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哪儿去了?

 天高云淡新 2022-01-21

关注《国家记忆》,一起涨知识!

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路轨,嫁祸于中国军队,并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大举侵占中国东北。

面对数万日军,十余万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有土不守,不战自退。

4个月后的1932年2月5日,全东北沦亡,3000万东北同胞惨遭日军蹂躏。

九一八事变爆发时,东北军为何不开枪,难道他们打不过日军吗?

这就让我们来看看东北军与日军的实力对比。

东北军实力

东北军由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创建并发展起来,曾是一支仅次于中央军的强大武装力量。巅峰时,东北军拥有30万兵力,陆海空部队一应俱全。

此外,东北还拥有全国最大的兵工厂——东三省兵工厂,以及专门培养军官的东北讲武堂。

九一八事变前夕,张学良的东北军在实力上与日本关东军并没有实质性差距,拥有飞机、大炮等重武器。

与此同时,当时的国民政府已完成北伐,并迫使日本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处于经济危机中的日本也感受着来自中国的压力。

日本关东军实力

当时的日本关东军总兵力有2多万人,其中警察6000人。

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关东军资源较为匮乏,不仅没有空中武装力量,也没有高技术含量武器,无法承受大规模的持久战。

东北军是在本土作战,占据地利;日本关东军兵力不足,后勤乏力。即使日本从国内和朝鲜调兵,在东北军的拼死抵抗下,胜负尚在两可之间。

到底是什么,让日军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侵占中国东北?

东北军奉行“不抵抗”政策

作为直面日军的东北军阀,张学良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是有清晰认知的。为此,他还曾致电蒋介石表示担忧:“日本推展其大陆政策,有急侵满蒙之意,已无疑问;无论其对手为中国抑或苏联,事既关系满蒙存亡,吾人自应早为之计。

九一八事变前,在日本加紧准备侵略中国东北之际,国民党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集中全力“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并未重视日本在东北所制造的事端。

1931年7月,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说:“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亦惟保全民族之元气,而后方能御侮;完成国家统一,而后乃能攘外。

8月16日,在中日冲突日渐加剧时,蒋介石致张学良“铣电”:“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国家民族于不顾”

因此,在九一八事变前,张学良没有对东北军下达正式的战争动员和战争准备,而是下达了“力避冲突”的命令。

当日军发动对北大营的进攻时,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传达张学良的命令:不准抵抗,不准动,把枪放到库房里,挺着死,大家成仁,为国牺牲。”

大批亲日派公然投敌

在当时的东北军中,有一大批军官是亲日派。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大批亲日派倒戈日本。日军在沈阳刚刚开枪,就有许多部队在辽宁投敌,日军进攻吉林时,东北边防军驻吉林副司令熙洽便与日本合作,并且出任伪吉林省长官公署长官。

很快,日军就占领了辽宁、吉林两省的30座城市,并不同程度地控制了北宁、沈海等多条铁路线。

国际联盟无力制裁日本

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一个协调国际关系与合作的国际组织,曾协助调解几十起国际争端。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和张学良都寄希望于国联的调停。得知事变爆发的第一时间,张学良便向前线参谋长荣臻指令:“尊重国联和平宗旨,避免冲突。”

9月21日,蒋介石演讲时强调:“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就现实而言,在综合实力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采取“力避冲突”的方式较为合理。但问题的关键在于1931年11月以后,日本拒绝按国联要求退回事变前原地,并意欲夺取位于入关通道战略要地的锦州。这清楚地表明国联无力制裁日本,日本也不想停止扩大侵略的步伐。

在这样的关键节点上,国民政府和张学良依旧保持幻想,秉持原定的“不抵抗”政策。数十万东北军基本不战而退,将东北拱手送与日军。

九一八事变的屈辱历史告诉我们,一味的退让无法换取和平,只有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增强自身实力,才能赢得和平。

勿忘国耻,努力奋斗,强国有我!

编审:王海涛 赵   斌

主编:陈   曦 崔   明

编辑:王亭雅

来源:央视国家记忆、共青团中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