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日本制造

 书虫小记 2022-01-19

盛田昭夫的自传。

应该说,盛田昭夫属于技术型管理者,与乔布斯,盖茨类似,松下幸之助则属于纯经营型,与杰克韦尔奇类似。

盛田昭夫的历程再次印证了所谓“一万小时天才”论的大众误解,以及格拉德威尔之所以提出“一万小时”这个理念的实质到底是什么。

格拉德维尔,财经管理类专栏作家,他的异类和逆转两本书,席卷全球经济管理界,当然,也有食而不化的鸡汤界。

鸡汤媒介和一般公众当然倾向于“正能量”理解一万小时天才,所谓天才就是不低于一万小时的简单重复训练。所以说,还是应当好好看看天才们的传记,包括目前这本盛田昭夫的自传,以及格拉德维尔的一系列论述。

简单点说,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其中的一万小时,不是指具体的训练时间,而是一种成就天才必不可少的独有平台。——比尔盖茨在硬件和编程方面都是天才,这当然与他年少时就沉迷于编程,不断加强练习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接触到计算机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比尔盖茨所拥有的,其父母所提供的得天独厚优势——可以直接使用父母所在企业的计算机,可以迅速地拿到程序运行得到的结果——这个优势,才是天才得以区别于凡人的关键。换句话说,小比尔盖茨在计算机上花费的一小时,可以顶掉一个普通研究生因为难以接触到计算机,只能通过书本和想象去琢磨的一年时间。

同样,盛田昭夫由于家族拥有酿酒产业,而其父亲又刻意培养,因而,他在10岁时就已经开始参加正式的公司月度检视会,并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要能复述检视会上的重要决策和结论,所以,他在这样的检视会上所花费的一小时,足以顶掉一个管理学研究生在学校图书馆里的一年时间。同样,李斯特、鲁宾斯坦、拉威尔这类顶级音乐大师,也是家庭条件的缘故,使得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在一个顶级音乐圈中混,他们在家里开个party的一小时,顶了音乐专业研究生在学院里一年的见识。

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核心,是指的同样时间的效率和价值不同,而决定时间效率、密度和价值的,绝不是个人努力程度,而是身处的环境和平台。正是由于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基础和环境中成长,一个天才度过的一个小时,与一个平凡人度过的一个小时,完全不是一回事。优越的成长环境,可以使得一个人甚至在吃饭睡觉的时间,都在接受训练,他的时间密度远远高于普通人。因此,同样的人,同样的资质,同样的时间,只要在不同的环境,就能获得完全不同水平的训练。这才是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实质。

盛田昭夫更加直白。他毫不讳言自己在草创时期得到的优厚资助。

SONY在草创时期,能够集中精力对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磁带录音机,录影机领域进行研究攻关,得益于强大的财团支持,而这些财团,基本上都来自于盛田昭夫父亲的影响,其父亲将自己在生意圈经营几十年的人脉关系都借给了自己的儿子,支持儿子的创业。当时东京银行业协会的会长,都是这个草创公司的董事之一,大家就可以想象他们的影响力了

五十年代的索尼公司,以及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SONY的前身东京通信工业公司,起步时的那种窘迫和艰难,又何尝不是八九十年代南中国那些民营企业面临的状况?只能租用最破旧的厂房,没有产品和思路,只能到处去看,去想,看到了中意的东西,拿回来围着研究半天,试着去做。能做产品了,却又发现不懂销售,又赶紧去学销售,找各种行业学销售。

当然,几乎所有企业的起步,都是这样,看着盛田昭夫的叙述,可能决定一家企业能否最终脱颖而出,走向伟大的,不是这种面对艰难的勇气、智慧和决心,而是创始人是否拥有一些特质——直觉

这种直觉,在乔布斯那里,叫做技术洞见,在韦尔奇那里,叫做捕捉灵感,在马斯克那里,叫做变态的执着。目前难以表达清楚这种直觉,但很清楚它的来源,创始人对于自己所从事行业真心的爱好,对于引领这个行业发展的尖端技术的执着关注,以及由研发工作爱好产生的一种技术控。

早期的索尼收音机广告

因为有了这种直觉,创始人的行为会与一般企业家的行为产生偏差,他们会突然间对一种所有人都不知道会有什么效用的东西,产生偏执狂般的爱好,并且几乎不受理性控制地追随。

比如,你很难说清楚,乔布斯为什么就对触屏,一键式那么钟情,很难说清楚井深大为什么会对晶体管那么热爱。盛田昭夫说得很清楚,不论是晶体管的发明者,还是拥有专利的贝尔实验室,谁都说不清楚晶体管能用来干什么,能有什么市场,但井深大一见到这个元件,就完全被吸引,并且不顾一切地要买下这个专利,而在买下之后都还不知道能用这个东西来干嘛

井深大,索尼的灵魂之一。东京通信公司其实是他创立的,之后他又成了日本发明协会会长,音频协会会长,后来还成了铁路协会技术所所长,简直是技术方面一通万能。后来,他还成了早教专家,推动早教事业的发展。

所以说,所谓按需生产,要看需求来定生产,这些东西只能是一种大数定律,一种正确但没有用的理论

真正的价值创造,根本就不是来源于所谓市场需求,它一定是先于市场需求的。SONY的磁带录音机生产出来之后,谁都不知道买来干嘛,大家认为这就是个玩具。完全是盛田昭夫这一帮人,拿着生产出来的产品,去帮助法院、帮助学校,发现需求,告诉人家,也告诉自己,这个录音机能用来录音,放音,减少法院速记员的工作量,帮助学校学习英语。绝非反过来,法院说我要录音机,学校说我要录音机,SONY才去生产。

晶体管也一样,买来之后,才慢慢发现可以用到收音机上,于是才有了后来让SONY走向世界的晶体管收音机产品。

盛田昭夫对此直言不讳:我们从来不调查市场,不了解客户需求,我们只是不断地制造新产品,提供新的功能,然后引导市场消费。所以,他也一贯反对把企业规划、战略交给外部咨询公司这种做法,认为这代表企业领导层已经失去了领导力、洞察力和战略能力的表现。其实大家都知道那是浪费时间,而当浪费时间也成为集体决策事项的时候,可想而知企业能创造啥价值了。

最后,题外话——盛田昭夫尽管非常小心地在自传中处理侵华战争一事,当时,他已经是海军技术军官,但字里行间仍然不可掩饰,以及一些很小的细节中体现出了他的一些自信和骄傲——20世纪初期开始,日本就已经真正摆脱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挺进,不论军国主义是如何强横,如何错误,日本征服了俄国和中国这两件事本身,已经说明了明治维新的成果,日本早已成为亚洲最强国家——这可能代表了他们那一代人,或者他们那个阶层人的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