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的中国人死于不会吃饭!柳叶刀新研究揭露饮食误区……

 常笑健康 2022-01-19

你真的会吃饭吗?

柳叶刀最新研究显示,每5个中国人里面

就有1个不会吃饭,并且把自己吃死的。

这么夸张?

我吃了一辈子的饭,现在告诉我吃错了?!

到底是什么情况,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为什么《柳叶刀》说,

中国人“吃错”饭?

《柳叶刀》曾经追踪了全球195个国家从1990年到2017年的15种饮食因素的摄入量趋势,分析了世界各国因为饮食结构而导致的死亡率和疾病发生率。

结果显示,全球近20%的死亡案例是因为饮食习惯不健康导致的,其中高盐量摄入造成的死亡人数约300万,膳食纤维不平衡造成的死亡人数也在300万左右,瓜果蔬菜摄入不足引起的死亡风险人数在200万左右。[1]

(紫色块是地球上饮食结构引发死亡率最低的区域,中国处于倒数第二档的橙色块)

那我们“吃错”了哪些饭呢?

01.

盐吃太多

由于传统饮食习惯,中国人的钠盐摄入量是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摄入量的两倍多,而且在35岁-75岁的中国人中,近一半患有高血压,在70岁以下的中国人中,近30%的致命性中风可归因于高钠摄入。

02.

粗粮吃太少

中国是以米面为主的农业大国,精加工过的米面,去除了很多粗纤维和营养丰富的胚芽部分。

但就营养而言,与精白米面相比,全粗粮含有更高的纤维、镁、维生素E、钾和许多其他植物化学和生物活性成分,每种成分对心脏代谢健康都具有不同的益处。

03.

水果吃太少

图为全球水果摄入量统计图,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在自上而下数第二位

《柳叶刀》报告中水果的最佳推荐量是每日250g,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连100g的及格线都没到,虽然全球大部分地区都没及格,但是这个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除此以外

中国人还犯了3大错

01.

吃得太烫

生活中,不少人有“趁热吃、趁热喝”的饮食习惯。殊不知,这种习惯对我们的口腔及食管表面稚嫩的粘膜损伤极大。当口腔感受到很烫时,温度大多已高达70℃。

在接触65℃以上的热食、热饮时,食管粘膜会有灼伤。喜好热饮热食,可使食管反复灼伤,引发食管粘膜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增加食管癌变风险。

02.

酒喝太多

2018年,法国国立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酒精摄入量超过140毫升/周的中年人,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风险显著增加,而且这种伤害是永久性的。

这项研究历时23年。研究者认为,大于140毫升/周的酒精摄入与大脑海马萎缩和更快的认知衰退相关,并且每增加70毫升,痴呆风险就会增加17%。

03.

不用公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比如幽门螺杆菌,它非常容易通过唾液、食物和餐具进行传播,感染者如果跟别人合餐,很可能不知不觉间就把健康人传染了。

2012年的一项调查指出,东亚地区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区域,每十万人中发病人数达到了49.2人,这与幽门螺杆菌的超高感染率有着密切的关系。

那中国人到底该怎么吃?

01

科学限盐

买东西前,先看钠含量

我们在平时采购食物的时候,要仔细检查食物营养标签,选择钠更低的食物。

家中备好盐勺

用控盐勺做量具,只在菜起锅前来一点,就能有效减少盐用量,而不影响食物的咸味。

用天然食材替代

烹饪时,可通过洋葱、西红柿、辣椒、香菇、葱、生姜、蒜等有天然味道的食物来提味。

02

及时补钙高纳饮食会促进钙的流失,因为钠和钙在肾脏排泄的机制相同,因而人体排出的钠越多,钙的消耗也越大。当钙摄入不足时,骨密度会越来越低,就会出现骨质疏松。 常见的维生素D分为D2和D3,D2是植物性来源,效果佳安全性更高。

03

多吃膳食纤维中国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建议:成年人膳食纤维推荐摄入25-30g膳食纤维。 不过大部分蔬菜(西蓝花、菠菜、菜花、圆白菜、茄子等),每100g膳食纤维含量都<3.5g,如果纯吃蔬菜来补充足够的膳食纤维,那每天至少要吃800g蔬菜。 保证每天都能吃一斤六两的瓜果蔬菜,不论是从买菜成本还是吃菜数量,都是挺难的,所以大家再加上膳食纤维补剂,作为额外补充。

04

多吃水果《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年人应每天摄入200-400g水果。

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每天保证吃1~2个水果,最好选择不同种类的水果;

时间可以选择在午饭后或晚饭前;

果汁、果酱、干果等水果制品不能替代新鲜水果,应少吃;

在饮食上,我们要注意做到营养均衡,多学习科学知识,避免陷入误区,才能养好身体,降低生病风险。

参考文献:

[1]Maigeng Zhou, et al., (2019). Mortality, morbidity, and risk factors in China and its provinces, 1990–2017: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7. The Lancet, 10.1016/S0140-673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