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可能这辈子都用不到的……复原古画“翻车”姿势

 传统服饰 2022-01-19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这是一个每次我扒古装剧的时候都很想聊,但总也聊不到的话题。所以这次不来开个头,感觉以后也不太容易找到契机了。

大多数人对于古代服饰的还原考察,一般只停留在最表层的视觉观察上。虽然我常常开玩笑说,眼神好可能比懂很多服饰史知识都重要,但眼神也就是观察力,还是依赖于知识储备

△ 于正曾发微博表示《延禧攻略》戏服仿造清宫文物

△ 《延禧攻略》戏服款式常识性错误

比如短期内我又㕛叒叕看到了被cue好几次的《千里江山图》,真的什么设计都要扯上它,摊手。如果有美术史的知识储备,就不会看到属于青绿山水的色系就只能惊呼它的名字,更不会描几处山石轮廓也往它的出处上带。对于观者而言,同样如此。

所以,照着古画里的人物服饰尽量还原其色彩与图案,甚至用摆拍、剪辑等方式作出与古画里相似的动作、整理相似的褶皱以规避款式上的露馅,依然会翻车的是什么?是面料!

△ 名画真人番《此画怎讲》

假设我们拥有“时代+纹样+色彩”这样的基本信息,毫不夸张地说,就可以将可能使用的材质原料、织造工艺等限制在一个不大的范围里了。所以,古画里的人物究竟穿着的是什么面料,完全是可以推测出来的。

还记得我们分析过的《长安十二时辰》吗?这部剧也被很多人认为是近年古装剧服化道中比较突出的一部,我们在之前文章《长安十二时辰:历史不相信临时抱佛脚的答题》分析里也提到服饰上的纹样大多有文物参考,但影视剧的戏服可能更倾向于用印花之类的方式来实现的,而实物应该大多数都是“锦”“绫”之类的提花织物。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左),灵鹫纹锦袍

△ 《风起洛阳》剧照

△ 《骊歌行》剧照

凭什么推断呢?除了有的参考本身是实物,是可以直接断定就是“锦”,有的虽然来自于《敦煌历代服饰图案》,也就是常沙娜先生从敦煌石窟壁画、雕塑中临摹整理而来的,但依然可以有效地被推断出来。

从纹样色彩细腻鲜艳这点来看,就可以推断出是丝绸。因为在化学染料发明出来之前,织物色彩并非所想即所得,不同纺织纤维的染色性能有很大的不同,尤其面对的还是天然染料。这其中蚕丝和羊毛的染色性能最为突出,适应多种染料(这里的种类是按照现代染料分类算,而不是按照天然化学分)色彩鲜艳,色谱齐全。这也是为了每每提到“敦煌服饰”这个大概念的时候,学者们都会往丝绸文化上解读上的原因。

△ 古画中都出现色彩鲜艳丰富的服饰

接着我们看图案,有这些维度可以供我们考量:①循环尺寸,②使用色彩数量,③可实现的图案轮廓。

从表面逻辑看,循环纹样往往可能伴随着提花织物,因为用提花织机来做重复图案显然是最便捷的,但其实不绝对。比如“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图像》里就举了两个商代的例子,同是商代文物,图案同样有循环性,作者袁宣萍为什么就能推断一个是提花织物,另一个是刺绣呢?

“该装饰表现的应该是提花丝织品”

△ 《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图像》书影、摘录

“可以推断其为刺绣装饰”

△ 《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图像》书影、摘录

找个有实物出土的江陵马山楚墓来对照会更清楚,当时的提花织机更利于做循环尺寸较小的直线构成的几何图案,而循环尺寸较大的曲线图案则是用当时流行的锁绣完成的(这里还涉及到不同时期的刺绣发展,见《锁绣:最古老的刺绣工艺,你还能认出苍老的它吗?》)。

△ 江陵马山楚墓,舞人动物锦

△ 江陵马山楚墓,龙凤虎纹绣

△ 江陵马山楚墓,一凤一龙相蟠纹绣

马山楚墓里的纹样对于很多服饰爱好者来说都不陌生,如果只是将它描摹下来就会发现呈现出两个很大的差异,其实就是当时织绣工艺发展的特点决定的。

有考据倾向的唐代古装剧里还会出现一些十分具有大唐风格的图案,如《长安十二时辰》《风起洛阳》里都可以在角色服装里大量看到。这些图案往往拥有联珠纹排列而成的几何骨架,经纬线方向都有循环,骨架中间穿插着来自西域的奇珍异兽,显得雍容奇异、富丽神秘(发展过程见《丝绸向西,纹样向东——从经锦到纬锦》)。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左),灵鹫纹锦袍

△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左),《敦煌历代服饰图案》

这些不仅仅可以推断出是“锦”,并且可以大胆精确到“斜纹纬锦”。仔细看,它们和上面马山楚墓里的织锦图案区别不仅仅在于循环的大小以及图案的线条,更在于图案的上下左右各个方向都实现规整的循环,这又是一件没想象中容易的事儿,需要等到唐代对西域纬锦进行吸收改进以后才得以实现(这部分过程详见《丝路纹样大转折——从“汉晋云气”到“大唐新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图案是特殊工艺才可以呈现出来的,当时的画家、工匠为了突出这些工艺的难能可贵而将它描摹下来。比如,敦煌供养人身上的裙子、佛弟子身上的袈裟,不少就带有晕染痕迹的图案,这类一般就是由经线扎染之类做出来的效果(见《ikat:贯穿世界古老文明角落的染织工艺》)。而一些错落且清秀的花卉,则可能是由刺绣或印花来实现的。

△ 敦煌莫高窟晚唐壁画

△ 《敦煌历代服饰图案》

常沙娜先生在《敦煌历代服饰图案》里还曾格外提到著名的莫高窟57窟的菩萨身上有清晰可见平行线条的服饰图案,如此明显的刻画,或许是为了记录当时一种浮线较长的珍贵织物,并被郑重地想象在菩萨的衣着身上

△ 《敦煌历代服饰图案》

这尊菩萨的形象很多人都很熟悉,由于本身被刻画得极美而常常会作为莫高窟形象出现,他所在的57窟也因此得名“美人窟”。当世人留恋他的容貌与神情、他的头冠与璎珞、他的肌肤与姿态,却忘了留意工匠其实也为他的衣着煞费苦心

△ “美人窟”观音像

△ 服饰细节

假如,我们要还原他的神圣高贵,少了对面料的雕琢显然就会逊色许多。看起来,这并不在许多人的观察范围里,但它的的确确承担了整体效果中不小的比重。

回到开头,为啥每次扒古装剧都聊不到这里,因为每每在前面很表层的分析里就已经分出高下。再往这上面聊,难为我,更难为一些粉丝。这次看到的“中国历代丝绸艺术丛书”里有竟然一本《图像》,觉得终于可以借恰饭好好说一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