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武昌城始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代,明年是武昌城建城1800年,本公众号将陆续刊登湖北省图书馆研究员昌庆旭老师的新作《蛇山故事》,以飨读者。本公众号欢迎与武昌历史文化有关的文章,期待您的大作。 1909年的武昌地图 武昌古城之根蛇山 黄鹄山上黄鹤楼,守望武昌美名留。 欲知江城古今事,起点当数蛇山头。 蛇山是武昌古城之根,三国时期,蛇山称江夏山,又名紫竹岭。北魏时称黄鹤山,宋朝称石城山,元朝时称长寿山,明朝时被誉为金华山和灵山。其间,以蛇山为山名,是南宋诗人陆游的《入蜀记》中“缭绕为伏蛇”,故后世多称蛇山;至清乾隆《江夏县志》已有蛇山之名。1909年《湖北省城内外详图》正式标注为蛇山。 蛇山由西至东各段又有各自的山名,依次为黄鹄山、蔡东山、殷家山、高观山、棋盘山,纵贯全城,蛇山全长约2790米(从江边黄鹄矶至司门口长约1000米,司门口至大东门长1790米),山体宽50至70米,最高点海拔85米,蛇山北面陡峭,南面坡度平缓。历史上建有亭台楼阁20余处,以黄鹤楼最为驰名,白云黄鹤已成为江城武汉的代称,黄鹤楼为武汉标志性建筑,崔颢、孟浩然、李白、王维、陆游等历代名人曾登山游赏,吟诗作赋,留下“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寒花媚幽石,疏林带高阁”等名句。 武汉的“龟蛇锁大江”这个人文概念是怎么形成的?相传源于明永乐年间,起因明成祖朱棣。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长孙建文帝即位后,采取削藩政策,危及燕王朱棣。朱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兴“靖难之师”抢班夺权。为安抚民心普渡众生,他自称真武大帝下凡,永乐十年在武当山大修庙宇,供奉龟蛇玄武,奉武当真武神为明皇室护国家神。玄武是传说中主司风雨的北方水神,龟蛇是玄武精神的化身,也是玄武的两个爱将。而大别山与黄鹄山恰似龟蛇扼守武汉长江门户,巡抚王俭遂倡议改大别山为龟山,黄鹄山为蛇山。本意是为了迎合朱棣,从此龟山蛇山的名字渐渐叫响。 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曹操之子曹丕废除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同年刘备起百万大军,顺长江东下,讨伐孙权,为关羽报仇。孙权为防刘备东进,北御曹操南侵,于公元221年,将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移到今天的湖北鄂州市鄂城区,并大兴土木营造宫城。《元和郡县志》记载:孙权故都城,汉将灌婴所筑。孙权到鄂县后,不久就接受了魏文帝曹丕所赐吴王的封号,所以都城名曰“吴王城”。又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名为武昌,故此城又名武昌城,这是武昌城的来历。今天的鄂州市是新鄂州老武昌;而今天的武昌区是新武昌老鄂州。 当时,武昌(今鄂州)周边无险可守,孙权为拱卫都城,于黄武二年(223年),在长江上游78公里的东南江夏山北麓夯土筑城。南依蛇山,北对沙湖,西临长江,东至今民主路横街头。因城正对夏水入江口,故取名夏口城。郦道元《水经注》记夏口城“依山傍水、开势明远、凭墉藉险、高观枕流”,在临江处的黄鹄矶上建有瞭望楼,因楼建在黄鹄矶上,故以地名称其楼为黄鹄楼,鹄与鹤两字相通,又俗称黄鹤楼。夏口城因战争需要而建,是魏、蜀、吴三国争战之战略要地。吴主孙权多以宗室率军镇守,其军事地位十分显要,城为战守,楼为瞭望。夏口城为武汉第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古城。 清黄鹤楼 蛇山与郢州城 公元420年,刘裕取代东晋自立称帝,国号宋,史称刘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刘裕逼迫司马德文禅让皇位给他,这所谓的禅让,其实血腥得很。420年9月,刘裕命大臣张伟携毒酒,前去秣陵鸩杀司马德文。张伟本是晋官,不忍谋害故主,完不成任务必然是死罪,回去也无法交待,左思右想,最终还是自己将毒酒喝了,从此一了百了。 刘裕听到有这样的事发生,不禁大怒,复又命亲兵去鸩杀司马德文,亲兵都是刘裕信得过的人,能服从上司的命令,去了就逼司马德文喝毒酒,司马德文哀求:“佛说:人凡自杀,转世不能再投人胎。”亲兵见他敬酒不吃吃罚酒,也不跟他再啰嗦,便一把将他按在床上,用力将其扼死了。此后,前朝废帝被杀几乎成为一种惯例,无一幸免。几十年后,刘裕的后代也重蹈覆辙,10岁的宋顺帝刘准被迫禅位萧道成,死前绝望地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宋孝建元年(454年),孝武帝刘骏把荆、湘、江、豫4州中的8郡划出设置郢州,以削弱方镇势力,郢州州治即设在夏口城内,《南齐书·卷十五·郢州》载:“夏口城据黄鹄矶,世传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上也。边江峻险,楼橹高危,瞰临沔汉,应接司部。宋孝武置州于此,以分荆楚之势”。刘宋孝建元年(454年)将夏口城改名为郢州城,置州于此,衙门的级别上升到州府了,并非城垣范围扩大。大概在齐梁时期,在夏口城的基础上城垣进行了修葺和扩建,当时的城垣都是由夯土垒起来的,尚无砖城。至今黄鹤楼至高观山脊上有一段硬土埂,就是郢州城的城垣残迹。郢城究竟有多大呢?东至小东门,西邻黄鹤楼,南依蛇山脊,北抵中华路。郢州存续时间长达135年。 齐梁时期梁将曹景宗攻打郢城,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土石城堡,此堡北临沙湖,南距郢城约二里,后人称为“曹公城”。 公元501年三月十一日,南康王萧宝融在江陵即位成为齐和帝,和建康的齐炀帝萧宝卷成为对立的君王。双方的战事直到六月还是形成僵持状态。鲁山(今龟山)缺乏粮食,军人在矶头捕捉小鱼当食物,并秘密安排轻便小船,打算投奔夏口。萧衍派出一支偏军断了他们的退路。七月二十五日,接替病故的房僧寄守卫鲁山的孙乐祖穷途末路,只好举城投降。两天后,齐炀帝任命程茂为郢州刺史,薛元嗣为雍州刺史。当天,程茂和薛元嗣都在郢城投降了萧衍。 郢城被包围初期,城里人口近十万。闭门坚守了二百多天,城里瘟疫流行,城里死人十之七八;尸体都堆积床下,而活人睡在上头,家家如此,惨不忍睹。程茂和薛元嗣等人商议出降时,让张冲的儿子张孜给萧衍写投降书。萧衍任命韦睿为江夏太守,代行郢州事务。韦睿一边安排人收埋城里的死者,一边好言安抚幸存者,这样才使郢州百姓放下心来。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