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鱼人语教师
星舰地球-万有引力号上的淘粪工人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个人认为不大会是季札当时说的更像是后世添油加醋的。首先左传特别喜欢记录灵异预言,这些预言不可能全是真的。其次,考虑一下当时环境,季札出使晋国,他能在晋国发表这么惊世骇俗的言论吗?还这么公开,这绝对不行
不过真要论一个为什么,孙武说过:范氏中行氏先灭,他们田亩小而税负多,税负多,主骄臣奢,乐于攻伐,所以先亡。知氏田亩次之,所以其次衰亡,赵氏田亩最大又不收田税,赵氏可以获得晋国
编辑于 2019-07-04 09:44
赞同 14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

非列斯猫的烤炉
但是精神的太阳……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谢邀@Jager
35 人赞同了该回答
左传里其实还有不少很精辟的对话,比如昭公元年的盟会,会上各国代表都很精辟。可以看看,其实看起来还很有乐趣。
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叔孙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君哉!」郑子皮曰:「二执戈者前矣!」蔡子家曰:「蒲宫有前,不亦可乎?」楚伯州犁曰:「此行也,辞而假之寡君。」郑行人挥曰:「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忧子皙之欲背诞也。」子羽曰:「当璧犹在,假而不反,子其无忧乎?」齐国子曰:「吾代二子愍矣!」陈公子招曰:「不忧何成,二子乐矣。」卫齐子曰:「苟或知之,虽忧何害?」宋合左师曰:「大国令,小国共。吾知共而已。」晋乐王鲋曰:「《小旻》之卒章善矣,吾从之。」
其实在当时,好几个国家的贤臣们都看出了这种趋势,那几年有几个突出的代表,齐国的晏婴(代表作:准确预言田氏代齐),晋国的叔向(代表作:公族卑微),郑国的子产(陈国将亡),鲁国的叔孙豹(楚灵王上位),这些都是春秋中期外交舞台上经常出现的人物,而从这里能看出什么呢,左传所描述的春秋时代,各国卿大夫没点预言水平根本都来不好意思出来混哪(最好还是会几句诗经,就游刃有余了,然后也出现了外交世家比如鲁国叔孙氏)
我来答一波
左传中是季札在出使晋国的时候,见到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所说的,对于这三人,左传用了说字,那么其实说明了季札对于这三人的态度还是不错的。至于是不是说过这话,不得而知。
日本讲谈社曾经出版过《中国的历史》一个系列的书,其中有部《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中曾提到左传为伪这个问题,虽然这个说法我不是全部赞同,但是也说明了左传其实被后人改过,而三晋是很有可能。归于三家有很大可能是后人开了上帝视角,为三家的正统性站台。
其次,是当时晋国的局面是很容易推测的,首先看晋国公室,其实韩氏是属于晋国公室的,但是韩氏和赵氏是多年战友,这是从韩厥就开始的,所以韩氏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室(韩厥时期不是)。而这个大背景就是公室衰落,羊舌氏和祁氏在此大背景下,无论如何都折腾不起来(公室只有这两家算强的),加上叔向的思想好,以至于魏氏能够崛起。
让我们回忆下其他一些家族,晋灵公继位时,狐氏败了,没过几年,胥童被神经错乱,胥氏被赵氏打压了。晋景公埋了赵氏,邯郸氏也跟着半死不活。而在晋厉公时期,郤氏成为最强的家族,然后就比赵氏还赵氏了。此时的胥氏雄起了一把,接着栾氏中行氏出手,送胥氏和晋侯一起凉凉。世界变化地很快,栾盈可怜,被最不可能坑的人给坑废了,栾氏没了。晋国从此进入一家一卿的状态。
让我们看看六卿,从范氏开始,范氏的名声应该是差劲的,坑了外孙栾盈,对诸侯索要财物,一代不如一代。中行氏背负着弑君之罪不过三十年,就像我们现在还能谈到苏联。一同的栾氏都已经被灭了,中行偃死前还梦到晋厉公,这都让人可以推出中行氏不长久。还有知氏,知悼子此时正年轻,可以说多年依赖中行氏,地位很不稳固,从这之后没多少年,晋平公想废去知氏的卿位就可以看出了。
再说魏氏了,魏氏一开始完全不能和其他几家比,魏氏到了晋悼公时期才登上卿位,非常平常的家族,估计结草的事情就是魏氏杜撰给自己贴金的,但也说明了魏氏此时是一个上升期的家族,而且在魏舒时期神奇地碰上了栾氏败落,一家一卿正好是碰到了,如果不是魏绛在悼公时期发光发热,那么魏氏很难进入卿位。
然后就是赵氏,在我看来,赵氏是晋国最有传奇色彩的一家,先是根红苗正和晋国公室水乳相容的赵衰赵盾时期,可以说是晋国豪门中的战斗机,后面的魏氏算得了什么,赵氏眼里估计都没有他。晋景公前期,赵氏无老虎,郤氏称大王。这几家和公室情投意合就整了个下宫之难,最后赵武又出来了,赵氏又发家致富了,但是我们翻翻春秋的各国,鲁国的郈孙氏被驱逐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齐国的二高国氏栾氏鲍氏被斗倒以后也消失了。所以赵氏能复族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事情,可以说开挂,这之后又一路高歌猛进,在季札来晋时,弭兵之盟结束不久,赵文子就是弭兵之盟的主角之一,所以赵氏再起在列国都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地说赵氏可能独吞晋国。
好,接下来就说韩氏,韩氏在六卿中也是个大角色,韩氏有连续两代超长时间在位的政治家父子,从韩厥为正卿到韩起被立,韩氏迅速发展,在季札第二次来晋国时,此时中军将的韩起已经在任多年了。韩氏是一支潜力股天下皆知,而且韩氏的风评在各国都很好,栾氏黑点有栾书弑君,赵氏黑的有赵盾专权,范氏黑点有贪财还有灭栾,中行有伙同栾氏弑君,知氏魏氏实力弱小,不值一提,郤氏有专权谋私,只有韩氏在韩厥时的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忠心公室得到好评。
编辑于 2020-12-27 10:22
赞同 35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已编辑昵称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
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个人觉得,有两种可能:
其一,晋国分裂的趋势是早在晋文公身后就开始了的,季札如此德高博闻的人,应该能看出大势所趋。
《史记·晋世家》载: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正是这些人从文公儿时就一直跟随,因而得到了很大的信任。
又载:晋文公四年,楚成王联合诸侯围宋,宋国求助于晋国,
於是晋作三军。赵衰举郤縠将中军,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往伐。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
此时,晋国兵权已经显现出旁落征兆。
晋国似乎还有屠戮宗室的惯例,此处只举一出:
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群臣皆往。怀公圉奔高梁。戊申,使人杀怀公。
频频内乱后,宗室殆尽,六卿自然强大,分裂只是时间问题了。
其二,仅仅是个人想法,
个人认为,季札所言有可能是(仅仅是有可能)后世史官的添笔,只是为了让三家分晋更显得冠冕堂皇,比如秦国那个著名的预言:
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为什么太史儋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秦献公儿子孝公刚出生发出了预言?而且紧接其后的就是
十六年,桃冬花。十八年,雨金栎阳。
(这么扯淡的事)更让人怀疑了。
况且史书里史官的yy不是很多但也不少,就比如那个赵高李斯之沙丘密谋,太史公居然能描述的如此细致,这就很难让人不产生怀疑了。
其二仅是个人想法,不是说要怀疑一切,而是说要理性看待史录。
敬请指正。
编辑于 2019-07-04 09:35
赞同 9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放结论,最终赵韩魏三家在晋国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胜出,是春秋晚期一件较为明显且可以预见的事情。不少人都做出了预测。
关于《左传》成书年代和真伪性的问题太复杂,但大致成书于战国年间是比较靠谱的。如果从这一点考虑,单纯认为季札的预言是作伪完全说得通。
但问题在于,出土的《孙武兵法》有一个错误的预言,其中孙武讲解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形式,预言晋国六卿中,范、中行最先灭亡,然后是智氏,然后是韩、魏,最终赵氏会取代晋国。
这个预言很有意思,因为孙武的论据是六卿在各自领地施行的田亩税收制度,而赵氏的税收制度最先进最符合时代的要求。但预言的结论出现了严重偏差,范、中行确实一同灭亡,智氏也随后灭亡,但韩、魏、赵三家最终分割晋国。有理由认为,孙武的判断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当时较有政治眼光的人物可以做出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判断。
发布于 2019-07-05 02:12
赞同 7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

12 个回答
默认排序

鱼人语教师
星舰地球-万有引力号上的淘粪工人
14 人赞同了该回答
我个人认为不大会是季札当时说的更像是后世添油加醋的。首先左传特别喜欢记录灵异预言,这些预言不可能全是真的。其次,考虑一下当时环境,季札出使晋国,他能在晋国发表这么惊世骇俗的言论吗?还这么公开,这绝对不行
不过真要论一个为什么,孙武说过:范氏中行氏先灭,他们田亩小而税负多,税负多,主骄臣奢,乐于攻伐,所以先亡。知氏田亩次之,所以其次衰亡,赵氏田亩最大又不收田税,赵氏可以获得晋国
编辑于 2019-07-04 09:44
赞同 14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

非列斯猫的烤炉
但是精神的太阳……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谢邀@Jager
35 人赞同了该回答
左传里其实还有不少很精辟的对话,比如昭公元年的盟会,会上各国代表都很精辟。可以看看,其实看起来还很有乐趣。
三月甲辰,盟。楚公子围设服离卫。叔孙穆子曰:「楚公子美矣,君哉!」郑子皮曰:「二执戈者前矣!」蔡子家曰:「蒲宫有前,不亦可乎?」楚伯州犁曰:「此行也,辞而假之寡君。」郑行人挥曰:「假不反矣!」伯州犁曰:「子姑忧子皙之欲背诞也。」子羽曰:「当璧犹在,假而不反,子其无忧乎?」齐国子曰:「吾代二子愍矣!」陈公子招曰:「不忧何成,二子乐矣。」卫齐子曰:「苟或知之,虽忧何害?」宋合左师曰:「大国令,小国共。吾知共而已。」晋乐王鲋曰:「《小旻》之卒章善矣,吾从之。」
其实在当时,好几个国家的贤臣们都看出了这种趋势,那几年有几个突出的代表,齐国的晏婴(代表作:准确预言田氏代齐),晋国的叔向(代表作:公族卑微),郑国的子产(陈国将亡),鲁国的叔孙豹(楚灵王上位),这些都是春秋中期外交舞台上经常出现的人物,而从这里能看出什么呢,左传所描述的春秋时代,各国卿大夫没点预言水平根本都来不好意思出来混哪(最好还是会几句诗经,就游刃有余了,然后也出现了外交世家比如鲁国叔孙氏)
我来答一波
左传中是季札在出使晋国的时候,见到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所说的,对于这三人,左传用了说字,那么其实说明了季札对于这三人的态度还是不错的。至于是不是说过这话,不得而知。
日本讲谈社曾经出版过《中国的历史》一个系列的书,其中有部《从城市国家到中华:殷周春秋战国》中曾提到左传为伪这个问题,虽然这个说法我不是全部赞同,但是也说明了左传其实被后人改过,而三晋是很有可能。归于三家有很大可能是后人开了上帝视角,为三家的正统性站台。
其次,是当时晋国的局面是很容易推测的,首先看晋国公室,其实韩氏是属于晋国公室的,但是韩氏和赵氏是多年战友,这是从韩厥就开始的,所以韩氏是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公室(韩厥时期不是)。而这个大背景就是公室衰落,羊舌氏和祁氏在此大背景下,无论如何都折腾不起来(公室只有这两家算强的),加上叔向的思想好,以至于魏氏能够崛起。
让我们回忆下其他一些家族,晋灵公继位时,狐氏败了,没过几年,胥童被神经错乱,胥氏被赵氏打压了。晋景公埋了赵氏,邯郸氏也跟着半死不活。而在晋厉公时期,郤氏成为最强的家族,然后就比赵氏还赵氏了。此时的胥氏雄起了一把,接着栾氏中行氏出手,送胥氏和晋侯一起凉凉。世界变化地很快,栾盈可怜,被最不可能坑的人给坑废了,栾氏没了。晋国从此进入一家一卿的状态。
让我们看看六卿,从范氏开始,范氏的名声应该是差劲的,坑了外孙栾盈,对诸侯索要财物,一代不如一代。中行氏背负着弑君之罪不过三十年,就像我们现在还能谈到苏联。一同的栾氏都已经被灭了,中行偃死前还梦到晋厉公,这都让人可以推出中行氏不长久。还有知氏,知悼子此时正年轻,可以说多年依赖中行氏,地位很不稳固,从这之后没多少年,晋平公想废去知氏的卿位就可以看出了。
再说魏氏了,魏氏一开始完全不能和其他几家比,魏氏到了晋悼公时期才登上卿位,非常平常的家族,估计结草的事情就是魏氏杜撰给自己贴金的,但也说明了魏氏此时是一个上升期的家族,而且在魏舒时期神奇地碰上了栾氏败落,一家一卿正好是碰到了,如果不是魏绛在悼公时期发光发热,那么魏氏很难进入卿位。
然后就是赵氏,在我看来,赵氏是晋国最有传奇色彩的一家,先是根红苗正和晋国公室水乳相容的赵衰赵盾时期,可以说是晋国豪门中的战斗机,后面的魏氏算得了什么,赵氏眼里估计都没有他。晋景公前期,赵氏无老虎,郤氏称大王。这几家和公室情投意合就整了个下宫之难,最后赵武又出来了,赵氏又发家致富了,但是我们翻翻春秋的各国,鲁国的郈孙氏被驱逐之后就再也没出现过,齐国的二高国氏栾氏鲍氏被斗倒以后也消失了。所以赵氏能复族真的是个很神奇的事情,可以说开挂,这之后又一路高歌猛进,在季札来晋时,弭兵之盟结束不久,赵文子就是弭兵之盟的主角之一,所以赵氏再起在列国都是显而易见的,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地说赵氏可能独吞晋国。
好,接下来就说韩氏,韩氏在六卿中也是个大角色,韩氏有连续两代超长时间在位的政治家父子,从韩厥为正卿到韩起被立,韩氏迅速发展,在季札第二次来晋国时,此时中军将的韩起已经在任多年了。韩氏是一支潜力股天下皆知,而且韩氏的风评在各国都很好,栾氏黑点有栾书弑君,赵氏黑的有赵盾专权,范氏黑点有贪财还有灭栾,中行有伙同栾氏弑君,知氏魏氏实力弱小,不值一提,郤氏有专权谋私,只有韩氏在韩厥时的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忠心公室得到好评。
编辑于 2020-12-27 10:22
赞同 357 条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已编辑昵称
三人成虎事多有,众口铄金君自宽。
9 人赞同了该回答
谢邀。
个人觉得,有两种可能:
其一,晋国分裂的趋势是早在晋文公身后就开始了的,季札如此德高博闻的人,应该能看出大势所趋。
《史记·晋世家》载:
晋文公重耳,晋献公之子也。自少好士,年十七,有贤士五人:曰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自献公为太子时,重耳固已成人矣。献公即位,重耳年二十一。
正是这些人从文公儿时就一直跟随,因而得到了很大的信任。
又载:晋文公四年,楚成王联合诸侯围宋,宋国求助于晋国,
於是晋作三军。赵衰举郤縠将中军,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右:往伐。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而以原封赵衰。
此时,晋国兵权已经显现出旁落征兆。
晋国似乎还有屠戮宗室的惯例,此处只举一出:
壬寅,重耳入于晋师。丙午,入于曲沃。丁未,朝于武宫,即位为晋君,是为文公。群臣皆往。怀公圉奔高梁。戊申,使人杀怀公。
频频内乱后,宗室殆尽,六卿自然强大,分裂只是时间问题了。
其二,仅仅是个人想法,
个人认为,季札所言有可能是(仅仅是有可能)后世史官的添笔,只是为了让三家分晋更显得冠冕堂皇,比如秦国那个著名的预言:
十一年,周太史儋见献公曰:“周故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岁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出。”
为什么太史儋早不说晚不说,偏偏在秦献公儿子孝公刚出生发出了预言?而且紧接其后的就是
十六年,桃冬花。十八年,雨金栎阳。
(这么扯淡的事)更让人怀疑了。
况且史书里史官的yy不是很多但也不少,就比如那个赵高李斯之沙丘密谋,太史公居然能描述的如此细致,这就很难让人不产生怀疑了。
其二仅是个人想法,不是说要怀疑一切,而是说要理性看待史录。
敬请指正。
编辑于 2019-07-04 09:35
赞同 9添加评论
分享
收藏喜欢收起

匿名用户
7 人赞同了该回答
先放结论,最终赵韩魏三家在晋国激烈的政治斗争中胜出,是春秋晚期一件较为明显且可以预见的事情。不少人都做出了预测。
关于《左传》成书年代和真伪性的问题太复杂,但大致成书于战国年间是比较靠谱的。如果从这一点考虑,单纯认为季札的预言是作伪完全说得通。
但问题在于,出土的《孙武兵法》有一个错误的预言,其中孙武讲解了春秋末期晋国的形式,预言晋国六卿中,范、中行最先灭亡,然后是智氏,然后是韩、魏,最终赵氏会取代晋国。
这个预言很有意思,因为孙武的论据是六卿在各自领地施行的田亩税收制度,而赵氏的税收制度最先进最符合时代的要求。但预言的结论出现了严重偏差,范、中行确实一同灭亡,智氏也随后灭亡,但韩、魏、赵三家最终分割晋国。有理由认为,孙武的判断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当时较有政治眼光的人物可以做出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判断。
发布于 2019-07-05 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