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第231条

 新用户1258N1Wf 2022-01-20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协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见《伤寒论》231条)。

作者:蒋远东

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太阳病是六经在表的一个总称。六经在表各有所属。本条的阳明中风就是太阳、少阳、阳明之经在表同时中风而转属阳明的一个病。本条的浮脉是太阳病的脉;弦脉是少阳病的脉;大脉是阳明病的脉。三阳同时受太阳风邪袭扰,始于太阳终于阳明,就是阳明中风。万物归土,阳明属土,所以,终于阳明。

虽说三阳同受风邪转属阳明,即太阳中风转属阳明,并不等于阳明病就没有个体差异了。本条既讲了三阳并入阳明的共性,又讲了三阳并入阳明的个性。象本条的短气、腹都满有潮热,小便难是阳明病的共同特点;象协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时时而哕,一身及目悉肿,耳前后肿是阳明病的个体差异。这些个体差异也是太阳中风因转属阳明或少阳病转属阳明的具体表现。这些具体的表现在中医中就叫证或者说叫证兆。中医看病是根据这些具体的证兆来推断这个病究竟在那个经络脏腑才对证下药的。

本条讲了一个三阳并病,这个病到了阳明已经浮水了,成了水肿病了。“一身及面目悉黄“实际上是《水气篇》中越婢加术汤中“一身面目黄肿”的一个缩写。《水气篇》讲: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

张仲景看到病人耳朵前后都肿了,就先行针刺,刺了以后这个水就消了些,即刺之小差。至于张仲景刺的什么地方,本条没有讲。可见想象,这个水已经出了面了。阳明经正好从耳朵中间——耳锥这个地方过,是不是刺的耳锥靠面部这个地方,以泄其实呢?有待考证。

这是一个错综复杂的病,虽刺之小差,问题的关键是外证不解,脉仍然浮弦大。这句话是说越婢加术汤还是不能用。因为,越婢加术汤的脉沉,这个病的脉是浮而不沉。病过十日是说这个病已经过了太阳病的七日节律了,这个病的脉证应该转变了,但这个病的脉一直浮弦大。

小柴胡汤是一个和解汤,能解少阳。少阳在半表半里,即在太阳、阳明之间。因为,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半表半里。小柴胡汤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本条才在过经的情况下,与小柴胡汤以解少阳,即治疗本条的协下及心痛。协下及心痛是少阳有热。

本条的脉但浮可能是服了小柴胡汤后,脉但浮紧,无余证者,与麻黄汤。否则,不可能与麻黄汤。这都是些千古之谜,非经历者,不可知。猜测性的话都是打妄语。我只相信:我们的水平达不到,我不相信传抄错误。

服麻黄汤后,脉还是浮,腹满不减,尿不出来,加上哇哇地吐,这个病就不要治了,说明胃气已经彻底败绝了,中焦已经彻底不运化了,治不好。所以,本条说不治,是不要治了。因为,这是一个三阳合并引起的一个并发症。短气是后天之胃气衰竭;单纯的腹都满与脾肿大有关。现在是短气,腹都满,协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加之小便难,一身悉黄,鼻干,与肝肿大、肺肿大有极大的关系;嗜卧是少阴病,这里讲的是说心肾衰竭;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都是中焦不运化;耳朵前后肿,小便难,虽属水肿,实胃阳虚;加之高烧不退,脉弦浮大,意味着病已经入了膏肓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