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互联网时代,上班族如何「自学成才」?5000字干货告诉你

 新用户67112093 2022-01-19

正文5420字,看完约需15分钟

在瞬息万变的今天,不管你想要做什么,或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掌握了学习的能力,你才能参与竞争,才不会落伍出局。

学习的重要性无需多说,我们对其再熟悉不过,从睁眼看世界起便处在学习的状态。在信息时代,学习的手段各式各样,有看视频、听课程等,要说谈得最多的莫过于「读书」。

读书,是互联网时代最高性价比的学习方式,也是普通人突破自我、改变现状的重要途径。

有意思的是,我们时常会陷入一种怪圈:自己明明非常努力学习,零碎时间都用来读书看文章,生活却依旧处在“原地踏步”的状态。

为什么这样?每个人的具体原因各有不同,而共性的应该是: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忽略了某些重要步骤,导致自己的努力就像是站在跑步机上奔跑,无论多么出力也无法前进一步。

套用乔哈里视窗理论,我认为:学习是拓展「知识公开区」的过程。一条路径是向别人学习,输入自己不知道而别人知道的知识;另一条则是教会别人,输出别人不知道而自己知道的。

文章图片2

▲乔哈里视窗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

可见,学习本身也要讲究一定的流程方法。借用《如何用Kindle高效学习》作者直树桑的说法,我们学习任何新知识技能都应遵循以下步骤:

文章图片3

接下来,我将围绕这个「四步学习法」,以读书为例逐一介绍,希望借此启迪大家:现代人可以如何使用互联网来正确学习,一步步突破自我,最终实现「自学成才」

文章图片4

第一步丨挑选篇:如何选择合适的书单?

全球每年出版的图书浩如烟海、良莠不齐,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每本都读,必须有所选择。

选书,是开始学习前的第一步,至关重要。

上学时,我们在学校有老师指定的教科书、在家有父母购买的课外书,无需考虑直接阅读即可。工作后,轮到自己当家做主反而不会做选择,要么直接停止读书,要么看心情随意读书。

像逛街购物那样,茫无目的在书店随便买书,这是万万不可取的。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本书即是一个领域的知识合集,各有千秋。药不可乱吃,书也不能乱读。

反过来讲,你要想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技能,就先得罗列一张相应的书单,这样你的读书学习之旅才不会南辕北辙。一张书单,即是一块敲门砖。

比如想学画画,得读构图色彩相关的书,想学写作则要读文体结构相关的,诸如此类。只有你的书单越契合学习的需求,才能越快掌握目标技能知识。

那么,如何挑选出高质量的书单,有什么好方法?

首先,可以咨询身边的同事朋友,看有没有跟你一样的目标,正在学习或者已经掌握了某项技能都是咨询对象。若有则可以直接向对方请教,以对方的书单为参考挑选书籍。

其次,现实中若是没有志同道合者,则可以转向互联网寻求帮助。比如在知乎、豆瓣等平台,输入关键字进行搜索,查找领域内专业人士的建议,这样能让我们少走弯路少踩坑。

举个例子,我想学习“数据分析”,那么在知乎上搜索该关键字,即可找到对应的话题。在精华问题「如何快速成为数据分析师?」的高赞回答里,就有相关的学习书单推荐。

文章图片6

最后,还要对初定的书单进行二次筛选,目的是将我们有限的时间精力尽可能聚焦在优质图书上。其中,筛选的标准有作者的知名度、豆瓣读书的评分情况、网友的评论等。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要如此大费周折的列书单,遇到喜欢的书直接读不就好了吗?

如果你的读书目的只是为了获得乐趣,那任性点没什么问题,否则一定要先找到读书目的。

正如《书都不会读,你还想成功》一书所提到:“千万不要忘记读书的主体是自己。一定要懂得自己为什么读书,自己想通过读书改变什么。

小结:只有明确了读书目的,知道如何正确「挑选」书籍,你的学习、你的阅读才能找对方向,不然都只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

文章图片7

第二步丨输入篇:如何有效吸收新知识?

确定好合适的书单,接下照单买书来看就可以了?其实,没这么简单。

在正式看书前,我们还得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买什么样的书,另一个则是如何阅读书。

前一个问题因人而异,有人喜欢拿着手机看电子书,也有人喜欢静静坐在图书馆看纸质书。对一线城市的上班族来说,我的建议是「买电子书,用Kindle看」,理由有三:

一是Kindle轻巧,没有纸质书的笨重,电子水墨屏解决光线不足的问题。只需连着wifi下载好电子书,你就能在上班挤公交地铁时,一手扶着栏杆一手拿着看书。

二是作为电子书阅读器里的老大,Kindle不仅口碑服务良好,而且拥有海量的廉价电子书和定制化的轻工具。一台Kindle能装下上千本电子书,相当于随身带着一座小型图书馆。

三是Kindle主打沉浸式阅读,比起手机阅读更能集中注意力,长时间阅读也不觉眼睛累。尤其是它支持多种设备同步数据,这样就算忘记带kindle也能在手机或电脑上继续阅读。

目前,Kindle分为低中高三个档次,个人推荐购买Kindle Paperwhite,它的性价比最高。

文章图片9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Kindle真是上班族的阅读神器。有了它,我在拥挤漫长的通勤路上不会无聊沉闷,取而代之的是阅读的乐趣和知识的新鲜。

买好神器和电子书后,我们接下来还得重点思考「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意思的是,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本书。

文章图片10

关于读书方式,有的人喜欢一目十行快读,有的人喜欢一字一句慢读。虽各有各的好,但万变不离其宗,好的阅读习惯都需要注意两个事情:

一个是在看书前得有「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思维,通过图书简介/作者序言/他人书评等,梳理出一系列相关问题,比如作者要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本书将帮助你如何解决哪些问题等。

总所周知,同样的事物在不同人的眼中有着不同的解读。比如玩具店里事的“小黄鸭”,在小孩眼中它是会唱儿歌、讲故事的东西,看到的是最直接的信息;在家长眼中它是寓教于乐的玩具,关心的是其价值和意义;而玩具工程师则会关注“小黄鸭是怎么做出来的”。

一句话来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只有本着求真务实的心态看书,你才有可能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

另一个是在看书过程要有「做标注或笔记」的习惯,记录好书中作者的重点观点描述、能对当下的你产生帮助、能与自己产生共鸣等内容,这也是为后续的加工输出做准备。

看书过程中,我们不该因一味追求速度而“蜻蜓点水”般阅读,这样除了获得一时的满足感,结果怕是只剩满脑子的模糊感,如同没怎么看过一样。

假设我这篇文章是一本书,那么标题就是核心,想要帮助读者解决的问题,正文加粗的部分则是我希望读者能记下来的重点内容。

小结:如果说选什么书决定你会跑向什么地方,那怎样读书「输入」则决定了你能跑多快,千万别像无头苍蝇那样胡乱读书。

文章图片12

第三步丨加工篇:如何巩固学习的记忆?

每当读完一本新书,你会不会有这样:学到了一些新的知识概念,记录了很多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没过几天好像就全忘光了,再看笔记也是似懂非懂的感觉。

这种情况,上班族似乎更为严重,因为他们多数情况只能利用零碎时间看书,一本书总要看看停停,一边阅读一边忘记都快成为常态。

遗忘,是读书学习的“头号杀手”。我们需及时进行思考复习,将短期记忆变成长期记忆。

文章图片13

▲遗忘曲线由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描述了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

该曲线告诉我们,遗忘在学习之后就立即开始。既然无法避免遗忘,那如何「加工」新知识才能强化我们的学习记忆?

第一步,将杂乱无章的笔记梳理成符合逻辑的,比如合并重复的内容、按时间线或由浅入深重新排序要记住的东西等。

人的大脑天生喜欢有序的东西,反感无序的。比如这两串同样的数字合集,你觉得哪种排序更容易记住?

文章图片14

第二步,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关联起来,你越是能诠释这两者之间的关联,就越能牢固地掌握新知识。新旧知识间的关联越多,就越有助于记忆。

要知道,理解新知识的前提就是具备已知。比如想要学习唱歌,你就要先知道音调音律;想要学做厨师,你得先会切菜颠勺。

因此不能让新知识“孤零零”地待着大脑里,而是放到熟悉的已知中。比如,学习热量传递原理时,可以抱着一杯热水感受下;学习热对流,则可以回想大热天经过商城门口会感到凉意……

第三步,将关联好的新旧知识“装进”一张图,就像一名画家以脑海为画布、以想象为笔墨,一点点将陌生抽象的新知识变成一幅熟悉具体的画面。

比起纯文字的记忆,一幅图可以包含的信息就很多,而且不容易忘记。特别是把思维转化为外显的图形,可以为我们的思考扩展出更大的空间。

采铜在书中以烧脑电影《盗梦空间》为例,用一张图画出错综复杂的剧情关系,让人一目了然。

文章图片15

帮助我们记忆的手段多种多样,但不管什么形式(编号、联想、画图),它们的共同之处就是:这些形式的结构都为人所熟知,而且其中的元素可以轻松联系到需要记忆的目标信息上。

另外,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还可以使用互联网手段巩固记忆,将Kindle里所标注的笔记整理到移动产品,诸如微信的笔记功能、印象笔记、糯米笔记等。

整理笔记的过程,其实就是一种复习新知识、新旧知识思考碰撞的过程。笔记软件APP,则相当于我们的“第二大脑”,便于输出时搜索查找相关内容。

小结:人生就像马拉松,比拼的不是一时的快慢,而是你能跑多远。读完书记得及时「加工」好新知识,注意复习以防遗忘,免得让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

文章图片17

第四步丨输出篇:如何检验学习的效果?

在学生时代,你是否有这样的困惑:班上有的人勤奋过人却成绩平平,有的人经常迟到却老是能名列前茅;自己明明把课本内容背得滚瓜烂熟,最后却还是考砸了?

其实,你以为倒背如流就是掌握了书本知识,实际却是被“学习流畅感”蒙蔽了双眼,让自己误以为已经理解透彻。等到考试的时候,题目稍微变化一下,才发现自己原来不是真的懂。

《认知天性》一书提到:精通一件事情,既需要掌握已知,又需要清楚如何运用已知。

毛爷爷也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输出」正是运用已知的实践过程,那有什么输出方式来检验自己读书学习的效果?

方式1:卡片输出

抽认卡是一小块纸片,用来记录词汇、历史事件时间、公式等。你在卡片正面写下问题(同时在背面记下答案),然后用来测试自己是否会回答,再根据测试学习结果进行排序分组。

高三那年,为了用上从教室到宿舍的那点时间,我会将当天所学的知识简要抄写在便签纸上,用于路上边走边复习。等熟悉到能脱口而出,就把该便签贴在宿舍墙上,过一段时间再快速复习一遍,查漏补缺。

估计多数上班族像我一样,不会有这般闲工夫手抄学习笔记,再说随身带着一堆卡片也不方便。

不过不用怕,互联网科技让你无纸化“偷懒”:Anki软件就是线上抽认卡,一款上班族学生党必备的知识记忆工具,使用方法不在此赘述,大家可查看知乎问题「Anki怎么用?」。

文章图片19

制作使用抽认卡,既可以帮我们复习巩固记忆,还可以作为文章输出的素材源。

方式2:框架输出

框架输出,是指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求,归纳整理书中的内容。具体而言,可将一本书分为“主干”、“书摘”、“感悟”等,将它们打碎重组再关联,这有点类似上面加工篇提到的方法。

要问框架神器是哪个?「幕布」当之无愧。你看头条号都联合幕布,在后台的「功能实验室」推出大纲笔记功能:帮助写作者梳理思路、整理要点、管理任务、创作内容,更可一键生成思维导图,轻松实现发散思考和可视化表达。

文章图片20

其实,我这篇长文,正是运用框架的思维进行创作的,文章的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文章图片21

梳理知识框架,就像建筑师一样,先把设计图画得周密详细,建造出来的房子才能牢固。

方法3:文章输出

写文章,算是最高级的输出方式。这时你从阅读者转变为创作者,需要极高的运用知识的能力。

按“他人是否可以阅读”,文章输出可分为两种:一种叫「私密写作」,如写日记、随笔等用于个人私藏的;另一种叫「公开写作」,如在微博、朋友圈、公众号等地方公开发表文章。

在自媒体时代,无论是强化学习效果还是打造个人品牌,我们都应该养成公开写作的习惯。

为什么必须公开写作?写作大V粥左罗给出了四个理由:

1、借助外部压力,提高自己的写作标准:写日记的时候,你几乎没有任何压力,不会在乎结构逻辑是否严谨、语句用词是否通顺,很容易放松自己而难以写出好文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