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休克疗法和私有化。这两件事,一直是我国正能量观念下,对东欧剧变的贬义词,即以大而化之的打标签方式,认为休克疗法搞垮了东欧政治经济,私有化则出现了全盘倒退和背叛等等,倒是淡化了在休克疗法之前,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普遍严重的经济停滞和通胀问题。 一直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的今天,休克疗法在我国依然没有脱去意识形态的干扰。作者通过详尽考察和分析东欧在转型之后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一定程度上澄清了相关问题。 从技术上来看,当年萨克森提出的休克疗法,完全是基于解决短期经济危机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方案,与姓资姓社没有丝毫的关系。所谓休克疗法,即通过严厉的财政和货币紧缩,加以推进公有资产的私有化来解决经济“衰胀”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东欧各国经济进入了一个衰退+通胀的可怕阶段,经济负增长,但却仍有严重的通胀问题,从而引发政治动荡——这实际是当时东欧各国社会主义体制的官僚化和计划经济的僵硬体制所导致的,却到后来让休克疗法和私有化来背了锅。 为了应对经济衰胀,采用最为严厉的紧缩政策,对经济本身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和打击,但通过这种紧缩政策,收回政府对于市场的直接干预之手,让市场自行恢复,却符合最基本的经济规律。 事实上,从90年采用休克疗法开始,东欧各国逐步出现了市场活跃、经济增长的态势——根据各国实际经济形态和质量的不同,各自恢复的速度也有快慢。 最快恢复增长的是捷克和波兰,捷克的工业产业一直以来在东欧各国之中就是龙头,其制造业的发达堪比瑞士,因此恢复增长最快;波兰则因为此前一直对苏联模式持保留看法,计划体制没有那么僵硬,始终保有一定的私营经济形态,因此恢复也快(他们经济快速增长时,我国也没有披露)。到93年开始,即便是白俄和俄罗斯也都开始恢复增长,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当初俄罗斯民众对叶利钦的支持度逐年上升——俄罗斯当时的状况被我们解读为即将崩溃,但与我们的宣传相反的是,俄罗斯人民几乎没有人再愿意回到过去的社会主义体制。关于私有化,也是一个被特定价值观曲解的事。其实,在东欧的转型期间,对私有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试错。东欧的私有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所谓公有制和私有制这种二分法——东欧的实践表明,只要是特定群体在特定范围内,拥有对特定资产的处置权,并对这种处置权担负全部经济责任,这就是私有化。与我们定义的私有化就是给资本家占有,用于剥削广大人民劳动,是全然不同的景象。 在捷克、波兰、白俄罗斯,私有化的进程非常多样化,既有集体企业收购公有资产的私有化,也有私营公司收购的私有化,既有国有公司发行股票让大众持有的私有化,也有个人收购后的完全个人所有化,还有从无到有的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等等不一而足。 不论是原集体企业收购公有资产,还是个人收购公有资产,还是国有公司的股权分散,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不再由国家或者说纳税人承担这些资产经营失败的责任,而是由具体的法人或自然人来承担经营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不存在严格的公有制和私有制,有的只是谁来承担责任与风险。东欧国家所反对的,乃是从前那种凌驾于任何个人乃至人民头上的公有制,这样的公有制实际上就是为一小撮权力阶层所有,这不是真正的公有制,而是特权所有制——即怎么处置资产,如何经营,由权力说了算。私有化的核心不是个人所有,而是消除特权,把权力交给市场,大家在市场面前一概平等,按照自己付出的承担责任。 按照东欧国家的概念,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也可以概括为是一个私有化的进程——既有集体企业的收购,也有个人的收购,既有国家的收购,也有私营经济的兴起。核心也在一个,就是让具体的人为具体资产的经营成果负责。 关于俄罗斯的农业改革。我们一般认为,苏联的国营农场是斯大林的创造,也是我国五十年代的人民公社的范本。其实,公社化农业并非苏联的创造,而是俄罗斯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 在十月革命之前的沙皇年代,俄国的农业经营模式就是村社模式,土地并没有完全私有化到个人,而是以村为单位,集中于富有地主手中,其他农民都是租用,而且还和中国古代似有似无的井田制一样,村社中还有需要大家轮流照看的公共土地。这种经营模式下,俄国始终处于饥饿状态——农业产出效率极低。俄国拥有全球70%面积最适宜种植的肥沃黑土,却始终需要进口粮食。1906年,著名的首相斯托雷平向沙皇尼古拉二世建议彻底改革既有的村社农庄体制,改革的方向很简单——把土地有偿分给个人,鼓励个人退出农庄,以家庭为单位实行家庭农庄经营。这就是之前我们提到的恰亚诺夫农业经济理论的来源。这个改革,跟七十多年以后在中国进行的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改革一样,让俄国农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11年到1915年,俄国的粮食产量猛增至欧洲第一位,各种主要农作物产量均排世界第一位,改革仅仅三年时间,俄国就从粮食进口国变成了最大的粮食出口国之一,超过美国和加拿大之和。 这种水平的粮食产量,终后来列宁、斯大林两代人时期,也未能达到过——因为他们又走回传统俄罗斯的老路——村社农场经营,只不过换了个名字,叫社会主义集体农庄。不过改革是有偿分配土地,因此,提高了效率,却没有兼顾公平。按斯托雷平的主张,国家是为强者服务的,结果导致改革完全有利于地主和富农阶层,贫雇农阶层均未得到实惠,并且还由于不少农庄解散了,被迫集中迁移到西伯利亚去的情况。 十月革命之后,列宁斯大林再次走上了集体农庄的道路,导致苏联的农业始终处于被剥削和压制状态。一直到后来苏联解体,俄罗斯又在逐步恢复斯托雷平的改革措施,受制于过去七十余年集体农庄,以及俄罗斯农业过度依赖重型农业机械的特点,那种家庭小农庄的经营模式,再也未能占据主导地位。俄罗斯现在又成了粮食进口大国。 转型社会的复杂与艰难,东欧是一个好案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