,既呼应“天圆地方”的天体之说,也代表阴阳的相辅相成,周围则是伏羲所观的星象,构成四季变换时间的节点。“人首蛇身”着重强调的是婚姻制度,“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女媒,因置婚姻”,其实已经在向礼制转换,而伏羲的龙身也在说明男性地位的提高,正在向父系社会过渡。 这两种造型其实对应着原始社会婚姻的变化过程,第一种是部落最早的近亲结婚,造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结果,孩子通常被认为是神迹的子女;当伏羲与女娲制定对偶制后,实行聘礼制,目的是为了防止近亲结婚给后代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就初步建立了伦理礼制,因此两人被塑造成“人首蛇身”的始祖形象。 总结 我们知道,出于对蛇生育能力的崇拜,人们朴素的认知将女娲塑造为“人首蛇身”的创世神,后来伏羲因制定婚姻制度也获得了“人首龙身”的待遇,实际上是提高了男性的地方,处于母系社会正向父系社会过渡中男女暂时平等时期;当炎帝被塑造为“人身牛首”的首领,恢复了人身的本质,这并不是代表炎帝就不如前人的功绩,而是以代表部落的牛图腾来区分尊贵,也就代表着正式进入了父系社会,信仰也就随之转变,所以我才说“人首蛇身”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一场树立信仰的过程。 |
|
来自: 柠檬猪nyzbh9re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