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拓跋百年(上)

 书虫小记 2022-01-19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专家李凭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拓跋百年:从草原到中原。

集中探讨的是拓跋部落在公元398-494年建立和巩固北魏平城政权的详细过程。可以说,正是借助平城一地(今天的大同),鲜卑族的拓跋部落完成了从草原部落到中原中央集权国家的跃迁,史称北魏。

在短短一百年间,北魏就经历了汉族皇权五百余年的历程——先是以太子监国的代际权力移交模式替代了传统部落的兄终弟及模式,结果很快导致皇权与太子集团的斗争,在斗争中母系势力再次崛起。虽然太武帝采取了子贵母死的模式来消除母系势力影响,但小孩终究要受保姆奶妈们照顾,于是,母系势力变成了保姆和奶妈势力干政。母系势力中的巅峰是北魏文明太后的执政,奠定了北魏坚实的中央集权基础。孝文帝开拓了新的政治局面之后,迁都洛阳,开启了北魏的辉煌时代。

鲜卑拓跋部落始于今天内蒙呼伦贝尔鄂伦春自治旗,期间有所谓嘎仙洞石室,乃是拓跋部落早年酋长所居。后来历经凡两百余年,拓跋部落一路西迁到了今天山西代县,在太武帝、战神般的拓跋珪手上首封为代王,算是拓跋部落建立的第一个国家。

夜半抚琴

汉室衰落之后的魏国初年,陈群制定了九品中正制,用以选拔官吏,这个制度沿用下来,成为后来晋朝的门阀政治之滥觞——官吏选拔均为几家豪门大室所垄断。门阀政治让西晋四分五裂之后,五胡乱华,在北方建立起大小24个政权16个国家。

期间位于甘肃武威的前凉国创始人张轨真是值得研究。此人系汉人,在西晋惠帝时为官,他感到中原危机即将来临,要做些准备。他的策略是向朝廷申请前往偏僻的西部凉州任职,很快得到任命。到了凉州任刺史之后,张轨大力启用地方势力,同时还从中原引进人才,大兴教育,支持佛教传播,一时间凉州大治。西晋分裂之后,他乘势独立称帝,雄踞一方。后来一百余年的混乱中,亏得张轨的前凉保存了中原文化,并奠定了敦煌佛教文化基础。这一切最终都为北魏的崛起做好了铺垫。

东北辽河的鲜卑慕容部落,在三国时期壮大起来,定居于辽宁义县。他们与汉人非常融洽,当中原大乱之时,华北百姓大量出关奔向辽宁,受到了慕容部落的接纳。

到公元337年,慕容部落在辽宁朝阳建都为龙城,称前燕。前燕后来为苻坚的前秦吞并,前秦垮台之后,慕容再次崛起,建立诸燕政权,最后是慕容德建立南燕,传至著名的金刀太子慕容超,终于被崛起于乌衣巷酒肆的流氓皇帝刘裕所攻灭。此时,在黄河河套地区的代国后裔同为鲜卑的拓跋部落兴起,太武帝拓跋珪建立代国,后来改为北魏。拓跋北魏后来征服后燕,定都山西大同,当时称平城。

拓跋珪重用后燕的汉臣,也是当时河北的大族崔宏崔浩父子,前后历经两朝,国力逐步增长。到第三代皇帝太武帝拓跋焘手上,崔浩已俨然国师一个,辅佐拓跋焘北伐柔然,解决北魏的后顾之忧,东征北燕,西征西凉,大力选拔汉族博学之士充任各级官员,一时间可谓风光无限。当然,崔浩势力的增长,也引起了太武帝的警惕,毕竟是异族之人,难说有什么其他心思。于是借用修理北魏国史的机会,称崔浩污蔑北魏拓跋祖先,将之赐死,灭五族。

古代就有这么一个定律,敌对双方,一方要骄奢淫逸自断手足,另一方就一定是励精图治图谋收复。北魏崔浩死时,正是刘宋南朝的明君刘义隆当政,刘宋王朝国力恢复很快,立刻就要北伐。拓跋焘得知此事,送马12匹,毯子一大堆,药物一大堆给了刘义隆,说,你本农耕,非要跑到我这草原来,估计会水土不服,给你这些东西备用。——这也只有强悍的君主才做得出来

当然战事也是常规,刘宋南方军打到北方,无须北魏反击,到了秋天就扛不住北方的冷,撤退了。北魏的反击则打到长江边,又得后顾北方边境动乱,也撤了。此时,拓跋焘宫内出现萧蔷之祸,因为太监之间的争斗,导致太子被逼死,拓跋焘一世雄杰也无端端死于太监宗爱之手。

说起这个宗爱,在整个改朝换代期间可谓呼风唤雨、杀伐决断,萧蔷之祸的起因就是他一人。其后,离间道武帝拓跋焘和太子关系,至逼死太子,之后亲手杀道武帝拓跋焘,清除所有反对势力,趁乱扶持南安王拓跋余即位,在拓跋余治下又是位极人臣,到拓跋余对其稍有疑忌,他又立即行动杀死拓跋余。可谓一人之力连杀三代皇帝,枭雄是也

当然,这种做法是无法真正长久的,很快宗爱就被惧怕且痛恨他的下属们除掉了,由道武帝拓跋焘之孙继位,是为北魏文成帝。文成帝由乳母常氏带大,历经坎坷,对常氏言听计从,于是乎又开启了乳母干政的时代。可贵的是文成帝早慧,他十七八岁就已经深明事理,能够判断是非曲折,而且对于常氏干政也有了认识,时不时对之加以限制,能恰当地与皇族各类势力保持均衡局面。同时,大力任用底层牛人,一时间北魏政局稳定,国力增长。文成帝于二十一岁才实现乾纲独断,且善于操练军队,体格强健。

唐代铁山

文成帝的贵人李氏生下一子,成为太子,按照国制,李氏遂被乳母常氏下令处死。李氏被处死之前,写下需要照顾的自家亲戚,其中有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哥们,叫李文通的,挺有意思。李文通跟李氏一家并无亲戚关系,李文通本出自农家,因为家贫还被送去当了沙门,后来中原大乱,他又还俗参了军,成为当时太武帝之子永昌王部队的一员。在征伐过程中,永昌王擒获李氏姐妹,纳为侧室。又因为战乱辗转,李文通无意中成为专事保护李氏姐妹的卫队一员。这位小哥通灵剔透,作为草根抓住了李氏姐妹这个唯一的大腿,尽心保护侍候,深得李氏姐妹之心。所以李氏在被处死前,把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李文通写在了需要拔擢的名单之内。李文通就此一步登天。

公元465年6月,刚刚26岁的文成帝拓跋宏突然于宫中驾崩,死因成谜。年仅12岁的太子拓跋弘继位,是为献文帝。

文成帝突然去世,又留下一个短暂的权力真空。这个时候突然冒出来冯皇后。这个冯皇后是文成帝的乳母常氏亲手扶持起来的姑娘,冯皇后的姑母冯左昭仪曾经在太武帝一朝救过常氏和当时的皇孙文成帝,因此常氏抱着报答冯贵人之心,把冯左昭仪的侄女捧成了文成帝的皇后。然而,文成帝不喜欢冯皇后,因此始终也没有子嗣。文成帝突然驾崩,让冯皇后失去了屏障,于是这个极其聪明的皇后上演了一出苦肉计,在按照制度焚化大行皇帝的衣物时,冯皇后哭喊着从人群中跑出来直接奔到火里要自焚,被人拉出。以此表明了冯皇后对大行皇帝的真情,也借此巩固了自己太后的地位。冯皇后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文明太皇太后,一手培养了后来的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励精图治、开明决断的女性统治者。

文成帝之子拓跋弘继位为献文帝,冯皇后由此以太后身份干政——得益于这是一个深明事理的太后,也杀伐决断,挫败了几起篡权的阴谋。献文帝与冯太后之间的关系,几乎就是文成帝与常氏之间的翻版——从依赖,到独立,到对立。献文帝亲政之后,褫夺了冯太后的权力。冯太后非常懂得策略,既然外部权力上处于弱势了,她就把全副身心放在了献文帝的儿子,太子拓跋宏的教育上。没错,这就是在我们初中年代就熟知的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冯太后是当时中国罕见的学识深厚的女性,一切得益于她的姑母冯左昭仪,在被太武帝冷落的时间里,冯左昭仪把皇室能找的书籍都拿来读了,并且教导了冯太后冯太后不仅学养深厚,且衷心崇尚儒学。谁知冯太后把这一切又传给了未来的孝文帝拓跋宏在祖母的教导之下,好学不倦,终身手不释卷,致力于汉族文化研究,致力于本族的全面汉化,别说少数民族,即便是汉族皇帝,也没几个能到他好学的程度。冯太后同时也没有忘记权力斗争,瞅准一个献文帝的把柄和空挡,就掀动朝野大震,逼迫献文帝禅位给了年仅五岁的孝文帝,从而保证自己太皇太后的干政权力。这位太后的阵势真是少见,相比武则天可能还差点,但肯定高于叶赫那拉。也幸于北魏在权力真空期,有这么一个知书达理,手段狠辣的太后,才保证了朝局的稳定,为孝文帝的治理打下稳定基础。

孝文帝亲政后第一件事就是惩治腐败。一千五百年以来,中国的当权者们基本都遵从这个规律——开国之君,或者平叛之君,拥有赫赫战功的当权者,一般都不会在乎社会治理上的腐败问题,因为他们的权位来得可靠,不可撼动。承平之君,或者幸运得位的当权者,一般都是以惩治腐败或者内部敌对势力为重心,因为需要树立权威。在他惩治腐败过程中,有一个细节,也体现在其后一千多年的吏治史上——有一个叫崔宽的陕城镇将,是一个智商超高的地方官。他为人圆滑,办事利索,与豪强争利,对地方豪强大族,山贼强盗,都往来结交,尽心帮助。到头来,不论是豪强,强盗还是百姓,没有不说他好的。所有人都愿意向他行贿,他也广为接受。到孝文帝惩治腐败,也发现了崔宽收受贿赂,于是把他双规,要求进京议罪。结果陕城百姓三百余人,连同本地大族人士,都跑到京城上访,联名要求恢复崔宽任职。因为崔宽能体恤民情,各方面关系都能摆平,很难得有这么一个收了钱给你办事的官员。你要再派另一个镇将来,大家又得重新喂肥一个新人,成本更高。孝文帝听说之后,觉得不无道理,改处罚为表彰。

惩治腐败没有什么进展,孝文帝就向冯太后请教,这一请教,冯太后就提出了影响中国吏治史的著名方法——考核稽查。即定期对地方官的任职绩效进行考核,以考核成绩来确定对官员的升降奖惩。冯太后甚至明确了考核的四大维度——督查农耕、检括户口、督集赋调、治安防盗。牛吧?想想这其中的逻辑——核心是中央财政收入,农耕是收入之源,户口是确定征税的基础,赋调就是征税的过程,治安防盗是确保上述三条顺利实施的保障——今天我们的PPT讲究的逻辑

冯太后甚至连续下达三道重农诏书,对不愿意耕种而要放牧的农民,课以重税,相当于现在的每年一号令一样。现在在我们看来不怎么样,甚至在当时的南朝的人们看来也不怎么样。但要想想,拓跋部落是游牧民族出身,能把国家的基石从游牧彻底转移到农耕上来,需要的可是相当的见识和勇气。这种气度,对孝文帝产生了巨大影响。牛不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