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病 【一】口腔疾患: 1.齿痛 a.病因:牙痛分:1.风火牙痛。→ 针灸治疗对此最有殊效,系由胃火上攻所致。 2.虫蚀牙痛。 b.症状:牙床红肿疼痛,唾液有恶臭,或有发热及便秘等症。 c.疗法:1.先针痛侧合谷,针斜刺上,酸麻直达臂上,用『雀啄术』直至痛止。 2.徜仍不止 → 当刺另手之合谷穴,同上法。 3.未止 → 再刺内庭、颊车、下关、耳门,直至痛止。 ※徜是蛀齿 → 痛止后,再用「樟脑粉」擦患处,吐出口涎,2、3次即愈。 【二】食道疾患: 1.噎膈 a.病因:多由忧愁、忿怒、烦闷、躁急而起,嗜好烟酒者易患之。 1良性者:『充血性肿疡』。 2恶性者:『癌肿』。 b.症状:咽下时,感觉食道中有物阻碍。 c.疗法:1.先针太渊、内关,并以艾灸之,徜有癌肿可以消散。 2.背部如有酸痛:针肝俞、膈俞、肺俞,复以「麝香」调艾绒灸之。 嘱病家耐心求治,可以治愈。 【三】胃病: 1.胃炎(呕吐) a.病因 1.多由暴饮暴食、停积不消而起。 2.急性不愈,则转成慢性。 b.症状 1.干呕:气逆。 2.恶心:胃伤。 3.口苦:胃虚。 4.吐酸水:胃酸过多。 5.吐清水:胆热。 6.舌苔厚腻:消化不良。 c.疗法 1.急性:→先针内关、足三里,左右施针,疼痛呕吐可止。次针中脘、上脘、天突,用「置针术」。*仍不愈:→加刺建里、下脘、内庭、公孙、天枢。 2.慢性:加针肝俞、膈俞、胃俞、神门、天枢。 1欲吐不吐:→取内关、上脘、中脘,用重刺激可催吐。 2恶心干呕:→针上脘、中脘、太渊、大陵、尺泽、章门。灸脾俞、胃俞、隐白。 3消化不良:→针灸内关、胃俞、脾俞、三焦俞、意舍、肓门。 2.胃溃疡(呕血) a.病因 1.胃酸过多为主因。 2.常发于胃之下口。 b.症状 1.初期,食后胃底灼热刺痛。 2.惟向左侧卧稍缓解。 c.疗法 1.先针内庭、足三里、膈俞、胃俞。 2.次灸天应穴。 3.胃痛(心胃痛) a.病因 进食时用脑,致使胃神经发生痉挛,或因胃炎、胃癌、胃溃疡,及男女生殖器病、神经衰弱、饮茶、吃酒、抽烟过多。 b.症状 1.心窝部突有发作性剧痛。 2.发作次数:一日数次,或数日一次。 3.痛与饮食无关,压迫之轻快,为本病特征。 c.疗法 1.先针内关、足三里。 2.次针上、中、下三脘,留针加灸,疼痛立止,可称特效。 3.慢性者:加灸脾俞、胃俞。 4.胃扩张 a.病因 1.过食、暴食,或食时忿怒,以致胃壁肌弛缓,名『胃弛缓』。 2.逐渐扩张,名『胃扩张』。 3.甚则下垂,名『胃下垂』。 b.症状 1.胃部膨胀,触之如气枕。 2.空腹时,食觉饥饿而不能食。 3.若病久,胃壁肌衰弱,无呕吐能力,兼之食少瘦,极为危险。→中医名为:『中气下陷』。 4.若仰卧时,胃之下界降之下,即『胃下垂症』。 c.疗法 1.先针内关、足三里。次针中脘、建里、天枢、气海,并加灸治。 2.针灸后,更以腹带紧绕腹部,助肌韧坚强,俾获痊愈。 5.胃出血(吐血) a.病因 胃黏膜郁血。 b.症状 血色紫黑,常混有食物残渣,如大便混有血液,则胃出血更着。 c.疗法 针尺泽、鱼际、足三里、阴陵泉、申脉、脾俞、膈俞上脘、中脘。 ※呃逆: a.病因 因胃病致横膈膜发生痉挛而起。 b.症状 1.食后发作,昼夜不息。 2.若久病闻呃,连续不止者→难治。 c.疗法 1.先针内关、中脘、天突。 2.继灸乳根,马上即可止呃。 *如未根治:→加针期门、足三里。灸气海15壮。背后膈俞、脾俞、胃俞,均宜灸之。 ※肠寄生虫病: a.病因 由口吞下寄生虫之卵,或幼虫由皮肤侵入,寄生肠内。 b.症状 1.恶心呕吐、食欲缺乏、腹中结痛、鼻孔搔痒、瞳孔散大、下痢或便秘、身体羸瘦→为虫病通症。 2.「条虫」→大便中有虫节片,无故呕吐流涎,或不定之热度,若小儿则发痉挛。 3.「蛔虫」→鼻孔搔痒,无故发热,虫多时在腹中聚集成块。 4.「蛲虫」→肛门部奇痒,肛门周围常发现细小白色之虫。(亦称「寸白虫」) 5.「十二指肠虫」→令消化障碍及贫血,嗜食异味。若迁延施治,每致贫血而死。 c.疗法 结痛时,针足三里、中脘、期门、章门、脾俞、胃俞、气海、阳陵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