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为什么佛学是真的(1)

 书虫小记 2022-01-19

这是我读过的第二本英文版哲学、心理学著作,第一本是在03年到04年间读的范德堡大学Samuel Stumpf的《苏格拉底到萨特——哲学史》,扎实读了一年有余,最大的收获是英语从此不再是问题。拿到罗伯特·怀特这个本子,这么扫了一眼前言,就被吸引了,放不下手。

罗伯特·怀特是美国当代哲学家和作家,学识渊博,涉足哲学、佛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和政治学。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道德,在深入研究了几个宗派的佛学义理之后,他挖掘了佛学深奥义理中,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相通的部分,甚至基于此找到了一些进化心理学证据,从而发觉佛学对于人类心智的认识是对的。怀特是一个写手,他居然能把哲学、道德这些艰深领域的东西,写成畅销书,还是相当有点深入浅出功力的。

这本书其实是用演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来阐述佛学中的真义——当然,这个真义是指的哲学、科学和心理学的有关共识。

Robert开宗明义地说,他所探讨的佛学,并非那些超自然的部分,诸如轮回转世之类的,而是佛学中涉及到逻辑、概念、心理的部分;也并非精深到极致的部分,如阿毗达摩论藏中说到的89种意识如何区分;也不会去讨论佛教宗派的差异。他是就佛学中最具普遍意义、最能达成共识的部分,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揭示出佛学在分析人所处的困境(predicament),以及提出解决这些困境的方法,是何等的正确和有效

当然,通读此书除要有一定英文阅读理解水平和佛学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相当的耐心与心理状态。

翻出来十年前读的英文版哲学史,看到当年几乎每页都有的英文笔记和记号,顿觉当年确实是个傻人

罗伯特用电影黑客帝国作为开始,黑客帝国提供了这样一个严峻的选择,a stark choice——a life of delusion and bondage or a life of insight and freedom选择生活在错觉和束缚中,还是生活在本质和自由中?罗伯特引用黑客帝国是为了说明,实际上西方佛学——他把佛学较为准确地分为东方佛学和西方佛学,东方佛学是指原始佛教传至西藏的藏传佛学,传至中国之后的中国佛学,以及传至东南亚的上座部佛学——本来就符合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生活的观念。西方佛学是除去了诸如涅槃再生、各种各样的神邸之后的哲学观念和逻辑,即我们生活的世界并非世界本体,却是本体扭曲的反映,而且这种扭曲的反映给人和人际关系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人必须通过学习和修行来获取有关世界和人生真实的知识,这确实是从古希腊就开始有的观念。反过来,东方佛学中的冥想,则为西方佛学和佛教徒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修行方法。

黑客帝国确实诠释了西方佛学和佛教徒们关于世界与人的关系观念。该电影的导演Wachowski兄妹在拍片之前,让主演基努·里维斯读了三本书,其中一本就是罗伯特写的《道德动物:演化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罗伯特指出,我们的大脑是自然选择演化出来,用于误导和奴役我们的器官人类精神演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被驯化和形成错觉的过程——entirely a story of enslavement and delusion。因为,自然选择只有一个方向——延续基因。有利于基因繁殖的性状得以延续,不利于基因繁殖延续的性状逐渐消亡,我们大脑的结构和算法就是一种有利于基因繁殖而得以延续下来的精神性状。所以,当你问起,为什么我们的感觉、思维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一般功能型回答是,我们必须通过感觉、思维才能感知到客观世界。而真正的演化心理学回答则是,我们现有的感觉和思维模式,帮助我们的祖先把他们的基因延续到现在。至于我们感知到的世界是否真实客观,那其实不是我们感知功能的目的

人类常有的情感,如愤怒、焦虑、贪婪、仇恨,常常是人们都希望能够消除或摆脱的。这些负面情绪往往是人类暴行和战争的动因。事实上,这些负面情绪就是我们大脑给我们造成的错觉的产物。因此,真要消除这些情绪,就得从分析我们的日常错觉开始。

我们日常的最大错觉是什么呢?罗伯特从人们喜欢吃的垃圾食品油炸甜甜圈开始,还是撒了细糖粉的油炸甜甜圈!你吃了一个,感觉非常爽,味道,以及体积带来的饱胀感。然而这种快乐持续不了甚至一分钟,再看到一个油炸甜甜圈的时候,你又想要吃了——希望这种快感能持续,希望快乐可以持续的错觉。扩展下去,刚刚线上购物了,又开始想下一个,搞了个车震,又想着另一个对象的下一次车震,刚提拔了,想着下一次提拔——总想着再多来一个甜甜圈,总是错误地认为下一个事物带来的快乐超过带来的烦恼和负担。罗伯特指出,这就是佛陀说的“苦”dukkha,他认为翻译成suffering不够准确,应该翻译成unsatisfactoriness(不知足的)。

为什么快乐和满足感总是不持久呢?几乎所有诗人都这么感叹,快乐总是短暂的。

罗伯特用了一个有趣的思想实验——把你自己想象成造物主,如果你的目标是促成基因延续,那么你会怎么设计人类的神经系统,来达成这个目标?你一定会考虑以下三个原则:对于有利于基因延续的行为,首先,你一定要让人类的大脑对这些行为产生快感和满足感,这样大脑会驱动人去做出这类行为;其次,你一定会让这种快感很快消失,再次让人产生饥渴感和需求,促使人反复做出这类行为;第三则是人类大脑必须专注于第一条,忽略第二条,或者说扭曲和夸大第一个原则,以便不断驱动自己做出延续基因的行为。没错,这其实就是自然选择对人类大脑的塑造过程。自然选择让我们神经系统感受到的快乐,并不是为了真的让我们快乐,而是让我们能更多地繁殖

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神经递质多巴胺就起到产生快感并追求快感的作用。多巴胺的作用机制很奇特,它可以完全脱离实际给人创造快感——科学家们通过实验验证过,比如检测猴子大脑多巴胺水平,有灯亮起,就会给猴子舌头滴一滴甜汁,反复几次后,只要灯亮,不论有没有甜汁,或者是甜汁还是水,都能让猴子的多巴胺得以分泌,并获得快感。——这就是错觉的一种形式。人类对美好事物有期盼和想象——扭曲和夸大可能的快乐,这种期盼所产生的多巴胺,激发的快感,常常会超过美好事物带来的快乐本身——overpromising, anticipated greater pleasure than would be delivered by the comsumption itself

仔细想想,大自然的这种误导性的设计,其实有些残酷。明知快乐短暂,但依然身不由己地追求快乐。

罗伯特将之称为hedonic treadmill,享乐适应症。这种生理机制,使得人就跟被囚困在跑步机上一样,跑步机在运转,人在跑,实际上却没有把人带到任何地方,但人就在上面不停地跑。

以上是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框架,分析我们日常感觉上的错觉和假象的结果。这种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撕开看似平整的生活图景的一角,不过,它没有办法帮我们摆脱这种错觉和假象。而且正因为人类有智慧获得insight洞悉事物可能不是我们看起来的这样,而人类又无法跳出作为动物的必然,反而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罗伯特提出,我们能否不仅仅是发现和接受这些让人痛苦的truth,而是尝试operationalize即操作或者组织这些真相,使之成为一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既能从科学角度看清人的本质特性,揭示我们被这种性状所支配并对世界产生错觉的状态,同时还能让我们从这种状态中解脱出来。

他采用的办法是佛教的“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所谓正念,梵文中是sati,英文表述为mindfulness,也有留心、专注、警觉的意思,应该都有。罗伯特解释“正念”,就是摈除精神上的干扰,以更为清晰、直接的方式专注于感知事物和当下(aware of here and now)——驻足留步,品闻花香——stop and smell the roses.在这个冥想实践过程中,他研习了大量佛学经典,并与高僧们交流,发现佛学较之自然选择理论和神经科学,更为细密地展现了我们对世界的错觉是何等地广泛、深入和细致,并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破除这些错觉和困境的方法。

有趣的是,在进一步深入探讨之前,罗伯特用了两页的篇幅来说明一个中国人比较容易理解的境界——如何进行冥想,首先要放下进行一个成功的冥想等诸如此类的实际目标,成功的冥想是通过不思考成功来实现的,要达成具体目标的观念本身,就是冥想的障碍。从既有的境界来看(old frame of mind),我们倾向于设置一些标准规范或框架,让思维在这个框架中按步骤运行,得到答案;而我们要达到的新境界(new frame of mind)则是学会脱开具体的标准、规范和框架。也就是印度传统和中国传统中经常谈到的,无招胜有招,无我才能看清有我,放下即可解脱这类相对西方人思维而言难以捉摸的境界。他建议如果有无法接受这种矛盾的人,就别再看这本书了,因为佛学教义里充满了这类看似矛盾的概念,就像物理学中的波粒二象性一样,看起来矛盾,但并不妨碍物理学体系的正常运作。

罗伯特接着叙述了他于2003年马萨诸塞一个佛学冥想团体接受的冥想治疗经历。他自认为相比普通人而言,他属于比较偏激,易被激怒,对人苛刻性情乖吝的那种人,典型的很难达到冥想所需的平和状态那种。在治疗过程中,他非常苦恼,冥想期间数自己的呼吸,他常常只能数到七八下,就止不住去想其他事,就忘记了呼吸计数。他花了五天时间,才进入到了初级阶段,感到异常惊喜——所谓正念冥想,就是这样一种状态,你会极为平静、客观、不被牵涉也不被感染地观看到当下各种事件的发生,包括自己内心的观念,情绪的波动,这些本来与自己紧密相关的事情,会客观地排列开来呈现(unfold)。罗伯特当天是因为喝多了咖啡,导致在冥想时,下巴开始抽筋,一开始他因为要数呼吸,很烦这个抽筋,后来索性不数了,直接关注抽筋本身——这一调整,反而让他平静下来了。

数呼吸的目的当然不是让你专注呼吸本身,而是帮助你平定心情,从平时固有的那些观察事物思考事物的方式中抽身出来,从更具客观性和与我无关的角度去看。下巴抽筋这个感受让他突然感到了平静,感到了从来没有过的一个视角看待自己内心,那些愤怒、紧张、愉快的情绪,突然间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似的,就摆在自己面前——是的,紧张来源于我的下巴,不过紧张的只是我的下巴,不是我——I’m up here in my head,另一个我从心中站起来了,那些情绪和思维无法再感染我。

冥想让人可以更加客观清晰地看待自己的负面情绪——诸如悲伤、压抑、恐惧、焦虑等等,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这些负面情绪对人的心理控制——这是大多数治疗型冥想所能做到的。

不过,心理治疗是一回事,真正从哲学理念的角度来思考,我们的认知与客观世界的联系,则是另一回事——其实这才是佛陀真正在做的,也是佛陀希望我们都能去探知的,也是所谓的根本的解脱之道。

佛陀具体是怎么想的呢。很遗憾,从佛陀去世之后不久,佛教就开始分成了各种流派,往后越分越多,在一些关键教义上和修行方法上已经产生了深刻的分歧。著名的主要分支是两个,一是上座部佛教(Theravada School),一是大乘佛教(Mahayana School)。罗伯特自己修习的冥想方法是内观冥想(Vipassana,也叫毗婆舍那),而最深刻的对我们认知的世界的解构,则以大乘佛教为先。不管那些有分歧的细节,从最广义角度来看,佛学基本都认为,空(emptiness)才是世界的原本样子,罗伯特感到无法用英文准确表达,所以干脆简单解释,即世界并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客观实在。佛学也都认为,不仅外部世界,即便是我们心中的我自己,也是一种错觉。把这两个基本义理合起来看,世界也好,我们自己也好,其实都不是我们看到或想到的那个样子。冥想就是用来让人体悟到这一点的——我们一直被误导,发生错觉,所以,由此发生的看法、情绪,也都是错误的。

罗伯特认为,佛学的这两条看起来不可能的教义,佛学所揭示的人类心理图景上各种知觉错误,乃至佛学开出的解决这些错误的解决方案,确实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上的证据。他所谓的佛学是真的,是就这一层面上而言

先从情感开始。罗伯特指出,绝大多数负面情绪,如愤怒、压抑、烦恼等都是错觉,是我们大脑情绪功能的environmental mismatch环境错配造成的。什么环境错配?我们当今的生活环境,已经与生成我们大脑情绪机制的早期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早期环境里有利于我们生存的那些情感机制,在当代的环境里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困扰甚至伤害

疑问其实在于,为什么我们会说情感有真假,我觉得的悲伤难道是假的悲伤?佛学教义当然这么认为,演化心理学也这么认为。看似复杂的情绪,早在1884年就由博物学家Geoge Romanes就提出,快乐或痛苦的情感,就是基于生物趋利避害本能逐步演化出来的。所以,情感也一样是大脑演化出来的一种功能,用于判断周遭环境和事物的,判断环境和事物是否有利于我们的存续以及基因的延续扩散——很大程度上,情感是关于我们的亲属的,因为亲属较之他人具有更多我们的基因。那么,只要是判断,就可能会出错,不是吗?所以说,情感带给我们的体验是真实的,但情感的指向有可能是错误的。

比如我们喜欢垃圾食品的倾向,这是一种本能,按照这个本能,我们应该放开身心尽情享用,但是个现代人就知道,吃多了垃圾食品有害我们的身体。在生物学上,这叫进化失序。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其实都有这个原因。具体可参见敝号推介过的《人类的演变:采集者、农夫和大工业时代》。再就是“正误识”,一种虽然出错,但却有利于个体生存的情绪——典型的就是人类对蛇的恐惧,这种恐惧情绪可以让人在经过一丛不明原因响动的草丛时,迅速规避,甚至于一些敏感的人都能“看到”实际并不存在的蛇——这是情绪中心控制大脑生成的补偿性幻觉。这种情绪会让我们迅速做出判断,但也常常出错,但却属于那种让我们规避“万一是真的就全完”情况的动物性机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