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得透”系列001“半场人生”

 建模作文宋亚军 2022-01-19

报纸上、网络中,关于“慢生活”的讨论不算铺天,也算盖地了。但假如让你一辈子都去过“慢生活”,每天的工作,不是遛遛狗,就是浇浇花,再就是打打扑克,或者天南海北游个痛快……完全不用参加任何工作,完全不用付出一滴汗水。你的感觉怎样呢?

很显然,如果一辈子都这样过,你不可能适应。前几个月或许做梦都被笑醒,再后来就是托腮望天,大喊无聊无聊真无聊了。对吧?

我们的心理,不可能长时间始终保持一种状态,如一味地“慢”和一味地“快”,都不可能长期保持;我们最喜欢且最可能的状态,就是在看似对立的两种状态中自由地切换。由不得你不信,事实就是如此。

由此看来,人这一生,真的需要在某两种看似对立的状态中切换,绝无可能始终保持某一种状态。你有没有这样的朦朦胧胧的认识?你能将这种认识表达得形象且生动吗?

估计不能。没问题,高明的作家看透了这一切,并把这种认识转化为文字,让我们朦朦胧胧的认识瞬间清晰起来,让我们丝丝缕缕的感受瞬间立体起来。这就是作家的伟大之处,仅凭这一点,我们就该向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

我们就以作家的认识为基础,分享一个精彩独到的立意模型。我们的分享步骤如下:

1.  归纳思想模型。

2.  演绎思想模型。

3.  运用思想模型。

请看下面作家的精彩语段:

一场人生亦如一场餐宴。倘若把感官和理性围成一个圆的话,那么太多太多的缺失了“理性享受”的感官主义人生,其实是缺失了一半享受的半场人生。

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半场人生正在上演,越来越多的国人正在努力摈弃与文化相关的理性享受,轻装前进,奔向“钱”方。一个不读书的、日渐丧失理性享受的民族,将是丧失个人批判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民族。(节选自《半场人生》,作者陈染)

读完这一段,你是不是对“半场人生”这个认识一脸的佩服?作家就是作家啊,看得透,说得巧,听高明作家一席话,胜读十年冤枉书啊!

你看,足球比赛、篮球比赛,都分上下半场。上下半场全都打完,才算是圆满结束。展开相似联想,“越域”至人生状态方面,那种缺失了“理性享受”只注重“感性享受”的感官主义人生,不正是“半场人生”吗?——只有“感性享受”,缺少“理性享受”,不就等于只是“半场”吗?

“半场人生”的表现是:片面注重感官享受,缺失理性享受。或者说是,只能做到“见物思物”不能“见物思理”。或者说是,抛弃了与文化相关的内容,膜拜于金钱脚下。或者说是,只注意表面的热闹,不愿、不想经受精神的洗礼。

毕竟,感官得到的,是浅层的、表面的,理性得到的,才是深层的,内在的。

这一段文字,将注重“感性享受”的感官主义人生,与“半场”作了类比。“半场人生”思想模型,即由此而来。

“半场人生”这个模型,是从实际生活中得来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独到的形象性。

1.  人生,需要俗与雅恰切结合,一味的俗,一味的雅,都是“半场人生”;

2.  人生,有时需要俯首,有时需要昂首,一味的俯首,一味的昂首,都是“半场人生”;

3.  人生,需要忙碌,有时也需要悠闲,单纯的忙碌和单纯的悠闲,都是“半场人生”;

归纳一下:半场人生,指的是人生本该同时具备两种看似对立的状态,却只拥有一种状态。把握这个核心,就抓住了这个立意模型的关键。

人生本该具有两种看似相对立的状态,单纯地偏向任何一方,都是偏颇。都知道工作轻松好,可是轻松若干年试试,生活一定淡如白水。

归纳出半场人生这个模型的思维核心后,需将此模型与生活现象多多联系。在联系中,模型与现象相碰撞,在碰撞中发现契合点,在此契合点上,会生发出新的思考。

比如:生命,有时如满月,圆圆满满,清辉泻下;有时是缺月,一月如钩,黯然在疏离的桐树间。有满有缺,才是完整的、真实的人生。有时喜悦、完美,有时忧伤、破碎,才是生命的本真状态。单纯的满月人生,单纯的缺月人生,都是半场人生。

比如:人生需要豪放,也需要婉约。面对困难,面对邪恶,迎难而上,怒涛奔涌,彰显大丈夫气概,是为豪放;面对亲友,关心呵护,无微不至,语调轻轻,情意浓浓,流水悠悠,是为婉约。一味的豪放不可取,一味的婉约也不可取。一味的豪放,一味的婉约,都是“半场人生”。

比如:生活需要复杂,也需要简单。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让我们对很多东西,过分注重它操作简单化、表面化,忽视甚至放弃了复杂和深层的探索。数码相机,简单按几个键就ok,不必像老式相机那样,又得调光圈,又得对焦距。专注简单放弃复杂,就是一种缺失了一半享受的半场人生。

……

顺此思路演下去,朴素与华美,浓烈与淡泊,繁复与简单,方正与圆通,清与浊,快与慢,忙与闲,新与旧,远与近,雅与俗,动与静……所有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性格、态度、人生、做法、现象等,如果偏于其中一面,不都是“半场人生”吗?

更美好的是,这样的思考,从理论上说可以无穷无尽。换个角度说,只要是论及人生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问题,都在这个模型的笼罩之下。

再换个角度说,所有作文试题,只要涉及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都可用“半场人生”这个模型立意;只要作文试题可以写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人生问题、社会问题,都可用“半场人生”这个模型立意。

我们就来看看这个立意模型的实际应用。

这个立意模型,非常形象。运用相似联想,可以迁移使用,用来美化我们自己文章的立意。

运用示例一:主题方向“简单与复杂”。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正让我们的头脑简单化甚至傻瓜化。对很多东西,我们过分注重和强调它的操作简单化,表面化,忽视甚至放弃了复杂和深层。数码相机,简单按几个键就ok,不必像老式相机那样,又得调光圈,又得对焦距。专注简单放弃复杂,就是一种缺失了一半享受的半场人生。

题目可以是“半场人生”。

运用示例二:主题方向“人生境界”。“见物思物”,看山是山,看花是花,是人生第一层境界。这是只注意感官享受。青山巍巍,花朵艳艳,表面的内容也能给你一定的享受。“见物思理”是人生第二层境界,注意理性思考的愉悦。青山妩媚,无欲则刚;花儿无语,自在从容,内在的东西给你更深层的享受。那么,停留在第一层境界止步不前,就只能是“半场人生”。题目可以是“拒绝半场人生”。

顺此思路,无数的作文主题方向都可用“半场人生”模型来立意,没错,确实是“无数”。

1.  人生,需要阳刚,有时也需要阴柔,单纯的阳刚和单纯的阴柔,都是“半场人生”;

2.  人生需要顺境,也需要逆境,单纯的顺境、单纯的逆境,都是“半场人生”

3.  人生需要浓烈色彩,积极进取,光彩绽放。也需要淡雅情怀,东篱采菊,淡泊明志。一味的浓烈,一味的淡泊,都是“半场人生” 

4.  人生需要方正端直,也需要灵活变通。一味的方正端直,一味的灵活变通,都是“半场人生”;

5.  人生需要守旧,守住那些古典的传统、优雅的情怀。也需要创新,创新思路思想、品位境界。单纯的守旧,单纯的创新,都是“半场人生”

……

其他如“高与低”“清与浊”“拙与巧”“动与静”“繁与简”……均适用于“半场人生”这个思想模型。

当然,这个模型除了可用在作文立意上,用在语段中,也是极有亮色的。要知道模型的力量非比寻常。为什么?因为它是一种思想,一种能涵盖所有同类事实的思想。既是思想,就无所不在,哪会拘泥于形式呢?哪会拘泥于位置呢?对不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