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穷查理宝典(上)

 书虫小记 2022-01-19

查理·芒格的各类演说、笔记、谈话合集,记录了一些关于芒格的思维方式、投资技巧及生活观点。凡属这些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相对于人的平均寿命而言)在投资实践领域取得巨大成功的人物,大概都有这些共通的特点——大道至简,没有那么多公式和规律,对数字敏感,冷静理性,追求崇高,好奇心强,爱好广泛。

芒格当然是价值投资领域的高手,按巴菲特的话来说,这个人的心理结构就是那种很集中的,所以他的投资方式就是长时间研究,看准了少数几个标的,然后长时间持股,真正成为这个标的的一份子。

能这样做的人,显然具备这样集中素质——冷静,独立,耐心,严于律己,注重价值创造。尤其是严于律己这一条,让我总想起曾国藩的谆谆告诫。在一次投资者分析会上,年轻人们问巴菲特和芒格,如何取得成功。巴菲特说了一些关于价值投资的思路,芒格则总结说,三点——别吸毒,避免感染艾滋,别乱穿马路

仔细想想,这有三层意思,一层就是守法合规,任何时候不要铤而走险(这跟芒格的律师生涯有关);二层是健康与长寿,就是能让复利发挥巨大作用的关键,拥有健康与长寿,人就拥有了比其他人多的时间,而时间,则是复利增值的关键,所谓做时间的朋友;三层是严于律己的素养,这种素养体现在投资领域,那就是不明白的不碰,不合规的不碰,不随大流,严守自己懂的几个票,只做自己懂的领域,坚持持有不放弃。

他和巴菲特两人象征着在金融大鳄血性残忍、唯利是图的领域中,一股还散发着老派绅士的责任感、爱迪生式的好奇心和杰斐逊式的书卷气的清流。你很难拒绝这种人生模式和投资模式的诱惑。

控制,控制,还是控制举例说的是过去70年来唯一一个在单赛季打出400个安打的棒球明星,他的经验就是,把击球区域分成了七十个格子(看西方的分析思路,即便是一个运动员),只对落入那些他最擅长、最喜欢格子里的球,才挥棒。这样,他可能三次都没有挥棒出局,但只要他挥棒,那他基本就能上垒。芒格认为,投资就是控制自己,几乎手上握着现金的人,都有频繁挥棒,频繁交易的冲动。关键就是控制。频繁交易的后果,就是一旦你发现真正的好东西,你已经无法全力出击了。投资方面需要的不是大量的动作,而是相反,极大的耐心,寻找等待好球出现的机会。把一笔公共资金或其它非私人形式资金套出来,转一圈赚几个点,然后在职务审计前抽出来还到公账上去的“你懂的”投资,当然没有耐心,只希望短期高收益——资金性质决定了投资方式

逆向考虑——从你最不想要的结果出发。当年学习博弈论的时候,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从结果出发倒推到现在应该如何决策。芒格的思路差不多,只不过,他是从最不想要的结果出发,倒推出现在你最需要避免的事情是什么。也就是说,要做成一件事,首先你得弄清楚,怎样才能不失败(本·富兰克林的思路)。因此,他思考怎样才能投资成功,则先研究投资失败的例子,怎样才能获得想要的人生,则先研究失败的人生案例。先能够生存下来,避免做哪些傻事,避免掉哪些坑——也就是孙子兵法里的先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他投资技术中的所谓安全边际,也就是从最坏打算出发来考虑的,就像曾国藩总是挖深沟,筑厚墙一样,都是从最坏打算(悲观和负能量)出发考虑问题的。

对市场保持悲观,对公司价值保持乐观。市场悲观,就是指市场永远都不是有效的,你所看到的价格和指数,都只是现在时段的现象,而远非价价格和指数背后标的物的价值本身。不能总期待市场的收益率能有多高,平均市盈率能有多高,总认为收益率高是好事其实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从价值投资的观点来看,上涨不是识别好公司的时候,波动的时候才是。对公司价值保持乐观,实际上是要看到公司本身的价值创造能力,换到看人上来说,就是不要看他名片上的东西,不要看他展示出来的荣誉和成绩,要去接触他,跟他进行交流和观察。识别财务报表那套技能是非常必要的,但那不是目的,那都只是为了印证我们的观点,或者帮助我们发现问题。从长期来看,价值是永恒的,价格是变幻莫测的。

天然地对期权等衍生品保持厌恶距离。严格来说,股票期权这类产品的目的,是把远期价值兑换为现在的成本支出,实际上是在用公司未来的价值支付当前的费用。也就是现在看起来不像刚性的成本支出,但在远期行权时,将会造成公司股权稀释等价值损失。这一点,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无异于价值耗散,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事情。诸如掉期之类的衍生品交易,则毫无价值实现的可能,只不过是虚假的精确。如果你想要动用那些看似不错的财富,就会发现,常常一分钱也动不了。从价值投资者那种老派的思路来看,做任何事情都讲究安全边际,都讲究冗余度,然而衍生品没有任何安全边际,只有杠杆放大,把微小的裂隙进一步扩大。

获得成功不需要很多秘诀,只要你能避免常识中大家都知道的那些事情,大多数情况下你都能成功:别作死,避免糟糕的婚姻(找对象还是要有感情基础和门当户对,根本的问题是你还是要让自己值得上好的配偶,因为好的配偶一定不会是傻瓜),避免染上艾滋病,不要抢道,不要吸毒,培养良好的心理习惯,避免邪恶的人,尤其是性感诱人的异性。不要妒忌,这是一种得不到任何好处的罪恶。减少物质需求,避免欠债(这是富兰克林屡屡强调过的,欠债即失去自由)。

相比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更能给投资者以启示。查理认为宏观经济学只需要看看相关杂志和报纸专栏,了解大趋势和重大政策变化就够了,真正对于价值投资者去判断公司价值有用的,当属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就是关于竞争的理论,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是规模效应,什么是最低工资,什么是垄断、寡头,这些特定市场的形态是怎样的,为什么有的行业只有几个巨头,却几乎没有什么利润,有的行业里几个巨头却赚的要命?技术什么时候能帮助我们赚钱,什么时候会摧毁我们?等等。企业管理学则是关于公司结构与治理的理论,如何判断企业的寿命周期阶段?如何确定成长期的企业所采取的组织形式是有效的?等等。

不要被新技术节约成本这种观念蒙了眼。一项新技术出台,所有人都会来推销,告诉你如何提升生产效率,然后在两年内可收回全部成本之类的。查理认为,技术对于公司是否合适,取决于两个分析结论——其一是大家都能做到的,技术能提升什么,节省多少成本;其二是几乎很少人想到的,采用了这项技术,带来的收益,有多少能留在公司,多少是流向消费者的?他举了个纺织业的例子,不管你投资多少采用什么新技术新设备,所创造的价值都是为消费者提供巨大便利和好处,但厂商永远都是稀薄的利润——成本确实降低了,但好处没有留在厂商,而是流向了消费者。总体而言,新技术这个领域的事情,很少人能真正理解,真正清楚自己在干什么,谨慎是非常重要的。

关于股市赌场化与分析师和咨询公司。股市的赌场化运作,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短期量大的高频交易造成的,而这种方式形成的原因多样化,有人为的原因,有机制的原因,甚至还有文化的原因。查理举例说,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日本股市的表现与美国差不多,他们的股市与基本面关系较为密切,但香港就会不一样,因为中国人更喜欢赌博。股市赌场化运作,再怎么人为操作,也会出现定价出错的时候,高手就是在等这种机会,一旦发现,倾力一击而中。普通人做不到,一是无主见,跟风动,二是等不了,急于兑现增长。当然,说股市像赌场,还有一层机制上的意思,那就是正如赌马一样,好的赛马其实大家都知道,而且赌场事先会对好赛马给出更高的投注价——在投注价上还要加收17%的费用——就如同股市里热门的公司股价一样,大家都争抢的公司,股价一定是高于其账面价值,你想要买确定性可以,但你要付出更高的代价,两项对冲,很可能最终没有赚钱。这就给券商分析师,咨询公司咨询师们以大量的业务机会,他们会推出一系列从分析到操作到组合的产品给人们,以至于咨询的收益率还高于股市收益率。查理举例说,就像一个卖鱼钩的人,他的鱼钩有黑色、绿色、紫色、粉红色的,别人问,你怎么知道鱼会识别颜色?卖鱼钩的人说,别犯傻了,我又不是卖给鱼

查理在各种场合表达过对经济学家和咨询公司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并不是因为其他,还恰恰在于这些人太过于局限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忽略了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对象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社会现象。他们很难跳出自己的圈子去看待问题,所有的心思几乎都花费在如何收取费用、编制忽悠人的各类咨询产品上。

关于专业与跨学科。思维方式上一定要养成跨学科的习惯,但决策和行动一定要集中在一个小而专的领域。也就是查理多次强调的,聪明的人一定要多准备几个思维模型,或者说思维框架,如他自己常用的工程建设思维、反向思维、管理者思维、动物心理思维、卖方及买方思维等等。也就是多个角度反复考虑同一个事物。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要求,那当然就是广博的学识和宽阔的眼界,你得读了够多的书,接触了够多的人,审视了够多的行业,才能拥有这样的思维。决策和行动必须小而专,实际上就是能力圈效应,你得明确自己的能力边界,先避开那些不熟悉,没有把握的领域。

查理认为,目前整个世界和学术界的组织方式,并不是按照跨学科思维方式而来的,因此,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所任职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帮助我们形成跨学科的思维。诚如马克吐温的名言——我不能让学校影响我的学习

进一步,为什么多元化思维方式并不普及?——绝大多数强调权威的政府并不期望多数人能掌握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这样谁会和机器一样执行命令呢?查理提到了米尔格拉姆心理学实验——任何拥有基本良知和道德正义的人,在只能接受一个科学权威的命令的条件下,都可以对受审者施加酷刑,而不觉得有什么良心或理性上的障碍。米尔格拉姆是用此实验解释二战时期纳粹运用工业流水线屠杀犹太人的现象——在只有权威和执行力的条件下,任何暴行都可以合理发生。想想,这些年商界和政界强调的执行力吧,又联想在遭遇经济下行和疫情突发的情况下,各类公司在错误决策之下的强大执行力所彰显出来的毁灭性后果。

有趣的是,查理举过一个经济学专业性造成问题的例子,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不论一个国家多穷多弱,只要是参与贸易,发挥它相对擅长的方面,一定会达成一个互惠互利的结果。他用中国作为例子,在九十年代之前,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拥有六七亿贫困的农民。后来中国全面参与到了国际贸易和分工中来,美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并且通过与中国的贸易取得了巨大的收益。同样,中国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这就是经济学教授们给出的理论和实践,但他们没有考虑到接下来超出李嘉图模型的事——突然之间,中国变得非常强大,他们可能还拥有可以与美国比肩的核武器,美国的领袖地位受到了威胁,突然之间就看到了诸多强国的阴影。——查理说,李嘉图可没预计过这个结果。这是查理在2005年说的话,可见,中国发展造成的威胁,当前在美国上层社会已经形成共识,查理的观念确实代表了白人、男性、富裕、保守这个群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