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洛克菲勒传(4)

 书虫小记 2022-01-19

1876年,宾州的布拉德福德发现了新油田,炼油行业新的进入者们纷纷涌入新油田试图步洛克菲勒的后尘。由于此时大部分铁路网都在标准石油手中,洛克菲勒立刻宣布运费提价,攫取炼油者们的利润。为此,石油生产商们纷纷起来反对标准石油。这一反对声浪引发了宾州铁路公司汤姆·斯科特的野心,他决心不向洛克菲勒低头,利用手中的帝国运输公司,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运输公司之一,抵制运费提价。

在经过谈判没有让步的情况下,洛克菲勒也决定彻底打垮帝国运输公司和斯科特。他立刻宣布标准石油的所有煤油产品均以低于帝国运输公司的售价出售,同时,把原来分配给宾州铁路公司运输的原油和炼油全部收回。其后,他与中央铁路的范德比尔特联合,标准石油自行投资建造600节油罐车,委托中央铁路和伊利铁路公司运输。

由于帝国运输公司自身业务近一半来自标准石油体系的公司,一下子营业量下滑,收不抵支,只好开始裁员降本。不断压低运费,同时加长火车,却不增加司乘人员。这下引发了1877年的宾州铁路公司的铁路工人大罢工。在斯科特的坚持之下,大罢工不断升级,最后变成暴乱——约有600节油罐车,2000节货车被毁坏。无奈之下,斯科特只好向华盛顿和华尔街求援,联邦政府出动了联邦军队前往镇压——这场恶斗推动美国劳工运动开启历史新纪元

宾州铁路公司最终坚持不下去了,汤姆·斯科特选择了主动向洛克菲勒和解。洛克菲勒可没有退让,通过谈判直接收购掉了斯科特手中帝国运输公司的几乎全部储油罐、油罐车和管道等运输设施——彻底消灭掉了宾州铁路公司的石油运输能力

谁不合作,就是消灭。我不竞争,我消灭竞争。

现在就剩下了巴尔的摩和西弗吉尼亚的小炼油厂和运输公司。洛克菲勒继续通过收购关键的管道运输公司,控制油罐和油桶的供应等方式,逼迫巴尔的摩的独立炼油厂们最终屈服,并入标准石油体系。至此,三十八岁的洛克菲勒就已经控制了克利夫兰、匹兹堡、费城、巴尔的摩所有的炼油厂和铁路,全美90%的石油产能和运能都在他的手中。

寂静无人的奥古斯塔,一直是洛克菲勒心仪的度假之地

自由竞争市场的魅力在于,永远都有人跳出来促使你做出改变。

1877年,宾州的老油田泰特斯维尔又冒出来一群决心向标准石油挑战的独立炼油商,他们中的杰出者是拜伦·本森。拜伦为了绕开标准石油的管道和铁路网,决定做一个惊世工程——铺设一条长达110英里的输油管道,直接把原油送到海港。他召集独立炼油商和华尔街的银行家,成立了泰德沃特公司来做这件事。

洛克菲勒决不允许。

接下来就是搞笑片一样的做法,拜伦和洛克菲勒就跟在玩五子棋一样,拜伦每铺设一点管道,洛克菲勒就在前方买块地挡住,拜伦绕开,洛克菲勒就把一座山也给买下来。洛克菲勒动用行贿力量,敦促拜伦所要经过的郡县禁止自由铺设管道。在这个过程中,洛克菲勒终于露出了过去深藏不露的獠牙,无所不用其极,威逼利诱、贿赂收编,整个一“美国往事”+“纽约黑帮”。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政党分肥制度已经形成,律法对于政客与商人之间的交往没有过多限制,行贿受贿、政治献金都是司空见惯。新开发的每个郡县,都挤满了提着现金箱子的商人和唯利是图的官员。洛克菲勒正是充分利用了其商业地位带来的雄厚资金实力,操控腐败的行政体系为他服务。为了控制舆论,他就收购报纸;为了消除法律威胁,他就把反对势力的头号律师拉下水,弄得身败名裂。洛克菲勒此时已经接近千寻里的无面人了。

不过拜伦也是一把好手,他始终都能得到独立炼油商、华尔街的支持,最终让他不断绕开洛克菲勒的障碍,把这个惊人的工程完成了!洛克菲勒只好使出最后一招——控制产量和供应,降低自己运输网络的运价,让拜伦的输油管始终无法达到满负荷产能。

面对两败俱伤的可能,拜伦·本森比宾州铁路公司的斯科特要实际得多,他立刻向洛克菲勒提出,为什么我们不联合起来提高运费呢

洛克菲勒同意了。这下看起来,拜伦·本森的工程,倒像是变成了他与洛克菲勒合作抬高身价的工具

1879年,洛克菲勒四十岁了。他的帝国已经初步建成,在全球石油行业领域无人匹敌。财富方面,他在当时美国最富有的20个人里名气是最小的,但排名第一的范德比尔特身后是1亿美元;洛克菲勒的话,仅标准石油的市值就是2亿美元。同时,他的一系列垄断行业的操作手腕,也让他自此时起,树立起了无数的强敌,开始了整整三十年逃避法律惩罚的生涯——其实也很讽刺,很无奈

作为一个开创型的企业家,从无到有建立起一个巨无霸,开疆拓土开基立宪,洛克菲勒毫无疑问是做到了。可怕的地方在于,对于如何经营和扩大开创的事业,洛克菲勒也一样强悍。应该说,从商业管理角度来讲,他是为数极少的创业型企业家和分析型企业家合二为一的人。正由于他对石油行业的理解和预见,他以标准石油为载体,使用了收购兼并,以一家独大的方式来经营整个石油行业,所以他得以成为全世界第一个管理一个覆盖全产业链、地理分布广泛、众多分子公司的巨大实体企业的人,他得以开创了控股公司这种商业模式

最初,洛克菲勒面临的问题是,美国各州在商业立法上各自为政,比如俄亥俄和宾州,本州企业在邻近州的产业,也会面临被本州征税的问题。为了避税,洛克菲勒不得不在有石油产业的各州,甚至各郡县,都重新设立新的分公司——这只是内部说法,对外就是一个全新的公司。要控制这些公司,则通过委托股份的方式,他把公司的股份通过信托的方式拆解为管理层个人的股份,每个人的信托证上标明了股份份额,由此确定每个人对公司的控制力度。——这也是有价证券的开端。

宁静舒适的奥古斯塔,洛克菲勒大部分闲暇时间以及退休后的时间都在这里

到后来,在标准石油的智囊——律师多德的设计下,把这种模式层层递进,整个标准石油公司体系内的所有产业、所有子公司孙公司的股权,都以此种方式集中到了洛克菲勒、弗拉格勒等9个人身上。这9个人就构成了一个控股公司,该公司没有法人地位,也没有业务,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发号施令。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从最初的价格和销售联盟的卡特尔,向股权控制联盟的托拉斯的演进。一切都是在市场竞争中摸索形成的,绝不是事先规划设计出来的。应该说,洛克菲勒是集中了标准石油一帮唯利是图的人的智慧,独自创立了托拉斯这种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

这些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也就是整整一百年之后看起来还显得比较先进的管理模式,并不是国家规划、国家权力集中资源堆出来的,而是在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那可谓充满蛮荒色彩的自由竞争市场上,血淋淋博弈出来的。尤其是对于资源行业这种靠天吃饭的行业,从古至今、不论中外,都充满了“山大王”色彩——混乱无序,傻大黑粗,动辄人命。事实上,标准石油托拉斯体系内诸多被整合进来的中小型炼油商、销售商,大多都是一些唯利是图、欺人霸市的恶棍,他们可以为独占地方市场无所不用其极。这些人偏偏就遇上了这样一个带着浓厚宗教意识,极度渴求秩序与规范的铁腕人物,运用他无情机器,把一个散乱的行业毫不留情地碾平,捏沙成团。洛克菲勒精心地利用这些人抢占市场、打击竞争对手的狠心和雄心,也严厉地约束他们搅乱标准石油营销秩序的冲动,刻意地保持这样两种力量的平衡。

对比我们这些在国家庇护之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宇宙第一”央企,很容易知道,自由搏击出来的企业,与堆肥起来的企业,自有的竞争力会是怎样的差距。反过来说,央企不靠国家,不靠行政命令,靠啥呢

即便是资源型行业,占有资源也不一定能占据强势地位和先机。管理和经营的思路才是关键。做一个对比:

1875年,全世界85%的石油产自美国宾州,美国本土的原油及产品70%用于出口这个数据我看了还是感到惊讶——也就明白为什么美国如此看重中东了。早在1874年,标准石油的煤油产品就已经销往了中国。为了拓展东方市场,洛克菲勒还在1882年专门派人去亚洲学习,研制了适用于本地的煤油灯,还把包装进行了改进,以便于货郎们背着运到中国内陆

当时,与标准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还有两家——其一是诺贝尔家族,就是后来诺奖那个家族,其二是著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这两个家族相比标准石油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他们都是在俄罗斯拿到了最好的油田,诺贝尔在巴库,罗斯柴尔德在里海。巴库的石油是可以直接用勺从井里挽出来的。而且,这两个油田都更加接近欧洲市场。他们曾经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把标准石油挤出了俄罗斯市场。

洛克菲勒意识到,标准石油的产品大部是出口国外,因此海外市场决不能丢。他把在国内的这套管理方式直接挪到欧洲,在英国、德国、法国各自建立了标准石油的分公司,通过分支机构进行市场拓展和就地生产。很快就稳住了欧洲市场,并保持住了标准石油80%的市场份额——煤油及其系列产品的质量上,诺贝尔和罗斯柴尔德都无法与标准石油比美,这些欧洲家族企业更类似央企体制

总结上述情况,诺贝尔和罗斯柴尔德都没有像洛克菲勒那样,从石油行业的角度来构建自己的企业,没有像他那样组建起庞大的石油托拉斯,整合整个产业链的力量——规模问题。同时,没有经历过残酷市场竞争的他们,也不能像洛克菲勒那样建立起相对精细化的经营模式,开拓市场和打造高品质产品——效率问题。

与洛克菲勒时代隔了近一百年,奥古斯塔仍然是那个几乎在森林中的城市

要做到既有规模,又有效率,只能是市场竞争中塑造出来。在相对集权的国家,拥有资源的人或组织,常常就没有动力再去改善经营和创造模式了,靠天吃饭即可,何必去殚精竭虑考虑出路问题?这一点也适用于我国现在动辄就是宇宙第一的那些央企,那哪叫企业?完全拿着国家赠予的资源和行政地位,规模一个比一个大,战略一个比一个宏伟,但在塑造产业、创新技术、打造产品、对外投资上,无一例外地低效。

石油行业的独特性在于,寡头。不论之前斗到多厉害,最终少数几个寡头总会联合起来——罗斯柴尔德男爵后来亲自到访了标准石油的总部——百老汇26号。

进入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人们发现,石油行业发源于美国,不过是一种巧合加上美国人的精明实干。其实世界各地都有石油,于是全球各地都兴起石油钻探。1891年,荷兰皇家公司在东南亚开始钻探,在缅甸和爪哇都发现了油田。1892年,伦敦商人马库斯·塞缪尔看准了亚洲的石油市场,通过与罗斯柴尔德男爵签约,代理东南亚的煤油销售,就此进入亚洲石油行业,不久他就建立了壳牌石油,之所以取名壳牌,是因为他的家族之前是做贝壳盒等装饰品生意的。他专门把壳牌石油的油桶漆成红色,与标准石油的蓝色相对。

说到底,还是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生意经强悍。之前欧洲大陆的诺贝尔和罗斯柴尔德都无法与洛克菲勒对抗,这名来自伦敦的牛人却把壳牌公司做成了亚洲第一,牢牢占据了亚洲市场,与标准石油分庭抗礼

这种外部压力,使得洛克菲勒始终没有停止对石油行业的研究和改进,在欧洲和亚洲市场的经历让他认识到,还需要继续向下游整合——进入消费市场,把下游经销商也都整合起来,直接把产品送到杂货店,送到大型客户手中去。为此,他又开创了一种新模式——从前都是把煤油罐装好了,用马车叮铃咣当地送到经销商手中去,再由经销商赚点差价送到零售端。这些经销商不是标准石油的人,他们同时还会销售其他公司的煤油——洛克菲勒决心抛开经销商,以油罐马车来运煤油,即不罐装,直接把煤油输送到油罐马车里,然后油罐马车运到杂货店,杂货店用标准石油的桶子自行罐装即可。这样省去了经销商差价环节,零售端也都愿意。所需要的,就是建立各地的煤油输送站和油罐马车运输线。——这一模式,后来被可口可乐仿制

由于国内市场广阔,在拓展市场的过程中,洛克菲勒尽可能放松管制,让那些欺人霸市的销售人员肆意扩张他们的势力范围,充分利用他们好斗的本能,去攻城拔地、反击一切可能的市场入侵行为——这一方面给标准石油增加了负面形象分,对销售额增长却十分有效。他还开创了销售区域管理,把全国市场分为11个销售区域,专门成立了一个营销委员会来进行营销秩序维护和仲裁——手下这帮虎狼一般的销售人员,常常会发生销售内斗,不得不需要总部的仲裁。他赋予这11个销售区域的经理们以极大的权力,只要能占据85%以上的份额,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从降价,到联合铁路运输线打击对手,甚至直接上门威胁,都可以。

为了掌控这帮人,洛克菲勒还建立了美国第一个全国范围的单一主体情报网络,他把杂货店主、货运代理、车站管理员,都变成了他的情报员,定期向他递送有关区域的销售情况,销售人员,尤其是区域销售经理们的情况。这样,他坐在百老汇26号,对远在万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亚的销售品种情况也了如指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