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失败的外交

 东方风来1 2022-01-19

你相信吗?长久以来被赞为“教科书式外交”的“完璧归赵”,其实是一场非常愚蠢、无礼,甚至可以说是失败的外交。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资治通鉴》中就能找到答案。

公元前283年,秦王想以15座城池与赵国交换和氏璧。蔺相如于是代表赵国,带着宝玉前往谈判,最后顶着秦王的威压,又将和氏璧带回了赵国。

整个事件的经过并不复杂,但要判断蔺相如的外交是否成功,还要结合事件背景进行分析。

当时,秦国国君乃是秦昭襄王,一上任便立志打遍天下,诸侯国几乎被他揍了个遍。

赵国刚经历过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实力提升不少,可以说是当时唯一能够与之抗衡的诸侯国。

两国之间关系微妙,谁也不清楚对方底线如何,只能通过一些小动作来互探虚实,暗中较劲。

秦王要玉,不过也是秦国试探赵国的一招罢了。

蔺相如来到秦国,在大殿之上将宝玉交出,秦王接过后却肆意把玩,丝毫没有要割让城池的意思。

这时候,蔺相如借口玉上有瑕疵,将和氏璧从秦王手中骗了回来,随后正色道:

“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於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资治通鉴》

意思就是,赵王派他来前,召集群臣开了场会,人人都以为秦国说的15座城池是空头支票,但蔺相如却认为秦国作为大国不会不守信用,所以他来了。

此外,赵王为了表示诚意,还斋戒了五天——我们都做到这份上了,你再逼我,我就带着玉一头撞在这柱子上。

前半段还算讲理,后半段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又是示弱,又是以命相搏,哪有这般谈判的?

听到这里,秦王心里也有了底,遂拿出地图,装作要划分城池的样子。

蔺相如也不傻,用一缓兵之计,道:“我家大王为献玉,斋戒五日,秦王您是不是也该斋戒五日,以示交易愉快呢?”

《资治通鉴》中,蔺相如的原话是这样的: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臣乃敢上璧。”

话还是那些话,但一句“赵王恐,不敢不献”却再次露怯,一步步将主动权交到了秦王手中。

此时,秦王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了。

五日后,秦王依言设宴,不料蔺相如这厮已经将和氏璧送回了赵国,还大开嘲讽: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

意思是,你们秦国历任君王没一个守信的,秦强赵弱,你直接派人去要玉便是,做什么割让城池的戏码?这样岂不是逼着我们将宝玉双手奉上吗?

接下来秦王的反应十分耐人寻味,《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嘻,有嘲讽轻蔑之意。显然秦王已经从蔺相如的几次狂言中摸清了赵国的实力——

如此以来,尚武好战的秦国又怎会不打赵国,蔺相如的这番外交又怎么能算成功呢?

所谓读史明智,一些历史故事中暗藏的机锋和玄妙,还需细细研读才能品味出来。就像这个完璧归赵的故事,看似普通,其实却暗藏着古人的智慧。

在《资治通鉴》中,诸如此类的故事还有许多,通过司马光的详细描述,读者似乎能穿越古今一般,越读越有韵味,越品头脑越清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