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第七感,权力、财富与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

 书虫小记 2022-01-19

近两年来,能读到晚上睡不着觉的小书之一。作者文笔之好,站位之高,思路之阔,问题之深,难得一见。

所谓的第七感,与过去的第六感,与近来说的洞见力,从本质上来讲是一样的。这应该是基于对历史、现实、世界格局的深刻认知和感受,所形成的一种非逻辑推导能达到的悟性,这种悟性能够让人瞬间把握到世界和历史的脉络,看透现实市场或战场上的表相,找到背后潜在的巨大力量。

当然这需要相当的智力水平和人格格局。

值得思考的地方有四个点:一是网络对供需的影响,二是信息、权力和结构之间的关系,三是巴兰和希利斯的思考,四是地理结构与拓扑结构的统一。

其一是对于网络如何致使金融危机难以彻底消除,作了一个解释——网络削弱了需求,同时极大增加了供给,导致一个最简单的经济现象——供过于求,却无法用传统的经济学手段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来加以解决。

网络是如何削弱需求的?作者列举了金融危机时代的量化宽松政策,为金融体系注入巨量货币,哪知道货币消失得无影无踪,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由于网络的存在,居于财富顶端的极少数群体,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工具,迅速创造出无数的金融工具(各类理财、虚拟货币),吸纳放出来的货币,这些货币从大多数企业和居民手中稍微留存了一下,就被吸纳到顶级财富群体里去了。真正需要被激发的需求——企业和居民,都没来得及激发,就没有能力消费了。

共享经济造成的供给过剩

而同时,网络的存在又在激发过量的供给——网络消除了信息孤岛,鼓励大量的劳动岗位被全世界的劳动力追逐,反而导致国内的劳动力剩余;又通过诸如滴滴打车、U步、外卖等方式,把所有闲置的资源都被拿到市场上来供给,造成供给极具放量,恶性竞争。

这种供给的极大丰富,还表现为供给模式的颠覆性改变——今天你还在靠收费赚取营收,明天突然出来个新模式一切免费,整个颠覆掉原来的商业模式,你改都改不过来。

因此,造成需求疲弱的同时,供给端供给过量,利润摊薄。而财富却在向极少数人群迅速集中。

这倒是个相对贴切的描述,当然,把网络归结为原因也犯了把工具当原因的错误,其实,根本在于财富的过分集中造成的两级分化。这一切可能才是宏观调控失效的根本原因。

作者指出了网络带来的唯技术主义,其实就是集权的翻版。把一切交给电脑处理,把一切交给程序处理,与让上帝来决断,让皇帝来决断,让上级来决断的思路,本质上是一回事

第二个思考的点,即是关于信息、权力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权力是让事物得以发生的安排,权力本身是流变的,它的实现需要结构,但它却倾向于从一种结构流向另一种结构

结构是人制造出来的,用于攫取和保持权力。但结构是固定的,静止不动的,结构本身总是会落后于权力的流变。这往往就是改革或者革命的原因。

权力的本质是什么?知识。知识过去为巫师垄断,后来为文字掌控者垄断。知识本身是流变的,知识一旦增长,带来知识分布的变化,带来人的能力的增长,从而导致权力要发生流变。所以说,掌权者都惧怕知识的增长和传播。

知识的本质是什么?信息与结构的组合,即结构化的信息,是流变信息的固化。

所以才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权力。任何结构的出现,是为了攫取和保留权力,也就是为了阻断知识的流动。因为知识一旦流动,就会带来人们认识的变化,就会带来对“自由”与“控制”的观念变化,从而引发对既有权力结构的挑战。

信息的承载体,过去是河流,后来是帝国大道,是贸易路线,再后来成了铁路,现在则是互联网。这所有的一切,都可称之为网络。这些构成了权力流变的原动力。

帝国大道今日模样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仔细回想起来,人类四五千年的文明史,流传下来,且推动权力流变,进而推动结构变化的知识,只是人类历史上产生过的知识中的极少一部分,绝大多数知识都湮没了,或者与图书馆一起被烧掉了,或者因为某个领袖被杀而消失了。

因此,网络及其结构,一定是当代乃至未来世界权力格局的根本。

其三,书中提到的两个杰出人物,也能引发思考。一个是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网络阿帕网的保罗·巴兰。巴兰是个从波兰逃出来的数学家,进入了当时新设的兰德公司工作。他所有的工作驱动力只有一个——生存。这是他特殊的青少年时期受迫害经历造就。他永远都在思考,人类怎样才能在一个致命打击之下存活下来。而后来美国国防部的通信网络阿帕网,就是他基于苏联在第一时间摧毁了美国军方现有的电话电报通讯系统,美军如何实现通信这个假设。他当然没有想到,由于对存活的渴望,他揭开了一个可能将导致人类生存方式剧变的魔箱。不论网络今后是摧毁了人类社会,还是怎样,它的起源都很单纯——在人类的自相残杀中活下来。

最重要的是,体制要允许有在一边倒的歌舞升平中,对可能出现的危机和危险的反思的存在,并能给予一定的资源支持其存在。

保罗·巴兰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一个则是丹尼·希利斯。他也和巴兰一样,在业界内部极受尊敬,但不像盖茨、乔布斯一样为外界所熟知,因为希利斯和巴兰们玩的,是根本理念。

希利斯的成长路径完全不同,他诞生于中产阶级家庭,智商超高,对一切智能、机械的东西感兴趣,是个天生的玩家。在计算机诞生的早期,他就超出同类人群的想法,认为目前计算机的设置方式,与人脑完全不同,如何才能创造出于人脑一样的计算机模式?他发明了并行计算,即通过特殊的连接方式,把成百上千个计算机连到一起,实行类似神经网络的并行算法,成百倍地提高计算速度。他靠这个想法创设了公司,并且大卖他发明的并行计算机。

但他最伟大的发明创造,却居然与计算机和网络的趋势相反——他认为,当今世界上最顶尖的技术和商业天才,应当考虑一个与所谓的趋势相反的东西。当今的趋势是什么?网络让人类生存方式越来越快,时间在被压缩,而技术天才们不仅要加速这个进程,还得考虑这个进程的“刹车”装置

丹尼·希利斯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这里,不得不说说这些站在全球最高位置的顶级技术人和财富所有者们,他们究竟在思考些什么这个问题。

希利斯召集亚马逊的贝左思、苹果的乔布斯和盖茨去聊天,讨论的问题是:网络的意图是什么?

对于这群人杰而言,这可不是一般的问题,这是他们浓缩了人类上万年文明史进程得来的问题——过去的两千年,人类在做一件事——消灭空间。从金字塔里的世界模型开始,人类就一直在探索地理空间,之后发明了带轮子的车,驯服了马,发明了船只,发明了帝国大道和驿站,都是为了压缩空间,使人类的活动范围和统治疆域不断拓展。到三百年前近代工业出现,以火车、汽车、飞机为代表的工具,进一步压缩空间,一直到现在,密布的高速公路网和铁路网,几乎把空间压缩到了极致

然后出现了网络,产生出一大批新的人类活动方式,这些方式,总结起来一点,就是意图压缩时间,也就是现在所谓的速度决定一切,快鱼吃慢鱼等等

时间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物,时间是整个宇宙中最大的秘密之一。古代帝王到了与天地同等的地位后,考虑的问题就是怎样把时间压缩到极致——长生不老。就像法老的金字塔,他们发明并建造了金字塔,却不知道怎样使用这个所谓的时间机器

最早的时间机器

网络推动人类往压缩时间的方向走。速度成为决定人类生活方式的要素,举个简单例子,打开一个网页需要20秒钟,与需要0.2秒,可以造就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搜索一个问题,0.2秒就能得到反馈,那么你一定会继续研究得更深入。而如果你需要等上20秒,很可能注意力就已经转向其他事物了。这也是所谓10000小时天才理论,一旦时间的质量和密度提升了,相对于真实时间而言,质量和密度高的时间显然就短了。

有意思的是,当今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计算机,不是存在的实体电脑,而是一个病毒程序——蠕虫病毒。这个被一个22岁的麻省理工研究生用99行代码写出来的程序,一开始只是为了测试,之后却演变为一场灾难,导致全球的电脑只好通过断网断电来应对。蠕虫病毒通过一个特定算法来闯各种系统的门户,并以病毒扩展的速度,在互联网上并行计算攻击,最高峰时,在互联网上的运算速度达到每秒4000亿次,这几乎是当前最快计算机的两倍!这就是网络的威力

罗伯特·莫里斯 蠕虫病毒发明者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希利斯们认为,当前的技术财富群体已经把这个越来越快的趋势推到了极致,所有人都搭上了一列不知道开向何方,也不知道前路有否陷阱的高速列车,这个高速列车还没有做好刹车装置(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有些国家已经找到了真理的方向。人们在网络的驱动下,慢慢会淡漠时间意识,因为一切都流变得太快。而那个自然流动的宇宙时间,自然时间,谁也不知道到哪去了。

所以,这些天才们认为,有必要做一件普通人看来闲的没事干的事——把自然时间留住,为人类保存一个时间的“线下”版本。具体的做法是,制造一个巨大的时钟,按照普通时间进度运行,预期运行持续一万年。为什么是一万年?这群天才认为,人类也许正处于一个两万年发展周期的中段,也就是说,一万年后,人类社会一定会有巨变——或者灭亡,或者倒退之类的

按照希利斯的方案,这个钟必须放置在一个绝对安全隐秘的地方,考虑地震、洪水、冰灾、战争、极端天气等等因素,他们现在已经炸开了美国某处的山谷,作为钟座。安全,但又不至于让人遗忘——所以,这个钟被设计为发条动力,定期必须有人去上发条。这个工程已经在进行了,被命名为长今钟。

建造这个长今钟,是作为一个永恒的标识,提醒人类,在看起来无穷尽的时间序列中,我们只是其中的一个节点

希利斯甚至幻想,一万年之后,也许为这个长今钟上发条的人群,都会成为一个特殊的民族或者群体,这个长今钟说不定会成为几十个世纪之后的某种宗教象征

其四是地理结构与拓扑结构的统一。时空一旦被压缩,各种奇怪的事情就出现了。你会发现,传统的地理学——空间与位置的学问,突然间无效了。就像你驾驶飞机的时候,无须考虑地面的河流、森林和丘陵一样。原本的地理位置、地理信息、空间关系,突然间变成了计算机里的拓扑结构。这种拓扑结构,与前面所说的信息、知识、权力和结构里的结构,是一样的。在网络世界,权力隐藏在拓扑结构里,隐藏在关系数据里。信息一旦变化,引致拓扑结构变化,权力也就流变

一个小商铺面对的客群,主要是社区熟客,有了网络,他面对的是在地理上遍布全球,但在拓扑结构上近在咫尺的数据链接关系群体,这样商业模式就完全不一样了。

联想到之前笔记中的一个观点,为什么历史上总会出现治国人才集中在某一地域出现的情况。这往往也与拓扑结构变化有关。突然发生的变化,如异族入侵、洪水干旱饥荒、邪教群体等等,导致某个地域的环境剧变,人们的关系拓扑结构发生激烈变化,原本的区域人际关系解体,不断形成新的连接,且连接变得极为广泛,流民、盗匪、起义部队带来的不仅是战争和灾祸,还有广泛的信息和新的人际关系。这些都会集中引致某个地域一群人的关系发生巨变,进而改变命运的拓扑结构,且这种连接随着集团势力的形成不断扩大,汇聚起更多的能量,一个普通人也就变成了强者。

一本好书真了不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