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歌德谈话录(下)

 书虫小记 2022-01-19

关于人格与眼界。歌德强调人格,因为高尚的人格可以拓宽眼界,眼界宽了,行为才会长远和有益。聪明非凡、才华横溢的人士很多很多,但高尚人格却是一个稀有品。“所以你总可以看到很多聪明的人只说对他们而言安全保险的话”歌德总结道,与当下的时势何其相似。正因为缺少高尚的人格,眼界打不开,所以那么多聪明才智都仅仅是把一个事业作为饭碗,正因为人们把一个事业作为饭碗,才会把谬误捧成珍宝,不允许任何人揭露它的任何问题。这也正是曾国藩所说的,一旦参杂了私欲,人就难以真正站在事业自身发展的高度去看问题,也就闭目塞听了。一旦只有“正能量”一种声音,实际上也就是防民之口和闭目塞听了,别把问题归结于大环境,归结于上级要求,崩塌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德有个判断,值得深思——所有倒退的,行将就木的时代,都是主观的,所有发展的,进步的时代,都是客观的。退步和行将就木的时代,特点都是封闭、内省,从外部转向自我,不论从政治、文化和艺术上都有这样的体现;发展和进步的时代,特点是从自我出发向外拓展,把主观客观化。

关于美的合理。虽然说合理的不一定都美,美的却一定都是合理的。所谓合理,并不是完全合乎客观规律,同样还有人的观念,人的构造。歌德是通过解释如何欣赏鲁本斯的一副暮归农事油画来阐释这一点的。艾克曼发现,从整体上看这幅画没有哪一处不熨帖,不妥当,一切都安排在了最好的位置,农夫,羊群,干草,阳光,树林,村庄。歌德说,画的美好之处在于细节上每一样都合乎自然,但画的高明之处在于,在自然界中是看不到这出景色的。歌德指出,为了体现画面的匀称和光线的分配美感,鲁本斯实际上变换了光线来源,在画中,阳光有两处来源——这不符合自然规律,但却让整幅画拥有了神彩。歌德认为,这就是艺术的境界,它一定是合理的,但它又一定不是客观的摹版。

关于哲学,歌德认为康德算是同时代杰出的哲学家,但他也只是觉得可以,因为他认为康德哲学的观点不新鲜,反过来论证了他自己的一些自然科学研究。而黑格尔,歌德则敬告他要慎用辩证法。黑格尔向歌德解释说,辩证法不过是把人类精神深处的矛盾性规律化展现了而已,其作用在于去伪存真。如果谁要用来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只能说明他精神有毛病——这可是黑格尔的原话。歌德指出,所以一定要进行自然科学研究,方能解决辩证法存在的问题。唯独面对自然科学,一切人的真伪都可以自然显现。这正是十九世纪典型的意识形态。

关于创造力,歌德以拿破仑·波拿巴为例子,同时这也是一个精神状态高于一切的例子。谁能去想象,27岁就能让三千万人崇拜,谁能去想象,经历了地中海的波涛,北非沙漠的磨砺,常常连续几天的行军,浑身长虱子,在雾月十八日,经历了一整天的暴乱、镇压和长时间会议之后,他没有吃一口东西,喝一口水,在午夜又亲笔一气呵成《告法兰西人民书》(之前敝号介绍过拿破仑大帝这本传记)。到四十岁时,你想这个人可能已经浑身伤痕,精神倦怠了吧?没有,他就这么英气勃勃的站在那里。这种创造力和生命力,不论是政治、艺术、文学、哲学,都是共通的。歌德说这话的时候,自己已经七十高龄,他感叹,如果自己是国王,一定不会用那种从底层一步步做上来的杰出人士,因为他们一定没有了创造力,要用头脑清醒、胸怀大志、品格高尚的青年人,因为用他们,就是在用那股创造力。草根阶层的杰出者往往难以长久,各种三代往往拥有更大胸怀。

任何最高级的创造力,最重大的发现,任何能结出果实和产生世代影响的思想,都不在任何人的的掌握之中,而是超乎所有尘世力量之上。你只能怀着感恩的喜悦去迎接和敬奉他们。只要你认识到了这一点,就不会顾忌用人和发现人才时的各种障碍——诸如年龄、资历、人脉,你完全是从事业和创造力的角度去识别人才——后来的曾国藩把这一番说法加以了实践,在一群摇头晃脑的书生中硬生生发掘出一群悍将良臣。

创造力也是精神力,歌德认为,《哈姆雷特》一定是莎士比亚突然间获得的灵感,上帝的光顾,在一瞬间他的头脑中就已经贯穿了各色人物的方方面面,各色性格心理的方方面面只要读它,就会感觉作者的身体与精神,绝对健康有力,始终健康有力

关于宗教与哲学,理性与感性。歌德认为,哲学无须涉及论证宗教,因为宗教给人类带来的精神作用事实已经存在,无须思辨来增加知识。哲学做好自己的思辨以获取新的认知就可以了。宗教是非常感性的,哲学则是非常理性的。从表达和传播的角度来看,感性一定强于理性。越是能用感性驾驭理性,就越能出最好的作品。

全书有两段描写引人入胜,其一是在一次半夜长谈之后:我们促膝交谈,没有点蜡烛,月亮从窗外山那边升起来,给我们带来光明。其二是歌德去世的第二天,艾克曼前去瞻仰遗容,他非常惊讶于歌德遗体的伟岸与美丽:我把手放到他的心口,四处寂静无声,以便让泪水痛快的流淌。

遗憾的是我不懂德语,也就无从了解这本小册子之成为德语文学之杰作的感觉。不过毕竟英语接近,所以稍微能体会到那种细微的情感韵味,后来又对比了汉译本,完全不是一回事,基于各种知识差异和观念差异,汉译本有很多缺失,而恰恰译者以为不重要的语句,常常是形式上最重要的部分——现在流行的汉译,常常是意译,即用另外的文法来解释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这是中国教育的典型特征。对于外国文学而言,语言和语句本身就是作者想呈现的,你以为的那种所谓的思想,可能还并不是作者真想的,而是官方翻译机构想让你以为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所以,一定要读原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