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得醉”系列009:万佛生辉观龙门

 建模作文宋亚军 2022-01-19

万佛生辉观龙门

宋亚军

洛阳城南13公里处,香山和龙门山两山对峙,宽阔平缓的伊河水从中间流过。

龙门一地山清水秀,实为山水胜处。唐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享誉中外的龙门石窟就开凿于山水相依的峭壁间。

北魏孝文帝深感国都偏于北方不利于统治,而地处中原的洛阳自然条件优越,于是在公元493年迁都洛阳,同时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龙门石窟经历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和北宋等朝,雕凿断断续续达400年之久,其中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建有140多年。

今天所说的石窟,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现存窟龛2345个,题记和碑刻2680余品,佛塔70余座,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我们先来到潜溪寺。潜溪寺是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九米多,进深近七米。窟顶为一朵浅刻大莲花。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别为观世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总体看来,佛像表情平和、慈祥、文静,绝不是想象中的严肃刻板。细细赏观佛像,感觉一种肃穆之气自心内升起,喜爱、敬畏兼而有之。如此凝神仰望,可见佛像熠熠生辉,那是法力威严的光辉,洞穿人性的光辉。

走过宾阳三洞、摩崖三佛龛,我们来到了万佛洞。

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是龙门石窟造像组合最完整的洞窟。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环绕莲花周围的为一则碑刻题记。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衣纹简洁流畅。主佛端坐在莲花宝座上,在束腰部位雕刻了四位金刚力士,那奋力向上的雄姿与主佛的沉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更加衬托出主佛的安详。主佛背后还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上都端坐有一位供养菩萨,她们或坐或侧,或手持莲花,或窃窃私语,神情各异,像是不同少女的群体像。  

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密密麻麻,排列整齐。在南北两壁的壁基上各刻有六位伎乐人,舞伎在悠扬的乐曲声中翩翩起舞,体态轻盈,婀娜多姿。

整个洞窟金碧辉煌,向人们展现了西方极乐世界的理想国土,烘托出一种热烈欢快、万众成佛的气氛,佛光普照,万像生辉。

龙门石窟最有代表性的,当属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了。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登上台阶,上面已是人头攒动。

大卢舍那像龛里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几近垂肩,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安祥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整尊佛像,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人流如织,挨挨挤挤,面对人群,我似乎悟到:千百种人,就有千百种人生,用心追逐的财富和名望,都比不上清净澄明的智慧。猛然抬头,我发觉卢舍那大佛在高处微微俯首,似是侧耳倾听。千百年来,不知她听到过芸芸众生多少祈愿和许诺,也不知看到过人世间多少争斗和苦难,而她的唇边始终漾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是在笑世人庸庸碌碌,还是在笑人世纷纷扰扰?

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创作者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散发着永恒的艺术光辉。 

游人观卢舍那大佛,是抬头仰望。仰望之,高高在上的佛龛里,形体巨大的佛像巍然矗立,别有一种气势。

历史的遗存,加之岁月打磨,使龙门石窟万佛生辉,让人流连。

走在山对面去香山寺的路上,我再一次遥望龙门石窟,伊河对面的岩壁上,大卢舍那像龛下,游人如蚁,卢舍那佛像还是那么高俊。睿智而慈祥的卢舍那大佛,其光辉可达天地四方,岁月永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