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阿斯特拉耸耸肩(5 完)

 书虫小记 2022-01-19

终于轮到国家领导人要出来讲话,安定民心了。广播讲话开始前一个月,每天都是各种大小报纸、杂志和电视广告,要求人民一定于某日准时收听领导讲话,收听讲话是一个爱国公民的本分等等之类。谁知就在广播讲话开始的当天,广播系统都失灵了,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电磁波干扰。无论领导如何暴跳如雷,如何下令,也没有人能解决得了。

广播讲话时间到了,所有的收音机都收到了约翰·高尔特的讲话声。安兰德通过高尔特这篇长达近六万字的论述,对她的思想进行了一次系统的阐述。这篇讲话,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视角,对人类生存的困境进行了分析阐述

个人提炼总结如下:

第一,意志的本质是选择和判断,能够选择和判断,是意志存在的证明,从而也就是人之为人,不同于动植物,不同于无机物的关键差异所在。否定个人意志的选择与判断,就是否定人之为人的本质。

第二,选择和判断的社会前提是思想言论自由,只给一个正确答案和一个方向,本质上就取消了选择和判断。因此,思想自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需要,否定思想言论自由,也就是否定人的本质

第三,任何社群、集体,都是由单个人组成,并不存在一个虚拟的、独立存在的群体或集体意志。单个人的本质,单个人的意志,单个人的选择与判断,决定了社群和集体的观念及决策,而不是反过来。以集体之名,否定个人意志,实际上是集体在自我否定,取消了个人意志的自由,实际上也就取消了集体的合理性。

第四,人类组成社会并由此形成的权力,以及围绕权力产生的诸多价值观,与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力量不是一回事。真正在从事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带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个人自由意志是动态的、积极的、乐观的,个人自由意志是创造力的唯一来源,在社会上被放大产生出巨大的推动力。

权力以及集体观念,是静态的,消极的,是用于分配价值的工具,权力和集体本身并不创造价值,也不会推动社会进步,因为每一次进步,都是一次改变,都会改变既定的权力和集体架构。相反,权力和集体观念本能地要限制社会进步

第五,权力为了维系和扩大自身的存在,制造出了集体观念、国家利益、公众利益这些虚拟的词汇,其实背后并没有真实存在的内容。权力和集体观念最大的恶,在于限制个人意志自由——否定人之为人的本质,在于强令个人出让或奉献自身权利给他人或集体极端的情况就是威权体制,威权体制治理个人的主要方式,是监控与恐吓。

第六,处于监控和恐吓情形下的人,决策与行动的主要驱动力,是畏惧和逃避即权力排挤和取消掉了个人本来积极的个人意志驱动,换成了消极的恐惧和逃避驱动。每个人行事不是为了什么,而是防止被什么。人们最常被灌输的关于个人的观点是人性的恶,人的柔弱,外部环境有多危险,敌人多么猖狂等等,人生由此充满了负罪感和沉重的精神包袱,只有权力和集体是唯一的出路

第七,这一切很可能是个骗局,非常古老和庞大的骗局。打破骗局的关键在于,对他们教给我们的每一个前提和预设都进行检查,质疑每一个感知到的对象。

第八,人解脱出困苦,走上人之为人的道路,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由意志,通过选择和判断,明确自己的目标,一心为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创造,自由地争取自己的利益。社会存在的意义在于,让人们能够在价值规律作用下,把各自创造的价值用以交换。这比任何伟大光荣无私的奉献和牺牲,都更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福利的增长。——基本上是斯密理论的翻版。

有兴趣于安兰德思想,但又没耐心通读本书的,可以直接来看这篇讲话。从搞笑的一面来讲,也可以看作是一群技术狗对文科当道社会的控诉。

这番讲话很快引发了一股潮流——大量企业家、科学家和学者开始无缘无故地失踪,都是人去楼空。越来越多的人申请基层岗位工作,而管理岗位都空缺下来了。人们从之前的沉默变成了骚动。这导致激烈的通货膨胀,物资供应不足,又引发更多人的不满。

领导层很快意识到这样下去政权将难以维系,想尽办法发动大家寻找约翰·高尔特,他们相信只有跟高尔特谈判,取得合作,才能解决当前的危机。一个人在这个国家所有高智商头脑中有如此高的号召力,实在是太可怕了。

直到此时,达格尼也才从塔格特公司下面一个已经停业的工厂薪资单上,看到了约翰·高尔特的名字。也就是说,过去十二年来,约翰·高尔特其实一直用着真名在塔格特公司当铁路工。不知道跟达格尼打过多少次照面。

她循着工资单上注明的高尔特的住址,找了过去。发现这是一片纽约典型的贫民区,在摇晃肮脏的楼宇间找到了高尔特的房间,打开门,再次看到了那个她坠机受伤醒来之后看到的可能是世界上最帅的男人的身影。约翰·高尔特穿着一身油乎乎的工作服,站在那里微笑着。

十二年来,高尔特就一直住在这个贫民区里,一面打工挣钱,一面开展他的各项技术研究。他研究的资金来源,当然来自他创造的亚特兰蒂斯世界,那些世界上最强悍的头脑都在帮助他。

达格尼正要说话,高尔特止住了她,告诉她,来自政府部门的秘密警察,已经跟踪她找到了这里,估计五分钟之内就会闯进来。而且,现在肯定已经无处可逃。所以,他要求达格尼,立刻站到自己的对立面,把自己当做仇敌对待,这样或可为高尔特求得生机,也能让达格尼自保。话音刚落,特工们就闯了进来。为首的特工笑着,约翰·高尔特,我们终于找到你了。达格尼在一旁叫道:抓住他,他一定会说他不是那个高尔特,但他就是!

全国的宣传机器都发动了,大篇幅宣布,约翰·高尔特已经被找到,他愿意与政府和谈,他能为国家经济带来复苏!市场由此被注入信心。

国家领导人亲自与高尔特进行了几个轮次的谈判,当然,高尔特油盐不进——他只有一个目的,让这群掠夺者,这群不事价值创造的政客和他们的国家机器一起灭亡——把推动你们的发动机关掉,让你们陷入黑暗。领导人们甚至找来了高尔特当年的老师——国家科学院负责人斯塔格勒博士,斯塔格勒博士却感到自己无颜面对这个出色的学生。

其后政府甚至暗地里用枪逼着高尔特装模作样地参加电视直播的招待会,以便让民众都看到国家领导人与高尔特达成了一致。高尔特却当着电视镜头的面,突然闪避一下,一直用枪逼着他的特工来不及掩饰,民众们都在电视机镜头里看到了高尔特背后的枪口

领导人们气急败坏,把高尔特投入了科学院监狱,要求科学家们用最先进的刑具对高尔特用刑。斯塔格勒博士在得知这些之后,深感这个政府已经万劫不复,而自己也是这些罪恶之手的一部分,于是跑进了科学院最核心的机密——之前政府花费巨量资金研制的声波武器的核心,启动了自毁装置,连同声波武器本身,以及周围几英里范围的建筑,一同毁灭了。

与此同时,一直潜伏在里尔登钢铁的弗朗西斯·德安孔尼亚,招来了里尔登、大盗丹尼斯约德,他们找到达格尼,以武装分队形式闯入关押高尔特的科学院监狱,救出了高尔特——其时,整个国家机器都已经崩坏,所有人都在自谋出路了,因此也没有什么人真心还在工作岗位上看守。

一行人搭乘德安孔尼亚的飞机,悄悄潜回了洛基山脉里的亚特兰蒂斯。在飞机上,达格尼看到,已经被声波武器摧毁的,还有纽约附近最大的电厂,纽约正在逐步陷入黑暗。

全文就此进入尾声。最后是约翰·高尔特在和风旭日的山峰上,对达格尼他们说,他们的政府行将就木,该由我们来重启一切了。他用手对这纽约的方向,比了一个美元符号的标识。

安·兰德在我国始终是一个被打上“资本主义代言人”标签的存在,把她塑造成了一个隐晦、黑暗、沉重,甚至带有一些邪恶和危险的形象。沉下心来解读她的人,可谓少之又少,网络上绝大多数都是人云亦云的标签语系。

实际上,真来读她的小说,了解所谓自由至上、个性和创造力之上的价值理念,自由竞争、放松管制的经济理念,平等即平庸、个人权利即最高利益的政治理念,只是一方面。她通过小说化的情节,人物及情境,还生动有趣地展现了自由市场的运行、财政及政府政策的干预效果、诸多管理学规律的运作,其实是一种很有趣的社会学思想实验——比只读教科书或者学术著作的描述或者看数字表格更有趣。

再有,透过她的深邃思想,单单从文本本身出发,她的细腻笔触,依然呈现出鲜明的女性特征——那些视角,即便是在描述钢铁、矿石、油田、机械构造时,也是一样的女性视角,在那些出色人物的塑造上,也有着女性——甚至是少女梦幻般的特征——主角总是棱角分明、孤高冷峻、卓然屹立(尤其是男性),面对着没有面容、没有个性、没有情感、没有创造力、但脸上永远写着“国家利益”和“平等公正”、“大众公利”字样的政府或集体代言人——这种人物形象的设置,总让我想起日本动画片中常有的那种人物设定——异类的、觉醒的主角,以及成千上万的来自系统或集体的清理者、毁灭者。尤其是当女主角终于找到了约翰·高尔特之后,安的描述风格,一改小说前三分之二的那种冷峻、逻辑和理智,完全变成了爱情小说中的“花痴”风。仅从这个角度来讲,她的小说也是可读且有趣的

不论信仰的价值观如何,这是一个诚实、坦率和细腻的人。

用我们的标准来看,安兰德对于美国而言绝不是一个爱国者——她明明成长于美国发展最快、从偏安一隅到一举问鼎全球霸主的辉煌时代,有太多理由来歌颂和自豪了,但她却对自己的祖国从始至终充满了“恶毒”和“刁钻”的批判——她的三部曲《源泉》、《一个人》和这本《阿斯特拉耸耸肩》,无一不是对美国政治、社会弊病的激烈反讽和深刻揭露。她不是嬉笑怒骂,而是刻骨地分析,极端化地比喻,其激烈程度不亚于鲁迅之于民国

然而,这么一个人,却被美国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的一代代政治、金融精英们一致推崇为美国精神的代言人甚至是奠基者。

可能这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宽容与自信的体现吧

不论她守护的价值我们认同与否,她对她所坚守的理念的真诚、坦率与冷静、理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匮乏的东西。记住她说的话吧,第一原则,任何东西都不能凌驾于我自己的判断之上;第二原则,坚信我个人的生命至高无上,决不能轻易放弃、出让,不让自己为别人而活,也绝不让别人为自己而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