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寒赏物】梅瓶,最风雅

 荣纳堂 2022-01-20
图片

宋代吉州窑刻花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大寒:才有梅花便不同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古人有“二十四番花信风”之说,每一候,都是一种花期,都有一种花卉开放,“大寒之时,踏雪寻梅”。

一个叫王镃的南宋文人,写了一首《雪夜》:“松屋篝灯伴夜阑,闭门不管雪花寒。调朱旋滴梅瓶水,读过唐诗再点看。”寒夜,最适宜的事情,莫过于闭起门扉,偎在温暖的炉火旁,伴烛夜读。端起案头上插着梅花的梅瓶,挑染朱晕,等读完这首唐诗,心里生了意境,再来写两笔吧……

那只梅瓶,在宋人的书房里,已是长情的陪伴。梅瓶更作为一种经典的意象,一直萦绕着梅香与酒香,在寒暖之间,映着雪景与烛火,在一个温柔的晚上,把无数遐思安顿在一个叫做归宿的地方。

大寒时节,定是要有梅花的。

图片

唐代巩县窑绿釉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

梅瓶:以梅而雅,因酒而兴

翻阅古文献,对梅瓶鲜有记载。而宋人所说的“经瓶”、“酒经”,按其形制,当属今天所说的“梅瓶”。

小口、短颈、丰肩、修腹、长体,起初为了防止挥发、保持酒香,梅瓶采用了这样的造型。又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体修长,宋时称为“经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丽,明朝以后被称为梅瓶。在漫长的岁月中,这原本平凡无奇的瓶子,逐步奠定为一种经典的样式。

经典往往简单,却也意味着不断地尝试与选择、叠加与舍弃。历代各大名窑均在烧制梅瓶: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从宋代的挺拔,到元代的丰满,再到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敦厚稳重,以及清代的富于装饰……一只梅瓶,凝聚着人的心思,也成为了各个时代审美的镜子。

我们在梅瓶身上,用了千年的时间,寻到一条最有中国品味的轮廓线。在人们的孜孜以求中,无数情思被寄托在梅瓶上,它既为实用,又可堪清供,寓意着富贵,也洋溢着情趣,以及依附着忧思……

图片

元代磁州窑白釉“兴隆店清酒”旋纹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

从酒瓶到梅瓶

“公余中日坐闲亭,看的梅开梅叶青。可是近来疏酒盏,酒瓶今已作花瓶。”

关于梅瓶的用途,从文献记载、传世实物和古代绘画均可知,梅瓶从它产生时起,最初应为实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体物质。它的这种功用一直沿续到元明时期。梅瓶作为酒具的用途,在许多梅瓶的铭文中有所反映。如上海博物馆藏有两件件宋代磁州窑梅瓶白地黑花梅瓶,一件腹部开光书写“清沽美酒”,另一件腹部书写“醉乡酒海”。

此外,还有另外一些铭文则是从侧面反映了梅瓶的基本功能。如桂林博物馆藏有一件出土于明墓的本地民窑生产的陶梅瓶,其肩部堆雕了“天长地久”四字。“天长地久”本身带有祈福之意,同时也隐含了“天藏地酒”之谐意,这就表明了其祈福与储酒的双重功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梅瓶逐渐具有了陈设装饰的功能,甚至梅瓶还常被作为冥器随葬,明中晚期以后,梅瓶的观赏陈设作用则越来越明显。清代梅瓶多为传世品,这应与梅瓶此时主要用于陈设装饰有关。

日常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泾渭分明。生活的边界,因美而得以扩展,酒瓶与花瓶,功能也可以互相转换。天长日久,原先那个装酒的瓶子,终究成为了花瓶,且以“梅”为名了。

图片

金代钧窑月白釉紫斑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梅瓶,最风雅

山间的花那么多,为何独独选择了梅?

宋人雅好,喜用梅插瓶。后人以“梅瓶”命名“酒瓶”,似有因循的情理。世人皆爱梅花瘦骨,赏其稀疏之姿,插一枝瘦梅在丰腴柔顺的梅瓶内,对比强烈,耐人寻味,恰也是天作之合。

饮酒不可无诗,诗韵不可无梅。梅,似另一种酒,令人陶醉;酒酝酿在瓶中,又仿佛生出了梅。林逋云:“瓶映花清馨,花衬瓶逸雅。不恋经宴味,乐在梅妻家。”梅与酒,共同映衬在一个瓶子上,连接着生生不息的诗意。

如此一只瓶,亦酒,亦梅,在梅与酒之间,记录着人生当下的乐事,同样也牵连着古今共通的气韵。

图片

南宋龙泉窑青釉矮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穿梭在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展厅,看着这些梅瓶或清雅或大气的模样,经典的历史片段在不断地闪回:古人曾在这样的瓶子里装上酒,在瓶身上刻字,用寓意“天长(藏)地久(酒)”的方式,来祈求福佑;潇洒的文人,饮罢了酒,再去剪一枝梅插入瓶中,在心思活泛的雪夜,任文采肆意飞扬;历朝先民,玩赏着藏天之福运、地之精华的梅瓶,寄予时和岁稔、物阜民丰……

不知不觉,眼前这空了许久的梅瓶,仿佛也散发出了酒香。

图片

北宋登封州窑珍珠地“五谷丰登”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

明代磁州窑白釉“内府”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

宋代磁州窑珍珠地“御升细酒”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

北宋磁州窑白釉黑剔龙凤纹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

宋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牡丹纹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

宋代怀仁窑黑釉油滴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图片

清雍正 粉彩岁寒三友梅瓶

琅琊陶瓷文化博物馆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